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舰被赶出仁爱礁?菲律宾宣布“好消息”,准备在此大干一场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6 14:05 6

摘要:近日,菲律宾军方总参谋长布劳纳高调宣布了一条所谓的“胜利消息”:菲律宾军队成功“驱逐”了中国船只,切断了中国渔民布设的渔网,并为坐滩在仁爱礁的“马德雷山号”运补扫清了障碍。

近日,菲律宾军方总参谋长布劳纳高调宣布了一条所谓的“胜利消息”:菲律宾军队成功“驱逐”了中国船只,切断了中国渔民布设的渔网,并为坐滩在仁爱礁的“马德雷山号”运补扫清了障碍。

消息甫一传出,马尼拉媒体迅速跟进,电视台播放着解说词,称这是“捍卫主权的重大时刻”,部分报纸则将之形容为“突破封锁”。

社交媒体上,爱国主义情绪被迅速点燃,不少网友留言支持政府“终于展现了应有的决心”。

这种兴奋并不难理解,仁爱礁问题长期以来压在菲律宾社会的神经之上,自1999年故意将“马德雷山号”坐滩于此以来,菲方一直试图以补给、维修等方式固化其存在,但每一次行动都伴随着巨大的外部争议。

每当面对中国海警船的坚决拦阻,菲律宾军方往往显得进退维谷,在这种背景下,任何看似“突破”的消息,都会被渲染成一次民族自豪感的释放。

然而,这种“好消息”来得过于突然,也显得过于单一,布劳纳的讲话里,并没有具体说明所谓“驱逐”行动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没有任何影像或官方文件作为佐证。

相较于南海这样一个高度敏感、各方均有密切监控的区域,这种“只闻其声、不见其形”的胜利显得格外突兀。

而随着时间推移,更多细节浮出水面,公开的卫星图像很快对菲律宾的宣称提出质疑。画面显示,在布劳纳发表讲话后的几天里,中国的海警船、科考船,以及多达16艘渔船依旧在仁爱礁海域活动,并未出现任何“撤离”迹象。

换言之,所谓“驱逐”,并没有真实发生。

这种操作手法让人联想到印度在边境争端中常用的“精神胜利法”,当现实局势难以改变时,先在舆论层面宣布胜利,再以此安抚民心。

这种策略在短期上确实能达到一定的政治效果,但代价是长期信誉的丧失,一旦事实与言辞发生冲突,政府就不得不在更高风险的行动上“兑现承诺”,从而把自己推向被动境地。

更严重的问题在于,这种虚假的胜利叙事容易刺激局势进一步升温,当社会舆论被动员起来,认为“我们已经赢了”,政府若不能兑现,就可能面临更大的压力,被迫采取冒险行动,这种恶性循环,恰恰是南海局势长期动荡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把视野从仁爱礁扩展到整个南海局势,就不难发现菲律宾底气的来源,就在布劳纳宣布“胜利”的前一天,菲律宾和澳大利亚刚刚在巴拉望岛举行了一次联合军演,巴拉望岛正对南海,演习科目涉及反潜、联合登陆等,明显带有针对性。

这并非孤立事件,近几个月来,日本加快与菲律宾的防务合作,计划向其出售二手驱逐舰,印度则在推动向菲律宾出口“布拉莫斯”导弹,最重要的支撑仍然来自美国,作为菲律宾的长期盟友,美国通过《美菲共同防御条约》与其绑定,在军事援助、情报共享、军事存在等方面持续加码。

这种外部支持在马尼拉被不断放大,成为政府对内对外宣示的资本,菲律宾领导层通过强调“盟友站在我们这边”,向国内展示一种“我们并不孤单”的姿态,在外交上,则借此提升自己的谈判地位。

但问题在于,外部力量的介入往往伴随着复杂的战略考量,对美国而言,南海是其“印太战略”的关键节点,支持菲律宾更多是为了牵制中国,对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亚而言,参与南海事务同样是服务于自身战略布局。

换句话说,这些支持并不完全是“无条件的援助”,更像是以菲律宾为前沿,延伸自身影响力的方式。

这也使得菲律宾的政策陷入一种结构性困境:一方面,它需要借助外部力量壮胆,另一方面,它又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大国博弈,成为前线棋子。

这种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让菲律宾在仁爱礁问题上的行动越来越激进,但代价却是越来越大的战略风险。

来源:鉴史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