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公堤、腰路堤、花堤……盘点武汉的那些知名古堤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6 07:03 3

摘要:相传,白堤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筑,而苏堤则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所筑。为了纪念这两位曾为人民造福的“父母官”,人们把他们所筑的西湖堤分别称为白公堤和苏公堤。

本文选自武汉出版社《武汉历史文化风貌概览》

游过杭州西湖的人, 一定对白堤和苏堤有深刻的印象。

相传,白堤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筑,而苏堤则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所筑。为了纪念这两位曾为人民造福的“父母官”,人们把他们所筑的西湖堤分别称为白公堤和苏公堤

武汉历史悠久,自然也有不少以主持筑堤的官员之名命名的堤,比如武昌的熊公堤和郭公堤、汉阳的郭公堤和高公堤、汉口的袁公堤和张公堤等。

其中,属汉口的袁公堤与张公堤规模最大。

张公堤路标

图源:武汉水务

张公堤是后湖官堤。曾经,汉口的后湖区域在春夏汛期常常浸涝成灾。虽有袁公堤、汉口堡为之抵御,但也依旧只能保住旧汉镇的安全。在今江汉路以下的地方,租界和铁路仍受洪水威胁。

张公堤、袁公堤地理位置示意图

图源:人文武汉


清光绪二十七年,湖广总督张之洞着手筹备修建长堤,以抵御汉口水患。光绪三十年,他在江汉关道展开细致踏勘,随后启动筑堤工程。张公堤总长30余里,堤外开挖引河,上游连接汉水,下游抵达滠口,用于疏导湖水。次年春季,长堤初步建成,让后湖区域多出耕地10余万亩,昔日泽国转变为市井聚落,汉口市区成功向外扩展。

1949年后,市政府利用堤顶修建公路,张公堤成为了汉口外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张公堤绿道已经全线贯通,沿着绿道,就能饱览张毕湖公园、竹叶海公园、武汉园博园等公园美景及湿地风光。

另外,说到“堤”,很多武汉人第一个想起来的应该是长堤街。长堤街里的“堤”,指的其实就是袁公堤。

夜晚的长堤街

图源:大楚网

1635年,为阻挡汉口以西、以北的洪水,汉阳通判袁焻主持修建了一条5公里的大堤,上自硚口,下至堤口。后来,居民渐渐聚集到了堤上,房屋鳞次栉比,形成了街道,也就是今天的长堤街。袁公堤外取土处成一深沟,这个深沟就被称为玉带河。

说完了汉口,再说说武昌。


老武汉人嘴里常说的“花堤”,又称花蕊堤,是宋政和年间武昌知府陈邦和知县陈基主持修筑的,主要防止湖水外溢和江水内侵。因宋元时代城南右隅有花蕊门,所以得了这个名字。花堤的故址在现在的平湖门至文昌门内,现尚有花堤街,是武昌最古老的堤防遗址。

再说汉阳。

武汉的最古老的堤之一永丰堤就在汉阳。永丰堤初筑成于明代万历四十一年,1742年与郭公堤相连至汉水边。因其内阻湖水、外挡汉水,有保护农田、调节灌溉之利,故称之为“永丰堤”。照此算来,永丰堤比汉口的袁公堤(今长堤街),还要早二十多年。也就是说,汉阳人很早就过上了旱涝保收的小日子。

汉阳的郭公堤则在东西月湖之间,即今汉阳古琴台立交桥至江汉桥一带,是清雍正二年汉阳知府郭朝祚为方便来往汉阳城西至汉水边的交通所筑。

《古汉阳堤防图》中的龙灯堤、郭公堤、杨柳堤、莲花堤

图源:方志武汉

郭公堤穿湖而过,将月湖分成东月湖和西月湖两部分。堤正中建有三孔石桥,月湖水可在桥下通过。桥北建有水鉴亭,但随着时间推移,渐渐荒废。嘉庆时,汉阳知县裘行恕在桥北里许建钟楼,咸丰五年(1855年)毁于战乱。同治三年(1864年),知府钟谦钧重修,并于堤北建镜湖牌楼,外置月城,题“北门锁钥”四字,上建文昌阁,与汉口武圣关分南北岸相望。

后来,这里逐渐演变为月湖正街。

在汉阳南岸嘴的高公堤,原名免溺堤。这个古堤年久失修,一度濒临坍塌。直到雍正年间被修缮,免溺堤改称高公堤。修建晴川桥时,南岸嘴一带大拆迁,高公堤、高公桥、高公街现在已全部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美丽的南岸嘴公园。

图中左下角的南岸嘴公园,就是曾经的高公街原址

图源:汉阳融媒

以上这些古堤防,不仅在修筑当时具有抵御洪水、便利交通的功能,而且经 1949年后不断维修加固,一部分至今仍在发挥防洪作用,大部分作为道路使用,方便了市郊的交通。


内容简介:本书从城市变迁、山水风貌、人文荟萃、文化精粹、工商成就、特色习尚、敢为人先七章,引经据典,分门别类地介绍了武汉市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概况。作为本土的武汉人,作者对武汉这座城市怀有深厚的情感,加之其广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本书具有厚积薄发,内容全面,细节丰富的特点,集资料性和史料性,文学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具有较强的阅读价值。

内容来源:《武汉历史文化风貌概览》综合整理

排版:ovo

来源:阅读武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