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余检查反而添乱——有炎症会让CA125升高,本来没病,结果吓得吃不好睡不好,夜里翻来覆去想“是不是得癌了”,这焦虑多不值!
——拆解高危和普通人群的筛查真相
声明:本文为原创公益科普,与文中企业、产品无任何利益关联;内容仅供参考,健康问题请线下就医。
▶️ 一、热点背后的核心认知偏差:为什么大家总盯着肿瘤标志物?
为啥一到体检,好多人就盯着肿瘤标志物不放?
难道它是防癌“万能钥匙”?
★ “标志物正常=身体无癌”的想法太绝对!
多数人看到报告“阴性”,就觉得“防癌过关了”,可它只是辅助指标啊!
像早期胃癌、肝癌,很多时候标志物根本没变化,靠它查不出来,这不等于白查?
★ “健康体检=肿瘤筛查”错得离谱!
普通人以为查了标志物就是筛癌症,其实俩事儿差远了!
比如肺癌筛查得用低剂量肺部CT,光查癌胚抗原,跟没查有啥区别?
还有人觉得“查得越多越安心”,你是不是也这么想过?
现在才知道这是焦虑骗自己!
多余检查反而添乱——有炎症会让CA125升高,本来没病,结果吓得吃不好睡不好,夜里翻来覆去想“是不是得癌了”,这焦虑多不值!
更有人觉得“查完标志物没事,就不用管防癌了”,这想法太天真!
筛查只是“找问题”,真正防癌得靠少抽烟、多吃菜这些日常习惯,就像家里装了烟雾报警器,不代表不用检查电路,报警器只是提醒,预防着火还得靠平时维护啊!
▶️ 二、专业评估:从指南证据看“谁该查、谁不该查”
普通人常规查标志物,不光性价比低,还占医疗资源,你知道吗?
★ 2025年《中国恶性肿瘤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说得明明白白:没癌症家族史、没高危因素的普通人,常规查标志物,15%以上会假阳性——就像100个人里有15个被错判“可能患癌”,多吓人!30%以上会漏诊,根本达不到早筛目的,指南明确不推荐[1]。
更关键的是,大家都挤着查没用的标志物,医疗资源就紧张了!
就像医院的电梯,都抢着去查标志物,高危人群想做CT、肠镜都得等,这不耽误真正该查的人吗?
那高危人群咋查?得和其他检查“组队”才管用!
有癌症家族史、长期抽烟喝酒,或者工作中接触石棉的人,指南建议把标志物和超声、CT结合——比如肝癌查AFP+超声,前列腺癌查PSA+超声,不能单靠标志物,还得每6到12个月跟着监测,这样才靠谱[1]!
还有啊,一次标志物轻度升高真不用慌!
有些朋友看到数值高一点,手都抖了,立马往“得癌”上想,这不是把“可能”当成“肯定”吗?
得对比之前的结果,比如CA19-9连续3次升高,再结合身体不舒服的症状和影像检查,才能下判断,别凭一次异常就吓自己!
▶️ 三、避坑要点:这些误区正在误导体检选择
❌ 误区1:标志物升高就是得癌症了?大错特错!
胰腺炎、子宫内膜异位症这些良性病,也会让CA19-9、CA125升高,20%的良性病患者都会遇到这情况[4]。
我邻居张姐,体检完拿着CA19-9升高的报告,脸都白了,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结果进一步检查是胰腺炎,你说这慌是不是白慌了?
所以发现升高先去排查,别自己吓自己!
❌ 误区2:“全项标志物”比“单项”靠谱?纯属忽悠!
有些体检机构推“10项+套餐”,还会说“不查全项就漏诊”,遇到这话别慌!
其实多数项目和常见癌症关系不大,比如CA72-4对胃癌的敏感性才25%,查了也难发现问题,反而多花钱、多焦虑,这钱花得冤不冤[4]?
❌ 误区3:嫌基础筛查麻烦就不做?这是拿健康赌!
普通人该先做“性价比高的基础筛查”,比如40岁以上做肠镜,女性做乳腺钼靶(专门查乳腺癌的检查),这些比查没用的标志物管用多了。
有人觉得“肠镜插管子麻烦”就不做,可早期肠癌只有靠肠镜才能发现,比起漏诊癌症的风险,这点麻烦真不算啥——别把“方便”当成“有效”的标准啊!
▶️ 四、用“多元视角”判断是否需要检查
从流行病学看,普通人终身患癌概率22%,但靠标志物发现早期癌不到10%,常规查投入多、用处小,这不就是白花冤枉钱?
可肺癌高危人群患癌概率超50%,标志物+低剂量肺部CT能让早诊率到60%,这才是真有用[2]!
从循证医学看,指南推荐的方案都靠大规模研究,2023-2025年的研究显示,普通人常规查标志物,没降癌症死亡率,反而多了30%过度医疗——比如没必要的穿刺、手术,本来身体好好的,反而被折腾伤了,多不值[2]!
从公共卫生看,医疗资源就这么多,我们只想着自己安心,有没有想过会影响别人?
普通人挤着查没用的标志物,高危人群做CT、肠镜的机会就少了,整个社会的癌症早诊率都会受影响,这是不是太自私了?
我之前咋没考虑过这个?
从患者心理看,得平衡“防癌”和“不焦虑”啊!
容易焦虑的朋友别反复查标志物,越查越慌,看到数值波动一点就心跳加速,按指南的节奏来,反而更踏实!
▶️ 五、指南更新的关键:2025年这些变化要注意
★ 2025年指南把标志物推荐人群缩得更窄了:只让高危人群常规查,普通人只有体重骤降、持续腹痛这些症状时才建议查——这不是指南“缩水”,是把钱花在刀刃上,就像给家里买东西,只买有用的,不买闲置的!为啥要这么改?还不是因为以前推荐太宽,好多人白花冤枉钱[1]!
★ 查的项目也更精了:CA50、CA242这些敏感性不够的标志物全被删掉,只留AFP(对应肝癌)、PSA(对应前列腺癌)这些关联强的——不做“无用功”,只查真正能预警的项目,这不比查一堆没用的强[1]?
还有个新增建议特重要:高危人群得先查“基线值”,以后每次都和基线比,比如AFP从10ng/ml升到50ng/ml,比单看一次数值更能说明问题。
有人觉得“查一次就行”,可没对比咋知道变化?别嫌麻烦,这步省不得[1]!
▶️ 六、普通人该如何制定防癌筛查计划?
❶ 第一步:先判断自己是不是“高危人群”,其实很简单!
看三点:家里三代内有没有人得癌(比如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是不是常抽烟喝酒(抽了多少年、每次喝多少)、有没有乙肝、胃溃疡这些病。
想更准的话,能参考国家癌症中心的“癌症风险评估问卷”——一线城市朋友可在官网或公众号下载,农村或不会用手机的老人,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张纸质版就行[3]。
你要是不确定,就反问自己:“如果我是社区医生,看我这情况会归为高危吗?”换个角度想,反而更清楚!我以前是不是也不会判断?现在这么一想,就简单多了!
❷ 第二步:按分层选项目,别瞎选!
普通人群(低危):40岁以下每2年做次基础体检,查肺部DR和腹部超声就行,不用多花钱;40岁以上每1-2年加做结直肠癌筛查——嫌肠镜贵?城市朋友可先做社区免费粪隐血试验,农村朋友直接去村卫生室提交申请,流动体检车每月会到乡镇定点服务(部分偏远地区每2月1次,可咨询村医),阳性了再凭村医证明预约县医院做肠镜,能省不少事[9];女性别忘了加做乳腺钼靶,这是查乳腺癌的关键!
高危人群:除了基础体检,每6-12个月查对应标志物(比如肺癌高危查CEA+CYFRA21-1,简单说就是能帮着预警肺癌的指标),再配个影像检查(比如低剂量肺部CT);行动不方便的老人,不管城市农村,都能联系正规医疗机构约上门体检,基础项目在家就能做,不用折腾跑医院[9]!
❸ 第三步:别被“体检套餐”绑架!
体检时主动问医生:“我这情况哪些标志物不用查?”
比如40岁以下没家族史,查癌胚抗原就够了,不用选10项套餐。
把钱花在有用的检查上——肠镜比10项标志物套餐更能防肠癌,这钱花得值!
提醒一句,这只是健康科普,具体咋查,还得问专业医生,别自己瞎决定!
▶️ 七、从“盲目筛查”到“精准防癌”
★ 跨学科个性化筛查才是未来趋势!比如BRCA1/2基因突变的人,除了查标志物,还能加基因检测,看看是不是得早点开始筛查——比如乳腺癌筛查提前到30岁,但基因检测得在正规医疗机构医生指导下做,别自己瞎查,查错了反而添乱[7]!
2025年《临床肿瘤学杂志》有个研究特有用:POLE/POLD1基因突变的人,把标志物和基因检测结合起来,早诊率能再高12%,就算非MSI、TMB低,也可能对免疫治疗有反应,这不是更精准吗[8]?
现在有些正规医疗机构有医生辅助评估工具,输入年龄、病史、生活习惯,就能告诉你该不该查标志物、查哪几项,不用自己瞎琢磨。
但老人不会用咋办?上周陪邻居李叔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就帮他操作了,特别方便[9]!
有2025年医疗AI临床研究显示,智能影像工具看病理切片识早期肺癌准确率能到97.3%,但AI只是辅助,不能替代医生判断,这点可别忘[7]!
★ “全周期防癌”比筛查更重要,你信吗?
指南说戒烟、少喝酒、每天吃25-30克膳食纤维,能降40%癌症风险[5]。
比如早餐喝碗温热的燕麦粥,麦香混着热气飘进鼻子,滑过喉咙特舒服;午餐吃碗红豆饭,红豆的甜在嘴里散开;晚餐喝碗菠菜汤,鲜味儿能暖到肚子里,这些都是补膳食纤维的好办法!
你平时早餐会吃燕麦粥吗?试试加把红豆,补纤维更方便!
改习惯难?我懂!比如想戒烟总忍不住,其实是怕没了烟的放松感,不如试试想抽烟时去散步10分钟,风吹在脸上凉凉的,慢慢就把抽烟的习惯替代了,是不是比硬扛着强?
王维教授“六位一体”模式还建议,容易郁闷、情绪低落的人,听听轻快的民乐,比如《茉莉花》,旋律一出来,心里的闷就散了不少,调节情绪比啥都强[7]!
更关键的是,防癌不是中老年人的事!《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南(2025)》建议学校每学期开展1次防癌科普课,帮助青少年认识吸烟危害[15]。上周在小区看到初一的小宇偷偷抽烟,我真着急,他不知道现在戒烟,成年后肺癌风险比持续吸烟者低70%[14]!青少年养成不吸烟、多吃菜的习惯,比成年后查标志物更能从源头降低风险——别等老了才想起防癌,早养成习惯早受益!
本文所有内容仅为健康科普,不构成医疗诊断或治疗建议,具体筛查方案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参考文献
[1] 国家癌症中心,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 中国恶性肿瘤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5年更新版)[J]. 中华肿瘤杂志, 2025, 47(6): 401-450.
[2] 中国癌症早筛协作组. 2023-2025年中国癌症早筛临床研究汇总[J]. 中华肿瘤杂志, 2025, 47(6): 451-468.
[3] 国家癌症中心. 癌症风险评估问卷(2025年版)[EB/OL]. (2025-03-15)[2025-08-24]. http://www.ncc.org.cn, 国家癌症中心官方公众号.
[4] 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 恶性肿瘤标志物临床应用指南[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23, 46(12): 1189-1200.
[5]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56-62.
[6] Tempus R, Smith A, Jones B. POLE/POLD1 Mutations As Predictive Biomarkers for Immunotherapy Response[J].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24, 42(18): 3890-3901.
[7] 王维. 肿瘤防治新模式研究与实践:中医“六位一体”整合模式[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5: 123-135.
[8] 刘敏, 张磊. POLE/POLD1突变与肿瘤标志物联合筛查的临床价值[J].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25, 30(3): 215-222.
[9]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25年版)[S].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5: 89-95.
[10] 陈曦, 李娜. 健康决策中的认知偏差研究[J]. 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5, 33(2): 189-196.
[11]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Health Psychology Handbook (3rd Edition)[M].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24: 412-425.
[12] 张明, 王丽. 公共卫生资源优化与癌症筛查效率研究[J]. 中华公共卫生杂志, 2025, 41(4): 501-508.
[13] 中国抗癌协会. 跨学科防癌干预指南(2025版)[J]. 中国肿瘤, 2025, 34(5): 321-335.
[14] 赵阳, 孙莉. 青少年健康行为与成年癌症风险关联研究[J]. 中国学校卫生, 2025, 46(2): 165-170.
[15] 教育部. 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南(2025)[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5: 78-82.
来源:康泰咨询反冲力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