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可以说让不少人都跌破了眼镜。过去常有人断言,中国的芯片永远追不上美日的水平,而他们的理由也很简单——半导体产业是高度国际化的,一个国家不可能独立完成所有环节。
近些年,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可以说让不少人都跌破了眼镜。过去常有人断言,中国的芯片永远追不上美日的水平,而他们的理由也很简单——半导体产业是高度国际化的,一个国家不可能独立完成所有环节。
但是现在的事实却让他大吃一惊,我们国内的企业展现出了“性能暂时不高也要坚持国产化”的坚定态度,这种决心才是最让外界意想不到的地方。
虽然现在的中国芯片还不是最尖端的,但已经非常接近国际上的前沿了。
惊人逆转,从技术依赖到自主突破
我还记得,几年前,日本半导体巨头尔必达的前社长坂本幸雄加入中国紫光集团的时候,日媒还一片哗然。当时这位专家直言:中国的芯片至少还落后7到8年。说实话,那时候可能很多人也觉得这话挺现实的,但现在五年过去,情况却大不一样了。
比如长江存储的232层3D NAND闪存芯片,已经让三星感到了压力;而中芯国际更是用DUV光刻机硬生生造出了7纳米芯片,被外媒戏称为“魔法”。在我看来,这种反转才是真正的惊喜。
说起来,中国芯片产业的崛起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规划的。《中国制造2025》就是一个标志性的计划,目标是在十年内推动制造业的自主化转型。
到目前为止,成果也已经很明显了:在不少重点领域里,试点项目的运营成本降低了一半,生产周期缩短了一半,不良率也降了一半。
尤其是在28nm及以上的成熟芯片上,中国企业已经能够实现完整的国产化生产流程,并且逐步去掉对美国的依赖。我换句话说就是,美国的封锁对这些芯片的影响其实已经没那么大了。
逆势投资,高风险也有高回报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中国的芯片能这么快速的崛起呢?那就不得不提一个关键点——逆势投资。
在全球半导体行业低迷的时候,很多企业都选择收缩产能,但中国的企业却反其道而行之,拼命砸钱搞研发、扩产线。这种做法当然风险也很大,一旦判断失误就是巨额的亏损。
但在被美国重重封锁的背景下,这几乎也是唯一的出路。而台积电当年其实也是靠这种打法,才成为全球芯片制造的老大,如今国内的芯片企业也走上了这条路,并且也已经初见成效。
而除了传统领域,我觉得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AI和功率半导体上的进展,2025年,中国AI芯片的市场规模预计会冲到380亿美元,国产芯片的销售额也从60亿涨到了160亿,增速要比国外芯片快三倍。
在技术上,华为昇腾910C、寒武纪思元590也已经跻身第一梯队,性能大概能达到英伟达H100的六成左右。虽然说还有差距,但这个进步速度我认为已经相当惊人了。
在功率半导体方面,中国和日本的差距也没想象中那么大了,硅芯片大概只差一到两年,碳化硅差距也就在三年之内,而其实很多日本企业高估了本土电动车市场和自己的全球竞争力。
网友评论,调侃中带认可
不得不说,网友们的评论更是让我觉得很有意思,有人调侃那位日本专家说:当年说中国不行,现在是不是脸疼?要不改行去算命吧!
也有人拿价格开玩笑说:韩国人连夜改PPT,原价999,现价299,中国同行放过我吧!还有人讽刺日本的设备出口限制:“制裁了个寂寞?日本设备商:钱到位了,你说啥都对。”
这些评论虽然看着轻松,但也反映出大家对国产芯片的认可和期待。
当然,总的来说,中国芯片产业虽然成绩显著,但挑战也依旧存在。比如在第三代半导体上,全球市场基本被Wolfspeed和Coherent垄断,而中国很多材料依然还要依赖日本。不过,我认为中国的企业正在用“材料降维 × 生态绑定 × 标准突围”的方式寻找突破口。
其中,比亚迪就很典型,他们自研的SiC模块让电驱系统效率提升了12%,还计划在2025年实现60%以上的自给率。
所以,从我的角度看,中国芯片产业的未来依旧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但只要保持这股劲头,未必不能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
来源:GlobalL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