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人点赞的郑强支教视频,竟是假的?台江老师更需要真实支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5 20:56 4

摘要:连日来,一则“郑强教授白发家访、从婚宴抢回辍学女生”的视频刷屏网络,收割10万人点赞,4万多人转发。8月23日,台江县委宣传部明确表示:“该视频内容不属实,郑强教授并未在我县民族中学支教。”台江县民族中学也否认该消息。

连日来,一则“郑强教授白发家访、从婚宴抢回辍学女生”的视频刷屏网络,收割10万人点赞,4万多人转发。8月23日,台江县委宣传部明确表示:“该视频内容不属实,郑强教授并未在我县民族中学支教。”台江县民族中学也否认该消息。

为什么一个虚构的故事,能轻易引起网友感动呢?

视频里那些催泪的细节:赠送无偿专利、捐赠电脑、深夜批改作业……之所以能引发网友的共鸣,是因为它们戳中了我们对基层教育最深的忧虑:缺老师、缺资源、学生可能因各种原因失学。这些痛点是真实的,也是千千万万基层学校需要面对的挑战。

自媒体作者利用了这份真实的焦虑,把郑强教授过去在贵州大学推动改革的贡献,生硬地“嫁接”到了台江,套上“孤胆英雄救世”的流量模板,却选择性忽视当地真实存在的“组团式帮扶”项目,该项目由东部地区教师组成团队轮驻支援。 他们知道,半真半假的故事最难辨,也知道“网红教授”郑强过往对教育公平的直言,会成为这个虚构故事最好的背书。

这场闹剧最深的伤害,不仅在于消费了郑强教授,更在于它掩盖和扭曲了真实正在发生的努力。当镜头和赞美都聚焦于那个虚构的“白发英雄”时,台江县民族中学里,那些参与“组团式帮扶”项目的老师们,以及本地坚守的教师们,他们的日常付出与面临的真实挑战,反而在喧嚣中被模糊了。

这种传播生态,让真正在岗位上坚守的教育者更加失语。媒体报道,截止2024年,中央、省、州推动的“组团式”教育帮扶,各方共派出杭州学军中学原校长陈立群为代表的174名教师到该校支教,他们和学校老师一起,开展家访,接送、看望、陪伴生病学生,一起提升教育质量,将学生高考本科上线率从2016年的22.8%提升升到2022年的81.69%。

我们并非不需要榜样和感动。郑强教授在贵州大学校长任上推动的各种改革,是扎扎实实的长效探索。同样,参与到台江县民族中学的“组团式帮扶”项目,也是国家层面推动教育资源均衡的实际举措。 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被廉价的感动和猎奇的叙事所麻痹,是否习惯性地用“孤胆英雄”的滤镜去看待复杂而需要系统支持的教育现实?

教育的进步,从来不是靠一两个“救世主”的传奇故事,而是靠无数普通教师日复一日的坚守,靠政策制度的持续完善,靠社会力量理性、务实的关注与投入。

辟谣之后,我们该如何真正关注乡村教育?或许,第一步是放下对“苦难美学”和“孤胆英雄叙事”的迷恋,回归理性和务实。与其追逐热搜上转瞬即逝的感动泡沫,不如去了解像教育部“银龄讲学计划”这样实实在在的项目,它正招募有经验的退休教师,为乡村学校带去力量。与其被虚构的故事牵着鼻子走,不如直接关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希望工程”专项,或者了解像台江县民族中学参与的“组团式帮扶”这类项目的实际需求,看看如何提供更精准的支持。 每一个具体的行动,每一份落到实处的支持,都比千万次为虚构故事点赞更有力量。

教育的真谛,不在精心编织的催泪故事里,不在流量堆砌的热搜榜单上。它藏在西部县中教室的日常里,藏在老师们的耕耘中,藏在孩子们求知的路上。当我们学会拨开流量的迷雾,用清醒的双眼和坚实的行动去回应那些真实的呼唤,才是对教育最深沉的敬意。台江需要的,从来不是虚构的英雄,而是对真实存在的教育工作者和有效项目的看见,以及源于理解的、持续的援手。

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来源:鄂东教育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