摘要:别总想着简单的答案。很多人一看到名单出来,就开始议论谁该和谁搭,混双、女双怎么排。当“莎头”又一次被排进混双,讨论声就没断过。突然一部分球迷说,孙颖莎还不如专心混双,王曼昱跟蒯曼搭女双不是更好吗?好像这样一下子就解决了大问题。这事真有这么容易吗?
别总想着简单的答案。很多人一看到名单出来,就开始议论谁该和谁搭,混双、女双怎么排。当“莎头”又一次被排进混双,讨论声就没断过。突然一部分球迷说,孙颖莎还不如专心混双,王曼昱跟蒯曼搭女双不是更好吗?好像这样一下子就解决了大问题。这事真有这么容易吗?
很奇怪,明明是关心王曼昱,最后反倒讨论成了给蒯曼送机会。有些声音说,孙颖莎状态要是保持得住,到下一届奥运,她和谁搭不是一样?反正“兜底”的那个人在,只要有她女双少不了保险。但真拿比赛当实验吗?蒯曼或者陈熠这样的小将,能轻松挑起女双重担?就算王曼昱能拼,别人能不能跟上节奏还真难说。如果队伍真的想女双无后顾之忧,那看着孙颖莎的硬实力,一般人也不敢放她一边。
这世上没有完全稳赚的买卖,老说谁配谁就是稳赢,实际情况远比想象中复杂。大家想让王曼昱轻松点,觉得女双换搭挡是帮她,但是真到大赛,万一蒯曼心理波动,王曼昱不得全场救火?蒯曼还是第一次冲进这种场面,时间还早,一场大赛能不能顶住都难说。回头一看,前阵子蒯曼跟石头打混双,表现实在起伏挺大。这可不是换谁都能随时上台的事。
问题又来了。有人问,孙颖莎全力混双不好吗?可上届世乒赛,孙颖莎打了混双还是把单打冠军拿回来了。所以专心混双就能解放王曼昱?事情没那么简单。队伍是要拼团体,也是要单打突破,每个人的压力都不小。一个临场状态波动,谁都得硬扛下来。
有些人提江苏、上海有新人出来,三年以后局面要变。可到时候要保住女双压轴,真的就靠年轻人吗?鱼粉们总说女双换人有前途,其实最大受益的是蒯曼。队里要给她机会,可能就让她保混双不碰单打,到时候谁有机会冲击单打还真两说。现在的配对,其实就是给未来埋伏笔。一旦女双让新搭档去冲,反倒给了小将更多空间。
也有球迷说得直白,把蒯曼锁定混双,她要是站住位置,教练组怕是不会考虑让她打单打,到头来王曼昱女双压力还在。女双成绩想更稳,最省心还是孙颖莎和王曼昱一块上。外人看着轻巧,其实大家背后都没得省力气。有时候觉得,“帮”到了谁,实际是让另一个人变成顶梁柱。
机会和压力,总是一起长大的。新面孔、老队员,都在琢磨自己哪块能发力。王曼昱如果跟蒯曼搭,她责任就大得多;如果和孙颖莎一起,队里能更放心。可是未来的事,还是得看谁能踩住关键以及比赛当天的变化。有人觉得三年很长,其实眼下每一场搭档调整,都像一场看不见的赛跑。
你说所谓的阵容最优是哪一条路?其实没有谁能提前打保票。每个球员都在背自己的担子,新老交替不是一句话的事。就算绕了一大圈,说到底还是得看谁能在台上顶住。
最难的,不是组合怎么排,是你永远想不到比赛当天会发生什么。想清楚了没有?不是把某人推去混双,就自动轻松。队里的选择,其实步步紧绷,每一环扣着下一环。不少人都以为这么组队是给王曼昱铺路,实际上谁也不落得闲。
再说说现在的形势,新生代不断冒头,不抓好女双,三年后局势就要变。队里肯定要考虑长远,对每个人压力都有打算。看似简单的搭档背后,每一步都盘算着下一个周期的棋。
比赛和名单,说到底没人能预料明天怎样。你要问帮谁多,其实更像是让所有人都在这张大桌上各自找位置。没有百分百合适的选择,只能看临场能不能稳住。反过来想,要是真的想让谁省心,基本是不可能的。每个人都一样,都得把自己那份担子扛下去。
没有谁真能靠“省力”赢下来。只要还在名单里,每个人都要面对自己的选择。未来怎么走,很难从现在一桩调整里看出来。该谁扛就谁扛,谁搭谁,早晚都得拿自己的本事说话。
来源:梅雨初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