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十余年前,深圳还是一个边陲小镇,而今天,这座城市以“中国硅谷”之名傲立世界舞台。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无数弄潮儿以胆识与情怀书写传奇,银星集团创始人叶伟雄正是其中之一。他以产业报国为志,以科技强企为刃,以公益情怀为根,在深圳这片创新热土上刻下属于银星的奋斗坐标
四十余年前,深圳还是一个边陲小镇,而今天,这座城市以“中国硅谷”之名傲立世界舞台。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无数弄潮儿以胆识与情怀书写传奇,银星集团创始人叶伟雄正是其中之一。他以产业报国为志,以科技强企为刃,以公益情怀为根,在深圳这片创新热土上刻下属于银星的奋斗坐标。
叶伟雄 从田埂上的赤脚少年到百亿产业集团掌舵人,从草根创业者到深具家国情怀的慈善家,叶伟雄用四十多年的光阴诠释了一名民营企业家的使命担当。
勇闯商海
从“不安分青年”到产业先锋
1964年,叶伟雄生于深圳坪山一户农民家庭。家徒四壁的环境与香港近在咫尺的繁华形成强烈反差,少年时代的他亲历了“逃港潮”的冲击,也亲眼看着同龄人因贫困放弃学业。“那时候我就想着,非得让乡亲们在家门口过上好日子不可。”回忆往昔,叶伟雄仍难掩激动。
命运转折发生在1984年。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特区,20岁的叶伟雄作出惊人之举:辞去宝安县邮电局的铁饭碗,投身创业洪流。这个决定遭到全家反对——“多少人挤破头想进邮电局!”但改革春风里的机器轰鸣声让他难以安眠:“邓小平同志说‘杀出一条血路’,这就是时代的召唤!”
筚路蓝缕的创业史诗。1989年,叶伟雄与妻子创办雄平纸品厂。夫妻名字中各取一字的厂名,寄托着叶伟雄夫妇“同舟共济”的朴素信念。此后十年,这对特区最早“下海”的弄潮儿展现出惊人的商业嗅觉:从观澜高尔夫球会到美术陶瓷厂,从采石场到日料店,他涉足十余个行业。“什么赚钱就做什么”的生存法则背后,是叶伟雄对市场的敏锐洞察与不断试错的勇气。
2001年,当深圳开始从“世界工厂”向“创新之城”转型时,叶伟雄捕捉到产业园区建设的战略机遇。他投资20亿元打造银星科技园,在当时观澜镇的一片荒地上筑起8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园区。“别人只做厂房出租,我们要做产业生态!”叶伟雄首创的“社会治理进园区”模式,将工会建设、环保循环、政务服务深度融合,让银星科技园成为“可生长的产业社区”,2008年即获评“深圳市生态工业园”。
数字见证产业崛起。到2022年,银星集团旗下园区总产值突破200亿元,入驻企业近500家,汇聚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等百家高精尖机构,吸引9位院士、200余名高层次人才扎根。当光明银星合成生物产业园在2024年成为医疗器械产业集群标杆,叶伟雄的产业蓝图愈发清晰:“做专做精,让每个园区都成为国家战略产业的支点!”
创新密码
银星集团发展的三次跃迁
在深圳产业升级的每个关键节点,银星集团总能踩准节奏,这源于叶伟雄对科技趋势的精准判断与管理模式的持续迭代。
第一次跃迁:从实业发展到产业园区建设。2001年,当时国内提出“促进产业集聚和区域协调发展”,各地区政府开始积极推动产业园区建设,银星也在这期间拉开了银星科技园的建设序幕。
第二次跃迁:从“房东”到“产业运营商”。银星科技园初创时,与多数工业园无异——仅提供标准化厂房,靠收租金当房东。但叶伟雄很快发现,随着深圳土地成本攀升,单纯空间租赁难以为继。他率先引入“全链条服务体系”,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总部基地”梯度培育体系。搭建起党建引领的“万能平台”。在观澜街道银星科技大厦A区,投资1400万元建设的银星集团党群服务中心堪称“红色地标”。这里不仅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更成为凝聚500家企业、2万员工的“精神纽带”。在叶伟雄看来,“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绝非口号。
第三次跃迁:从综合性园区到专业化园区。2016年,当生物医药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银星集团积极布局,聚焦生命健康主航道,率先在龙华银星科技园打造了约30万平方米的生命健康专业化园区,深化产业链服务,搭建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276套高精尖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数量持续增长。叶伟雄的决策逻辑朴实而犀利:“‘三高一长’的行业需要长期深耕,但一旦突破就是国之重器!”
善行天下
一个企业家的精神原乡
在银星集团总部,“厚德兴企,回报社会”的鎏金大字格外醒目。创业三十多年,叶伟雄已经累计投入超1亿元积极参与各项公益事业,但更令人动容的是他对慈善的独到思考。
叶伟雄带领银星集团启动“银星之子”驻点教育帮扶项目。
教育扶贫的“银星范式”。2018年,叶伟雄带领银星集团启动的“银星之子”驻点教育帮扶项目,颠覆传统助学模式:精准滴灌——结对广西东兰、凤山两县10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生,把他们当成“银星之子”,实施“小学-高中”全周期资助;产业造血——在凤山建设扶贫车间园区,让受助家庭实现“家门口就业”;文化反哺——援建的20所希望小学中,裕固族学校开创民族教育帮扶先河。“扶贫不是施舍,是给希望插上翅膀。”叶伟雄常常对团队如此强调。
抗疫大考中的民企担当。2022年深圳新冠疫情吃紧时,银星科技园区创造“三个零”奇迹:零感染、零停产、零裁员。这背后是叶伟雄向社区600名老人捐赠疫苗专项物资的暖心之举,是叶伟雄女儿叶家嘉带领团队连夜搭建防疫物资调度系统的不懈努力。“企业是社会稳定的细胞,关键时刻必须顶得上!”这番掷地有声的话语,正是银星社会责任的生动注脚。
薪火相传
女儿接棒给企业注入新基因
2013年,留学归来的叶家嘉接棒叶伟雄带领银星集团,这位“海归女掌门”给企业注入新基因:
资本赋能。在父辈的大力支持下,她牵头创立了银卓创投,主导银星智能B++轮融资,推动OPM商业模式落地;
文化塑魂。她传承父亲叶伟雄倡导的“家文化”企业文化理念,以“为客户提供卓越的产品和增值服务”为使命,倡导“简单务实 谦学突破”的团队品质,用前瞻的思维和国际化视野,搭建起高质量的团队,以人为本,成就共享。
战略升维。她在生命健康专业化园区的道路上持续深耕,银星科技园引入诸如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迈瑞动物医疗等一众优质生物医药企业入驻,促成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落户。在荣获“深圳百名创新奋斗者”时,叶家嘉感慨:“父辈教会我们产业报国,我们要用科技报国!”
展望未来
深耕永不停歇的创新热土
站在银星科技园顶楼眺望,深圳天际线尽收眼底。这座由铁皮厂房蜕变的现代化园区,恰似特区发展的缩影。叶伟雄常对青年创业者说:“深圳最宝贵的不是高楼大厦,而是永不停歇的改革开放精神!”从“三来一补”到“专精特新”,从代工贴牌到自主创新,银星的成长轨迹,映射着一代中国企业家的突围与觉醒。
当产业园的灯光连成星河,那便是改革开放最生动的注脚;当实验室的试管孕育新生,那便是产业报国最铿锵的回响;当深山课堂的书声穿过岁月,那便是家国情怀最温暖的延续。此刻,银智园区的生物打印机正在编织人类健康的未来图景。叶伟雄站在观察窗前,仿佛看见20岁的自己正穿过金黄的稻田,奔向这片永不停歇的创新热土。他的故事,早已融入特区建设的壮阔史诗,化作鹏城腾飞的永恒星光。当被问及何为成功企业家时,他望向窗外林立的厂房:“能让员工骄傲、让城市受益、让国家需要的,才是真正的企业家。”
来源:宝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