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唐诗坛群星璀璨,李白仗剑天涯,诗酒风流;杜甫心系苍生,颠沛流离。但在这一众才华横溢的诗人中,有一人的人生轨迹却截然不同,他就是高适。当李白因政治失意而郁郁寡欢,杜甫为生计奔波而穷困潦倒时,高适却在晚年实现了华丽转身,封侯拜相,走上人生巅峰,与李白、杜甫分道扬
大唐诗坛群星璀璨,李白仗剑天涯,诗酒风流;杜甫心系苍生,颠沛流离。但在这一众才华横溢的诗人中,有一人的人生轨迹却截然不同,他就是高适。当李白因政治失意而郁郁寡欢,杜甫为生计奔波而穷困潦倒时,高适却在晚年实现了华丽转身,封侯拜相,走上人生巅峰,与李白、杜甫分道扬镳,书写了一段独特而传奇的人生篇章。
早年困顿:蹉跎岁月中的蛰伏
高适出生于渤海蓚(今河北景县)的一个没落官宦家庭 。《旧唐书・高适传》记载,其祖父高侃曾是唐朝名将,因军功被封为平原郡公,然而到了高适这一代,家族早已不复往日荣光。少年时期的高适,虽然生活贫困,却胸怀大志,渴望能像祖父一样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他刻苦读书,学习兵法,同时也游历四方,增长见识。在游历过程中,高适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谈诗论文,纵论天下大势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高适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屡屡落第。
在那个以科举入仕为主要途径的时代,科举的失利无疑给了高适沉重的打击 。他曾在诗中写道:“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宋中别周梁李三子》)字里行间,满是怀才不遇的苦闷与无奈 。为了生计,高适不得不四处漂泊,寄人篱下。他曾在宋州(今河南商丘)一带过着农耕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段艰苦的生活经历,让高适深刻体会到了底层百姓的艰辛,也为他日后的诗歌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在宋州期间,高适写下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和百姓疾苦的诗篇,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等,展现出了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
初入仕途:艰难的起步与摸索
尽管科举之路不顺,但高适并未放弃入仕的梦想。天宝八年(749 年),已经 46 岁的高适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转机 。他在张九皋的推荐下,参加有道科考试,终于中第,被授予封丘县尉一职 。县尉主要负责治安等事务,官职低微,工作琐碎繁杂 。据《新唐书・高适传》记载,高适在任期间,不仅要面对繁重的公务,还要忍受上级的压迫和同僚的排挤 。他曾在诗中描述自己的工作状态:“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封丘作》)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种卑躬屈膝、欺压百姓生活的厌恶 。
高适深知,这样的生活并非自己所追求的,他渴望能够投身疆场,建立功勋 。于是,在天宝十年(751 年),高适毅然辞去封丘县尉的职务,踏上了前往河西的道路,投奔河西节度使哥舒翰 。在哥舒翰的幕府中,高适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能力,逐渐得到了重用 。他担任掌书记一职,负责处理文书等工作,同时也为哥舒翰出谋划策 。在河西的这段经历,让高适有机会深入了解边塞生活,领略到了大漠风光和塞外风情 。他的诗歌创作也因此发生了转变,开始大量创作边塞诗,如《塞下曲》《蓟门行五首》等,这些诗歌气势雄浑,意境开阔,展现出了边塞生活的壮丽与残酷 。
命运转折:安史之乱中的崛起
天宝十四年(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乱,打破了唐朝的平静,也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其中就包括高适 。安禄山率领叛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攻占了大片领土,直逼长安 。唐玄宗惊慌失措,逃往蜀中 。在这危急时刻,高适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眼光和军事才能 。他跟随哥舒翰镇守潼关,哥舒翰因病不能亲自指挥作战,高适便协助他制定战略,抵御叛军 。然而,由于唐玄宗的错误指挥,唐军最终在潼关战败,哥舒翰被俘 。高适则在混乱中成功逃脱,一路追赶唐玄宗 。他向唐玄宗详细分析了当前的局势,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唐玄宗对高适的见解十分赞赏,任命他为谏议大夫 。
不久后,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唐玄宗被迫退位 。高适又前往灵武,向唐肃宗表明自己的忠心 。唐肃宗同样对高适十分器重,任命他为淮南节度使,负责讨伐永王李璘 。李璘是唐玄宗的第十六子,他在南方招兵买马,企图割据一方 。高适深知李璘的行为会加剧国家的动荡,于是他果断出兵,与李璘的军队展开激战 。在这场战役中,高适指挥有方,最终成功击败李璘,平定了叛乱 。据《资治通鉴》记载,高适在平叛过程中,不仅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还十分注重安抚百姓,稳定局势 。他的这一表现,得到了唐肃宗的高度赞扬,被加封为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 。从一个小小的县尉,到成为封侯拜相的朝廷重臣,高适在安史之乱中实现了人生的华丽逆袭 。
分道扬镳:与李白杜甫不同的人生选择
在高适的人生道路上,李白和杜甫曾是他重要的朋友 。天宝三载(744 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后,在洛阳与杜甫相遇 。两人一见如故,结伴同游 。随后,他们又在梁宋(今河南商丘一带)遇到了高适 。三人一起登高怀古,饮酒赋诗,度过了一段愉快而难忘的时光 。在这段时期,他们相互欣赏,相互唱和,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三人的人生道路却逐渐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李白一生渴望建功立业,却始终未能如愿 。他性格豪放不羁,不愿受到世俗的约束,在政治上也缺乏足够的判断力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加入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希望能够借此实现自己的抱负 。
但他没有想到,李璘的行为被视为叛乱,最终他也因此受到牵连,被流放夜郎 。在流放途中,李白曾写信向高适求助,但高适却并未伸出援手 。这一举动,让许多人对高适产生了质疑,认为他忘恩负义 。然而,从高适的角度来看,他作为朝廷的官员,需要维护朝廷的权威和稳定 。他深知李白加入永王幕府的行为是错误的,如果贸然相助,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杜甫一生心系苍生,忧国忧民 。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百姓的疾苦,被誉为 “诗史” 。但在政治上,杜甫却一直郁郁不得志 。他虽然渴望能够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但始终未能得到重用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辗转流亡,生活十分困苦 。
他曾在诗中写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和黑暗现实 。与李白和杜甫相比,高适更加务实和理性 。他深知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只有依靠朝廷,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因此,他在政治上始终坚定地站在朝廷一边,为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而努力 。他的这种人生选择,虽然与李白和杜甫不同,但却让他在仕途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
诗歌成就:边塞诗的璀璨明珠
除了在政治上取得的成就,高适在诗歌创作方面也有着极高的造诣 。他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并称为 “边塞四诗人”,其边塞诗风格雄浑悲壮,慷慨激昂,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高适的边塞诗,既描绘了边塞的壮丽风光和塞外风情,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二首》)展现出了塞外的苍茫与辽阔 ;也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战争的残酷,如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燕歌行》)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不平等和社会的黑暗 。同时,他的边塞诗还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建功立业的抱负,如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燕歌行》)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正义的追求 。高适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就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誉,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风格和创作手法,为后世的边塞诗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
晚年辉煌:功成名就后的人生
安史之乱平定后,高适继续受到朝廷的重用 。他先后担任过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务 。在任期间,他积极治理地方,安抚百姓,发展生产,为当地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旧唐书・高适传》记载,高适在担任剑南节度使时,面对吐蕃的侵扰,他积极组织军队进行防御,多次击败吐蕃的进攻,保卫了边境的安全 。晚年的高适,功成名就,位极人臣 。他在成都修建了自己的府邸,过上了安逸的生活 。然而,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依然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百姓疾苦 。
永泰元年(765 年),高适在长安去世,享年 64 岁 。朝廷追赠他为礼部尚书,谥号 “忠” 。高适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从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在政治和文学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的人生经历,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和启示 。他与李白、杜甫不同的人生选择,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不同文人的不同命运和追求 。
来源:酥糖去探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