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省科协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科普提质与基层治理融合是关键课题。在省科协第十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期间,多位委员结合自身实践,分享经验、建言献策,为破解基层科普难题、推动科技赋能治理提供了鲜活思路。
在全省科协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科普提质与基层治理融合是关键课题。在省科协第十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期间,多位委员结合自身实践,分享经验、建言献策,为破解基层科普难题、推动科技赋能治理提供了鲜活思路。
创新形式:让科普更“接地气”,走进群众生活
科普要真正深入人心,需贴合不同群体需求创新形式。省科协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安阳市科协主席张歌认为,科协组织应从阵地、队伍、传播渠道等多维度发力,构建大科普格局。她提出,要持续完善科技馆体系,建强基层科普阵地,培育科技志愿队伍,同时联动融媒体与科普大V优化传播矩阵,让科学传播触角延伸至更多角落。此外,还需发挥科技社团优势,支持科技工作者用短视频、直播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科普,为其搭建发挥作用的平台。
省科协第十届委员会委员、省医师协会医学科普医师分会会长陈小兵则将科普与医疗实践深度结合,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带领团队形成了“科普临床化、科普生活化、科研科普化”的工作模式,并通过“党建+医护+场景+新媒体”四大融合提升了工作效能。团队运营的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等平台,在疫情期间成为重要科普阵地,陈小兵还通过“人民名医”等栏目开展直播,单场最高观看量超5000万人次。在内容创作上,他们擅长将专业医学知识转化为通俗语言,比如在田间地头用方言讲解黄曲霉素防控,在社区把健康知识编成顺口溜,让科普真正“活起来”。
扎根乡村的省科协第十届委员会委员、信阳市固始县张广庙镇第一小学教师张建涛,用“土味科学”点亮乡村孩子的科学梦。他利用饮料瓶制作“水火箭”、用废旧纸箱制作“空气炮”,让孩子们在动手实验中理解环保理念;开发“一学期40个生活实验”校本课程,把科学知识融入日常。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科普形式,不仅培养了孩子的科学兴趣,更让环保、创新等理念融入乡村治理。
联动资源:发挥科协优势,赋能基层治理
在赋能基层社会治理中,科协组织如何联动资源、发挥优势?张歌表示,科协组织需要深度融入省委“两高四着力”部署,健全全民科学素质联席机制,推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使科普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事业。通过建强基层科普阵地、壮大志愿队伍,在应急科普、反邪教宣传等领域主动作为,为基层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陈小兵团队采用“科协点单、专家报到”的模式,组织科技志愿者下沉到基层。依托河南省“新时代宣讲师”“科学家精神宣讲团”等活动,让优质医疗科普资源走进社区、乡村;推广“智慧科普驿站”,配备人工智能问答设备,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互动式科普服务,有效弥补了基层医疗科普资源的不足。他认为,科普的本质是温度传递,只有将防控端口前移,才能让科学之光照亮基层每个角落。
张建涛构建了“三阶共振”治理闭环,为乡村科普与治理融合提供了可复制路径。短期通过校本课程做“兴趣启蒙”,丰富乡村学校实验室;中期培育“小小科普员”,让孩子带动孩子提升科学素养;长期联合科技馆辅导员、学校科学老师搭建科普交流平台,形成可持续的科普治理体系。这种模式让孩子们从科普“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推动科学思维融入乡村肌理。
数智破局:破解资源不均,打通服务末梢
针对基层科普资源分布不均、人才短缺的问题,“数智化”成为重要破解手段。省科协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夏邑县王飞家庭农场总经理王飞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探索出线上线下结合的科普模式。他介绍,如今农民已习惯将手机作为“新农具”,通过“科普中国”等平台获取技术信息,还能开直播、做网店拓展销售。但针对年龄大、文化程度低的农民,团队仍坚持开展线下科普讲堂,送科技进果园、大棚、麦田,开展“乡土专家村村行”活动,用现场培训解决生产难题。
同时,王飞团队利用电话、微信、抖音等方式建立交流群,让农民随时能联系到专家。今年1月以来,累计开展科技下乡、培训活动20余场次,受益群众超3000人次。比如夏邑县太平镇的王文义遇到葡萄树黄化问题,通过求助电话,团队第一时间上门指导,制定管理方案,切实解决了种植难题。
张建涛也善用数字化手段,将抖音作为“第二课堂”,制作200多个“科学微课”,累计播放量达3800万次。用吸管讲解伯努利原理、用塑料杯探究大气压强,这些直观的线上科普,打破了乡村教育的时空限制,让优质科学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农村孩子。
多位委员的实践表明,科普提质与基层治理融合,关键在于贴近群众、创新方法、联动资源。只有让科普“接地气、有温度、见实效”,才能真正发挥科技在基层治理中的支撑作用,为全省科协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来源:河南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