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毒砂锅”?警醒:用它煲汤是煲“毒汤”,许多人家里还在用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6 02:26 4

摘要:不是危言耸听。我们在临床上,见过太多患者因为长期使用劣质砂锅,体内重金属指标超标,肝肾功能出现异常,甚至还被误诊成了职业性中毒。很多人压根不会把锅和病联系起来,直到检查报告摆在面前,才一脸懵:“医生,我这不是天天在家喝汤补身体吗?”

厨房最温柔的地方,不是冰箱,是炉灶上那口砂锅。天气一凉,很多人第一时间想的是炖上一锅汤,暖胃也暖心。

可你可能不知道,那口看起来朴实无华、熬出来的汤香气扑鼻的“老砂锅”,很可能正在悄悄释放一种你看不见、闻不到,却实实在在会伤身的“毒”。

不是危言耸听。我们在临床上,见过太多患者因为长期使用劣质砂锅,体内重金属指标超标,肝肾功能出现异常,甚至还被误诊成了职业性中毒。很多人压根不会把锅和病联系起来,直到检查报告摆在面前,才一脸懵:“医生,我这不是天天在家喝汤补身体吗?”

问题出在哪?关键就在——“釉料”

不少传统砂锅,为了外观光亮、易清洗,会在表面涂一层釉,这层釉如果含铅、含镉,就变成了隐形的慢性毒源铅中毒不是过去工业时代的专利,它就可能藏在你家厨房。

这种金属,一旦摄入,多数不会被排出,而是储存在骨骼和肝脏里,影响神经系统、免疫系统、造血系统。长期使用含铅砂锅煲汤,尤其是高温+酸性食材(像番茄、山楂、醋)一起使用,铅的溶出量会明显上升,这锅汤不是滋补,而是“补毒”。

2019年《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市面上部分非合规砂锅产品在模拟高温酸性炖煮条件下,铅的迁移量超过国家安全限值10倍以上。而这些产品,大多无正规的产品认证,只靠价格便宜、样子“老派”混迹市场。

很多人误以为“只要不是掉釉的砂锅就没事”,这是一种迷之自信。即便釉面完好,只要原料中含铅,在高温下就可能析出重金属。你看不到,不代表它没有发生。

另一个常见误区是“国产的都不安全,进口的就放心”。这个观念也经不起推敲。

2021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抽检数据显示,某些标称“原产地日本、韩国”的陶瓷器皿,重金属超标率达到了12.5%,而部分国产大品牌合格率反而更高。关键不是产地,是检测和认证。

更让人揪心的是,孩子和孕妇对铅的吸收率要比成人高出4~5倍

如果家里常年炖汤、煲粥用的是这类“毒砂锅”,孩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易怒、贫血,很多家长都先怀疑是营养不良,从不会联想到锅。

在临床上,我们见过一个典型案例:一位孕妇每周固定炖汤两次,产后发现孩子智力发育迟缓,排查了营养、遗传、环境,最后是从家里的砂锅找到线索。

送检后,锅内釉层铅含量高达每升近200微克,超过标准数十倍。你能想象吗?这是一口用了七年的“传家宝”。

那什么样的砂锅才是安全的?国家标准明确规定:陶瓷制品中铅的迁移量不得超过0.5mg/L,正规合格的砂锅产品,应该在底部或包装上标明“可接触食品”标志、生产许可证编号,最好选择透明釉或无釉产品,颜色越艳、光泽越强的砂锅,越可能含有重金属。

还有一个生活小技巧:酸性食物+高温炖煮是铅析出的“催化剂”,如果你实在不确定锅的安全性,避免用它煲番茄、醋、梅干菜这类酸性强的食材,也不要长时间煮、反复加热。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那是不是所有砂锅都不能用了?”当然不是。我们不是要全盘否定砂锅这种烹饪工具。只要选对了材料、用对了方法,砂锅依然是健康饮食的好帮手。比如高温烧结的无釉砂锅,或者通过国家认证的高硅氧陶瓷锅,它们的重金属析出量基本为零,可以放心使用。

如果你实在拿不准手里的砂锅安不安全,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自测:拿白醋加热煮10分钟,看锅内是否有颜色变化或异味,如果有,说明釉层稳定性差,可能存在析出风险。这并不替代专业检测,只能作为初步参考。

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是清洗方式。很多人习惯用钢丝球刷锅,结果把釉层刮花了,破损的釉层更容易析出重金属。建议用软布+中性清洁剂清洗,避免猛烈撞击和剧烈温差。

家里的锅具,其实就像家里老人,你不细心,它就慢慢“病”了。等有一天出了问题,再去追责,就晚了。

在医学上,我们特别怕“慢性暴露”这四个字。它不是一下子把你击倒,而是像在你身体里埋了一颗定时炸弹。肝功能异常、神经衰弱、贫血、记忆力减退、儿童发育迟缓,这些都可能是铅在体内长期积累的结果。

也别轻信“老一辈用了几十年也没事”的说法。那时候环境背景不同,食材加工方式不同,人的体质和寿命结构也不同。现代人已经够忙够累了,别再让“锅”添乱。

说到底,厨房不是化工厂,锅不该是毒源。我们不是要你恐慌,而是提醒你,真正的健康,从锅开始。就像医生给病人换药一样,有毒的锅也要及时“停用”,别再等它“慢性杀人”。

也许你早就该换一口锅了,只是一直没当回事。今天读到这儿,给自己一个契机,检查一下家里的砂锅,看看它的“身份证”。不是每一口汤都有滋补作用,那些看不见的毒,才最危险。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赵莉.陶瓷餐具中铅镉溶出量的检测与风险评估[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9,53(6):540-544.
[2]李文.食品接触材料中重金属析出的现状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1,33(5):528-531.
[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陶瓷制品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抽检报告[Z].2021.

来源:何医生健康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