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奋楫前行勇争先 迎头赶上谱新篇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6 09:15 1

摘要:45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南海之滨,汕头经济特区应运而生。这座享有“百载商埠”“海滨邹鲁”美誉的红头船故乡,自此翻开了全新的历史篇章——怀揣着伟大梦想振奋而起的汕头人民,肩负起“试验田”和“窗口”的使命担当,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决心、“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

45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南海之滨,汕头经济特区应运而生。这座享有“百载商埠”“海滨邹鲁”美誉的红头船故乡,自此翻开了全新的历史篇章——怀揣着伟大梦想振奋而起的汕头人民,肩负起“试验田”和“窗口”的使命担当,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决心、“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创下诸多“全国首创”“全国率先”,和海内外潮人携手共同谱写了许多生动的侨乡故事,在时代发展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汕头篇章”。

如今,汕头这艘在改革开放的浩荡潮流中率先启航的“红头船”,动力更加澎湃,正如汕头市委书记温湛滨多次在不同场合所强调的:“今日的汕头,发展底气更足、人气更旺、城乡更美、士气更高。全市上下将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奋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汕头实践。”

经过四十五载砥砺奋进,今日的汕头,发展底气更足、人气更旺、城乡更美、士气更高 汕宣供图

从“巴掌特区”到“特区中的特区”

清晨六点,龙湖区政府门前广场的“升腾”雕塑下,75岁的方伯悠闲地打着太极,象征特区的三颗银色星辰指向苍穹,无声诉说着45年前那场始于荒滩的创业史诗。

1980年,汕头经济特区在汕头市郊1.6平方公里的沙丘上艰难起步。方伯拍着“升腾”雕塑的基座说:“当年的特区只有‘巴掌大的家底’,这雕塑底下全是咸水滩,‘猛猛做’(潮汕方言,意为‘争分夺秒加油干’)三个字,是刻在特区人骨子里的精神。”

确实如此,在汕头经济特区管委会第一任主任刘峰的回忆中,特区创立之初面临着人多地少、资金欠缺、基础设施差等现实困难,“道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通”。但“拓荒牛”们肩挑背扛、埋头苦干、白手起家,用闯劲和热情书写特区的发展故事,吸引海外侨胞回乡投资兴业。

汕头经济特区的标志性雕塑“升腾”(也称“希望之星”) 赵映光 摄

为适应新的发展需要,汕头经济特区先后历经三次扩围,将全市域纳入其中,面积是初创时的1300多倍。每一次扩围,都伴随着城市变更的步伐,是改革开放进程生动鲜活的写照。

2014年9月,汕头经济特区更是迎来了“特区中的特区”——国务院批复同意汕头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下称“华侨试验区”)。作为全国唯一以“华侨”为主题、“经济文化合作”为纽带的国家级平台,它肩负着为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探路的历史使命,也成为汕头经济特区“再出发”的关键抓手。

十余年间,华侨试验区的填海滩涂上不仅崛起了一座生态宜居新城,而且充分发挥国际通信基础设施领先优势,全力建设数字经济特区核心区,初步构建起特色鲜明的“一区四港”(即华南国际电商直播港、数字经济港、大健康港和文娱会展港)现代产业体系:在新津片区,公园、教育配套不断完善,居住环境已趋成熟;在塔岗围片区,汕头大学、汕头体育中心、汕头国际会展中心、汕头白天鹅酒店等项目持续助推城市文旅活动不断丰富;在新溪片区,多个绿色建筑拔地而起,一批绿色办公、绿色住宅建筑逐步建成并投用。这让许多目睹汕头东海岸巨变的“老汕头”也不由得发出赞叹:“什么叫沧海桑田,来这里看看就明白了。”

汕头持续做好文化保护传承,赓续文脉,凝聚全球侨情 汕宣供图

汕头经济特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交出了一份令人惊喜的成绩单。相关统计数据显示,1980年汕头GDP仅10.79亿元,2024年汕头GDP为3167.9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1981-2024年年均增长11.3%;人均GDP也从1980年的仅366元,突破至2024年的5.69万元。

从“三来一补”到“三新两特一大”

在汕头澄海区的魔域文化智能车间里,AI系统正指导玩家还原魔方,精度相当于发丝十分之一的模具日夜运转;而在南澳岛海域,116台风机将海风转化为清洁电能,年发电超30亿度——这是汕头经济特区建立以来,产业从“三来一补”迈向“三新两特一大”的生动缩影。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发一片,建设一片,获益一片”的“汕头模式”,撑起了汕头经济特区初创时的产业骨架。1983年首栋厂房竣工落成,外资企业纷纷进驻,在汕头开启了“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的时代。

此后,澄海的玩具、潮阳和潮南的纺织服装产业作坊林立,民营经济缔造了“家家有工厂、人人当老板”的繁荣盛景。那时候,奥飞娱乐创始人蔡冬青也缔造了从800元借款创业,逐步成长为“动漫第一股”的商业佳话。

然而,汕头的产业结构长期以来以传统产业为主,产业链低端、依赖外贸的瓶颈逐渐显现,在新兴产业发展的时代浪潮中略显滞后。该如何破局呢?

“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这是2020年,在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新起点上,汕头领到的新使命新任务。

对此,汕头市新一届领导班子在深入调研之后,提出“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发展思路,坚持以贸促工、以工兴贸、工商并举,加快构建以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三大新兴产业为引领,纺织服装、玩具创意两大特色产业为支撑,大健康产业为潜力的“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格局,在这份新时代答卷上落下关键一笔,为“迎头赶上”画出清晰路径。

短短数年,剑指超7000亿元的“三新两特一大”产业集群已然积厚成势——2024年,汕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95.03亿元。其中,“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合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84.84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64.7%。2025年第一季度,“三新两特一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65.4%,先进制造业增加值、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9.4%、13.0%,分别比去年同期提升1.3个、2.7个百分点。

数据的背后,是汕头努力把特区办得更好、办出水平的决心和底气。目前,汕头正持续强化创新赋能,聚力突破一批“卡脖子”“补短板”技术,加快实现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正向循环,推动传统产业巩固优化、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构建起“传统焕新+新兴崛起”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有质量、有韧性、有活力的竞争优势。

从“因侨而兴”到“潮聚向汕谋未来”

“本土一个潮汕,海内一个潮汕,海外又一潮汕”,这是对汕头作为著名侨乡、潮商大本营的一个形象说法。据不完全统计,从潮汕走出去的海外潮人约1500万人,遍布全球各地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如今走在汕头城乡,随处可见以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名字命名的楼房堂馆,镌刻着汕头与海外交往的独特人缘、亲缘优势。

四十五载砥砺奋进中,汕头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图景也在海内外潮人、潮商的支持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渐次展开——“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势头强劲,中数大会、服博会、玩博会精彩纷呈,服务全市经济在搏击风浪中强健体魄、壮实筋骨;“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竞跑赶超,满载乡亲们乡愁记忆的村庄“华丽转身”,和美城乡新景象不断“上新”;时速350公里高铁开到家门口,焰火晚会、花车巡游、英歌舞展演、马拉松比赛、大型演唱会燃动全城,吸引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值得一提的是,汕头经济特区在推动经济腾飞的同时,也始终做好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通过制度化保障、活态化传承、产业化融合及国际化传播等举措,持续激活非遗技艺、民俗节庆、潮汕美食等特色文化IP,赓续汕头文脉、凝聚全球乡情,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衔接。

站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上,汕头要如何进一步打好“文化牌”和“侨牌”呢?面对新时代新格局,汕头明确,需要更注重海外华侨所拥有的、所能联系的科技、人才、产业和信息等资源,发挥华侨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华侨连接世界先进生产力。

为此,近年来汕头积极把握血缘、地缘、商缘、文缘的独特优势,借助华侨试验区等平台,大手笔投入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吸引海外高智人才,培养后备力量,打造海外华侨华人回国创业的基地;并在多趟敦睦乡谊的探亲之旅、共谋发展的合作之行、以情相系的文化之约中,成就与海内外乡亲情深义重的“双向奔赴”,不断扩大海外“朋友圈”。

2024年,时隔27年之久,潮籍乡亲的“两大盛会”——国际潮团联谊年会、世界潮商大会再度回归汕头,并且首次同时同城举办,发动海内外潮侨、潮商来汕投资兴业,助力汕头商贸高质量发展。

从“勇立潮头”到“三化一体新生态”

从“24小时审批答复制度”首开全国政府机关承诺制先河,到出台我国首部个人独资企业条例;从全国独创“三三四”“二二六”补贴出售住宅制度,到发布全国首个保护华侨房地产权益的综合地方性法规……汕头经济特区曾以一系列敢为人先的探索实践,勇立潮头,吸引侨胞及客商纷至沓来。

位于汕头华侨试验区内的汕头国际会展中心、汕头白天鹅酒店等项目持续助推城市文旅活动不断丰富 汕宣供图

近年来,这种刀刃向内的改革基因正在被重新唤醒——汕头将打造“三化一体”(即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作为吸引创业投资的关键之举、支撑“三新两特一大”现代化产业发展格局的重中之重。

继2023年首次召开全市营商环境大会之后,今年6月30日,汕头市再次举全市之力召开高规格的营商环境建设大会,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吹响“营商环境提升年”的攻坚号角,以“永远在路上”的韧劲和“奋起再出发”的姿态,誓要将“汕头服务”打造成为新时代城市形象的“金字招牌”。

“凡是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能做到的,汕头也能做到,也应该要做到。”温湛滨强调,要拿出当年创办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气魄,全面加快建设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

根据《汕头市“营商环境提升年”行动方案》,汕头聚焦政务服务、综合成本和城市形象三大维度,明确52项重点任务,精准发力。

而为保障深层变革,汕头打出“组合拳”:聘任营商环境特约监督员,开设曝光台强化警示震慑;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重拳开展“春雷”“南粤执行风暴”等专项活动;压实“一把手”责任,建立责任清单,确保实现“今年跟去年就是不一样”。

目前,汕头已上线“秒批秒报”事项1107项、“不见面审批”事项1007项,与30个地市合作开展“跨域通办”事项1341项,企业开办时间、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大幅缩短,首次实现“交地即交证”,企业群众办事更加高效便捷。今年5月份,汕头成功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更是城市综合实力、形象魅力和发展活力全面提升的最好体现。

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犹如磁石般,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投资者。据统计,2024年汕头“三新两特一大”产业投资增长24.2%,推动520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超900亿元,工业投资、制造业投资均连续18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2024年末汕头经营主体总数55.57万户,全年新登记经营主体7.14万户,“四上”企业超5000家。

亲历者说

“新汕头人”吴会斌怀揣五元一角闯荡特区,参与并见证汕头的发展

“感恩‘家己人’的包容与大爱”

吴会斌

1985年秋,19岁的河南青年吴会斌攥着仅有的5.1元钱,慕名来到了汕头经济特区“闯荡”。

“那时感觉潮汕话像加密电报。”初来乍到的吴会斌,未曾想四十年后自己的奋斗事迹会成为汕头民营经济勃兴的缩影,更以数千名外来工子女的“校长”身份,为这座城市发展注入温度。

吴会斌南下汕头时,初创的特区刚满5岁,到处是机会和希望。而吴会斌在汕头的第一个机会,就藏在一块肥皂里。彼时,汕头工业区流水线上油污遍染,工人们抱怨“十盆水洗不净一身油”。吴会斌敏锐捕捉需求,按照老家的土方自行研制强力去污肥皂,赚到了“第一桶金”。

不过,与其他外来工一样,吴会斌最初在汕头也备尝异地打工生存的辛酸。幸运的是,几经碰壁后的他最终被澄海一家小饭店的老板收留在店里打工,这让他倍感温暖。老板身上的“大爱”善念更是对他影响至深。

“汕头四季如春,人杰地灵,我几次回老家了又想来。”吴会斌说,在汕头站稳脚跟后,他经营饭馆、建外来工租屋区,努力帮助许多像他一样,在特区这片热土上拼搏奋斗的闯荡者实现“居有所安”梦想。

吴会斌的这一奋斗经历恰与特区改革同频共振,汕头日渐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贴心的服务为创业者铺路,1997年他的贸易公司乘势而起,将汕头玩具、化工产品销往全球。

事业小有成就时,吴会斌又发现了一个更为紧迫的问题:因户籍和借读费等问题,许多外来工子女很难在本地公办学校就读。于是,1999年,吴会斌毅然创办慧斌学校。用竹棚搭起简易教室,慧斌学校在历经师资短缺、资质质疑等坎坷后,终于在汕头各界的协助下,从“黑校”转为“正规军”。

“看到孩子们不再浪迹街头,能够有书读,再苦再累也是开心的。汕头的贴心服务和援助,更是让我深深感恩这块热土上‘家己人’的包容与大爱。”吴会斌说,本地热心人士和企业家多次上门给学校的孩子们送助学金和文具玩具,潮汕的慈善传统深深影响了他。

如今,在“第二故乡”扎根的吴会斌,身份早已超越实业家:作为汕头存心慈善会副会长,他坚持不领工资、自掏腰包扶贫济困,当年汶川地震后他还接收了38名灾区儿童免费入学;身为汕头市河南商会会长,他搭建豫汕经济合作桥梁,为两地的共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感恩汕头特区,这里让我从异乡人成了‘家己人’。”

2025年8月26日《羊城晚报》A8版报道

文|记者 赵映光

来源:羊城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