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氧化锆相变增韧与二硅酸锂微晶玻璃的协同效应,是通过界面应力传递、裂纹路径协同调控、结构相互促进实现的“多机制耦合”,最终在保持材料功能特性(如透光性)的同时显著提升韧性,形成“1+1>2”的强化效果,在牙科修复材料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小编将从氧化锆相变增韧
氧化锆相变增韧与二硅酸锂微晶玻璃的协同效应,是通过界面应力传递、裂纹路径协同调控、结构相互促进实现的“多机制耦合”,最终在保持材料功能特性(如透光性)的同时显著提升韧性,形成“1+1>2”的强化效果,在牙科修复材料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小编将从氧化锆相变增韧的本质、二硅酸锂微晶玻璃的特性,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协同机制三个层面展开分析。
二者的基本机制
1.氧化锆相变增韧机制
氧化锆(ZrO₂)的相变增韧是其作为结构材料增韧剂的核心原理,源于其独特的晶型转变特性:
晶型转变:氧化锆存在三种晶型,常温下稳定的单斜相(m-ZrO₂)、高温稳定的四方相(t-ZrO₂) 和立方相(c-ZrO₂)。在应力诱导下(如裂纹尖端的应力集中),metastable的四方相可转变为单斜相(马氏体相变),伴随3-5%的体积膨胀和约16%的剪切应变。
增韧原理:相变产生的体积膨胀会对裂纹尖端产生“压应力屏蔽”效应,抵消裂纹扩展的拉应力;同时,相变过程消耗大量能量,阻止裂纹进一步扩展,从而提升材料韧性。
关键条件:四方相的稳定性是前提。通过引入稳定剂(如Y₂O₃)或控制颗粒尺寸(纳米级),可使四方相在室温下稳定存在,仅在应力作用下触发相变。
2.二硅酸锂微晶玻璃的特性
二硅酸锂微晶玻璃(Li₂O・2SiO₂,简称LS₂微晶玻璃)是一种通过玻璃晶化制备的复合材料,由二硅酸锂微晶相(占比60-80%)和残余玻璃相(占比20-40%)组成,其核心特性包括:
基础性能:具有与牙釉质接近的折射率(约1.52)和透光性,化学稳定性优异,适合牙科美学修复;但纯LS₂微晶玻璃韧性较低(断裂韧性约1.5-2.0MPa・m¹/²),限制了其在高应力场景的应用。
结构优势:微晶相呈针状或片状,均匀分散于玻璃相中,可通过裂纹偏转(裂纹遇到微晶时改变方向)、钉扎效应(微晶阻碍裂纹穿过)初步提升韧性,但效果有限。
协同效应的核心机制
当氧化锆(通常为纳米级四方相颗粒)引入二硅酸锂微晶玻璃中时,两者并非简单的性能叠加,而是通过结构-应力-相变的耦合作用产生协同增韧,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界面应力传递与相变触发
氧化锆颗粒与LS₂微晶/玻璃相的界面是协同作用的核心区域:
界面结合:若氧化锆与基体(微晶或玻璃相)的界面结合良好(通过调控成分,如引入SiO₂改善润湿性),外部载荷可通过界面高效传递至氧化锆颗粒,使颗粒周围形成局部应力集中。
相变阈值降低:LS₂微晶的刚性(弹性模量约70-80GPa)高于玻璃相(约50-60GPa),氧化锆颗粒若位于微晶-玻璃相界面,可同时受到来自微晶的“刚性支撑”和玻璃相的“柔性缓冲”,使应力更易达到四方相→单斜相的相变阈值,触发相变消耗能量。
2.裂纹路径的协同调控
氧化锆相变与LS₂微晶的裂纹调控作用形成“双重阻碍”:
一级阻碍:裂纹扩展初期,遇到LS₂针状微晶时发生偏转(偏转角度可达30-60°),增加裂纹扩展路径长度,消耗部分能量;
二级阻碍:偏转后的裂纹若遇到氧化锆颗粒,颗粒因应力集中发生相变,体积膨胀进一步“推开”裂纹,迫使裂纹分支或再次偏转(如图1示意)。
效果叠加:单独LS₂微晶的裂纹偏转可使韧性提升约30%,单独氧化锆相变可提升约50%,而协同作用下韧性可提升80-120%(如从2.0MPa・m¹/²提升至3.6-4.4MPa・m¹/²)。
3.氧化锆分散与微晶生长的相互促进
氧化锆颗粒的引入会反作用于LS₂微晶的生长,形成结构优化:
抑制微晶过度生长:纳米氧化锆颗粒可吸附在LS₂微晶的生长界面,阻碍微晶粗化(使微晶尺寸稳定在0.5-2μm),避免因微晶过大导致的脆性增加;
均匀分散引导:LS₂玻璃相在晶化过程中,氧化锆颗粒可作为“异质形核点”,引导微晶围绕其生长,使微晶与氧化锆颗粒形成“交错分布”,进一步强化应力传递效率。
4.性能平衡的协同优化
在功能性能上,两者协同可平衡“韧性-透光性-加工性”:
韧性与透光性:纯氧化锆透光性差(因高结晶度),而LS₂微晶玻璃透光性好但韧性低。当氧化锆含量≤10%时,纳米颗粒分散均匀,对光的散射弱,可保持LS₂的高透光性(透光率>70%),同时通过相变增韧提升韧性;
加工性:LS₂微晶玻璃可通过CAD/CAM加工成型,氧化锆的引入不影响其机械加工性能(因颗粒尺寸小且分散均匀),而氧化锆的高强度(>1000MPa)还能提升材料的抗折性能。
三、协同效应的关键影响因素
协同效应的强弱取决于以下参数的匹配,需通过工艺精确调控:
氧化锆含量:过低(15%)易导致颗粒团聚,破坏界面结合,反而降低韧性。最优范围通常为5-10%。
颗粒尺寸:纳米级(50-200nm)氧化锆更易稳定四方相,且比表面积大,界面作用更强;微米级颗粒则因相变阻力大,协同效果弱。
晶化工艺:升温速率(5-10°C/min)和保温温度(650-750°C)需匹配,确保LS₂微晶充分析出且氧化锆颗粒不被过度包裹(避免相变受阻)。
目前,该协同效应已广泛应用于牙科全瓷修复体(如容佰新材料研发的氧化锆增强二硅酸锂微晶玻璃),其断裂韧性可达3.5-4.0MPa・m¹/²,抗折强度>300MPa,同时保持80%以上的透光率,解决了传统材料“韧性高则透光差”的矛盾。
来源:科学露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