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间闲聊紫砂壶,古拙之美与收藏心法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6 08:34 1

摘要:一个周末的午后,一位老友登门,说是老友,其实是一位年轻的香港人,与我相熟了十几年,前两年他千里迢迢去杭城创业,本次回香港,经深圳来看我,捧起案上刚沏好的阳羡红茶,闲谈间便聊到了当下的紫砂市场。他忽道:"你们宜兴紫砂,如今似是有些偏了,太多名气响的工艺师,总把'

一个周末的午后,一位老友登门,说是老友,其实是一位年轻的香港人,与我相熟了十几年,前两年他千里迢迢去杭城创业,本次回香港,经深圳来看我,捧起案上刚沏好的阳羡红茶,闲谈间便聊到了当下的紫砂市场。他忽道:"你们宜兴紫砂,如今似是有些偏了,太多名气响的工艺师,总把'精雕细琢'当唯一标准,那些精细中带着粗陋感、笨拙气的壶,多要被丢在角落吃灰了。"

我听着笑了,指尖摩挲过手边一把用了几个多月的壶,用的是绿泥做的,壶身无甚繁复纹饰,转折处和底部甚至带着因烧制留下的两处小小汽泡(用刚出台的宜兴紫砂壶国家新标准衡量,属于残次品。),可这壶却透着股沉朴的古意。"你说的这现象有,但不全然。"我递给他这把壶,"你看这把,是不是很古拙,看上去是不是粗犷中留有几分雅致,紫砂的特色是矿石,是做功,是那特有的包浆,是作者心里应该有的样子,笨掘中有巧思,精细里透着质朴。紫砂圈子里,还是有人没忘记,紫砂壶的魂,从不是和瓷器比'精'。"

瓷器之美,在釉色莹润、画工纤巧,是"雨过天青云破处"的精致,可紫砂不一样,它是"泥与火的对话,是质朴与精巧的碰撞",素面素心才见真章。一把好的紫砂,妙在泥料的温润、造型的朴拙,尤其是明针功夫要做到不上釉而胜似上釉,这是绝活,有人做了一辈子,仍旧悟不出这明针功夫的真谛,另外,紫砂壶整体与局部附件的协调性很重要,有时并不需要绝对的平,头重脚轻,左右失衡,留着手工的痕迹,可就是这几分"不完美",才藏着制壶人的性情,才配得上茶水泡养后的"包浆"。若真把紫砂做得像瓷器般精巧,丢了那份"大巧若拙"的本真,反倒成了舍本逐末。

聊到兴头,这位年轻的老友又问起收藏投资紫砂的事。其实不管是在线上直播间、线下实体店,还是拍卖行里挑壶,心里得揣着三种"心法",才不容易走偏。

第一种是"取舍心法":可买可不买时,坚决不买。紫砂壶收藏最忌"贪多",眼里看着这把、心里念着那把,最后囤了一屋子平庸之作,反倒错过了真正的好东西。可卖可不卖时,不妨卖掉——要么是这把壶已不合当下心境,要么是遇到了更值得收藏的壶,及时转手,既是给旧物找新归宿,也是为新收藏腾空间。

第二种是"本真心法":为自己喜欢而买,就安安心心欣赏收藏,不必管它是不是名家之作、值不值钱,只要泡茶时握着顺手、看时顺眼,便是最好的"藏品"。若是为投资而买,就得反过来想,不要盯着自己喜不喜欢,要琢磨别人会不会喜欢,这泥料是不是大家认可的好料?有没有拼配人工色素?这造型是不是藏家常追的经典款式?这工艺师的口碑和潜力如何?投资本就是"买别人的心头好",等时机到了,再转给真正懂它的人,溢价自在其中。

第三种是"分寸心法":看中一把壶时,出价得"心痛",这话听着糙,理却实在。真正的好壶,价值摆在那儿,想拿下,总得花些"狠劲",或许是攒了许久的钱,或许是咬着牙让出了别的藏品,这份"心痛",恰是对它价值的认可,若是出价时"不痛不痒",要么是这壶本就平庸,要么是自己没看清它的好,这样的物件,多半难有什么回报,即使将来有所增值,恐赶不上通涨的速度。

其实不止紫砂,书画、玉器这些艺术门类,收藏投资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先懂它的"美",再守着"心",最后把好"度",自然能在其中找到乐趣,也少走些弯路。

茶喝到尾声,壶里的茶汤淡了,话却还没聊完。这把壶在手心的摩挲,泥色愈发温润。或许紫砂的妙处就在这儿:既藏着古拙的美,也藏着通透的理,得慢慢品,才懂其中滋味。这位小兄弟临走时,突然要出价买走我手上的这把残缺的壶,说这壶拙中藏精,残中见全,我收了。哈哈!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