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艺融合为何是孕育颠覆性创新的原始土壤?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6 04:37 3

摘要: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中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发展的要求,践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20年)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中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发展的要求,践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20年)》及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2023年)》,大连理工大学于2025年6月4日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工作体系建设方案》确立“科技赋能人文、人文引领科技”的教学理念。大连理工大学“科艺融合”美育创新团队以此为基础,致力于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成果推广,通过微信公众号辐射先进美育理念资源。

“科艺融合与美育”(Sci-tech-eng-art-math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iSAE)着力推动科技与人文的跨学科融新,贯通科学理性与艺术感性,深入探索科技美学、技术伦理、文艺理论与美育创新的互动关系与创新发展路径。公众号以前沿视野为立足点,持续开展理论研究与课程实践:发布原创学术成果,组织专题讲座研讨与多元化美育活动;关注科技进步引发的美学变革与伦理挑战;搭建学者、艺术家、教育者与青年的对话桥梁。在深化“五育”并举的进程中,为培养具备新质生产力的全面发展人才持续供给优质资源。

二、“iSAE”美育成果概览

科艺融合与美育(Sci-tech-eng-art-math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iSAE)的英文缩写以小写的“i”开头,这一设计蕴含三重寓意。其一,“i”首先象征“integration”的破界之力,即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多领域的深度融合,消弭学科分野,推动STEAM教育在美育中的创造性转化,铸就符合时代需求的认知新范式。其二,“i”亦指向“individual”的主体在场,每个“i”皆为独立的个体,从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基石,到认知神经科学的实证探索,都昭示科艺融合绝非抽象概念,而是根植于个体生命创造基因的实践命题,关乎理性与感性在生命经验中的协同发展。其三,iSAE的发音近似“I see”,这里的“看见”,不仅是对科技或艺术的单一凝视,而是对两者在互构中共同显现的洞察,暗合德尔斐神谕“认识你自己”的永恒追问,象征科艺融合会像一束认知之光,将会照亮一切晦暗之境。

iSAE让我们“看见”理性与感性在科技人文碰撞中共振的奇观;让融合之美真切“抵达”个体心灵深处;促人“觉悟”科技赋能文艺感染力、以艺术赋予科技人文魂的普世价值,最终在心田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当科技启迪的理性之光与艺术点燃的感性之火共同“照亮”心灵,塑造完整人格,“I see”由此超越视觉经验,成为一种将理性感性、科技人文同时纳入生命视野的哲学观照。正是在看见、抵达、觉悟、照亮的过程中,iSAE作为我们立场与使命的凝练表达,成为永续追寻人类精神大写I”之真义的存在规尺。

在这一理念指引下,iSAE将以本公众号为平台,持续深耕“科艺融合”内容体系建设。未来,团队将围绕“科技与人文协同育人”这一核心,汇聚校内外优质美育资源,着力打造“融创课程”“具身实践”“智慧课堂”三大课程板块,推进“认知解码”“智识活化”等前沿学术探索,并在“审美疗愈”“科普公益”等社会服务中拓展美育的公共价值。我们旨在以形象感知唤起情感共鸣,以审美体验实现精神超越,打破学科交叉的制度壁垒,重塑数字时代的认知范式,激发想象力知觉力直觉力,培育颠覆性创新能力,推动主体性的深层觉醒,为培育面向未来的新质生产力人才贡献力量。

“iSAE”美育成果概览

大连理工大学“科艺融合”美育创新团队(iSAE@DUT)近年来在课程建设、“五觉感知浸润”具身实践、智慧课堂领域系统探索,形成特色化成果。

1、“科艺融合”美育课程建设

美育课程建设领域,团队开设《科技美学》《科技美学A》《科技美学B》《“科艺融合”美育公开课》等本硕博贯通课程,以科艺融合为纲,聚焦数学之美、物理之美、神经美学、弦动之美等教学模块。课程通过打破学科壁垒、革新教学模式、重塑师生关系,构建科技理性与人文感性互渗、理论探索与实践创造协同的育人平台,形成高等教育的“大工方案”。

2、“五觉浸润”美育具身实践

具身实践领域,《世界音乐美学漫步》《香韵·心灵审美》《身体表征的现代中国发明》《家国的影与画》等“五觉浸润”主题公开课,挖掘听觉(音乐)、嗅觉(香道)、味觉(茶道)、触觉(身体)、视觉(影像)中的科艺融合契机,提升审美感知和创新能力,在整合校内外资源中总结科技人文协同育人的有效范式。

3、“人工智能”美育智慧课堂

智慧课堂领域,团队构建“科艺融合”美育知识图谱、案例库、视频库,依托超星平台开发“科技人文协同育人智能体”,支持资源的共享交互与AI深度对话,实现传统教学“传道受业解惑”与智能时代“人机共生”的形态贯通。

4、“科艺融合”美育创新团队(iSAE@DUT)

大连理工大学“科艺融合”美育创新团队(iSAE@DUT)由王琦教授领衔,汇聚人文学院、数学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机械学院、建艺学院、体育学院、物理学院、化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和外语学院等10余个学院师资,涵盖文理工医艺等20余个学科方向,吸纳多学科硕博生参与建设。成员在科学求“真”与文艺彰“美”的交汇点上,共同探索科技与人文协同的美育创新可能。

三、“iSAE”未来建设方向

公众号以“科技与人文协同育人”为核心理念,在理性认识与感性思维的交汇处开拓认知疆域,激发创造力、想象力、知觉力、共情力,增强创新潜能。未来将持续发布三类内容:

其一,挖掘科技史、哲学史、文学史与艺术史中的经典案例,解析知觉、直觉、想象、情感在创造创新中的协同机制。一方面以“史”为鉴,这些案例为科技与人文协同的可行性提供真实且可靠的历史材料,另一方面,以“例”为引,这些案例又为美育实践的可操作性提供鲜活且丰富的教学资源。

其二,汇集科艺融合美育、技术美学、AI伦理等前沿成果,通过学术论文、概念解析、会议资讯等形式,以科技与人文协同育人为战略纲领,以美学原理为理论根基,以科艺融合为实现途径,以审美教育为实践抓手,构建“理念根基-科艺方法-美育实践”的三维路径,回应智能时代挑战。

其三,发布美育课程视频与科学家艺术家访谈实录,运营短视频平台传播资源,通过科学家与人文艺术工作者的思想碰撞,构建跨领域学术共同体。

来源:东亚信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