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追溯千年!很多老福州人都不知道的茶俗,你知道几个?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3 21:30 2

摘要:旧时,福州一带有专门从事红白喜庆服务的流动茶担。担子的两头是木制的小橱,但它饮茶服务的设备却很周全。茶担里有大茶壶、盖杯、茶叶、旱烟筒、烟丝等物品。谁家有红白喜事,随叫随到。茶担师傅挑着茶担走街串巷,遇到需要者,谈妥价格,即开始给客人递毛巾、送烟、敬茶等。

福州气候温润,降雨量和光照充足

土壤偏酸性,适合种植茶树

产茶历史可追溯至千年之前

唐代陆羽《茶经·八之出》曾有提到:

“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福州生闽县方山之阴也”

“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在唐朝福州就已出产两大贡茶

——方山露芽与鼓山柏岩茶

福州人对茶的热爱深入骨髓

在闽南一带更有

“宁可百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的传统

鼓山半岩茶(左)、茉莉花茶(中)、方山露芽(右)

福州人不仅爱喝茶,更懂茶

从茶具、水质、用茶种类

到斟饮的各个程序均备极考究

饮茶讲究各种茶礼

一系列有福州特色的

茶礼和茶俗流传至今

宋酱釉薄胎陶罐 林双伟/摄

福州这些茶俗,你知道几个?

吃茶煮茶

古人认为茶为苦口良药

唐代以来

福州作为福建省乃至中国的主要茶产区

其对茶的饮用方式沿袭了

唐代的饮茶时尚——“煮茶”

古时福州话中饮茶非“喝茶”

而是“吃茶”

即将茶与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

等放在一起熬成粥吃

茶担文化

旧时,福州一带有专门从事红白喜庆服务的流动茶担。担子的两头是木制的小橱,但它饮茶服务的设备却很周全。茶担里有大茶壶、盖杯、茶叶、旱烟筒、烟丝等物品。谁家有红白喜事,随叫随到。茶担师傅挑着茶担走街串巷,遇到需要者,谈妥价格,即开始给客人递毛巾、送烟、敬茶等。

图源:福州市博物馆

茶担常与京鼓吹相配合。京鼓吹是由一只或几只小圆鼓和一把或几把唢呐组成的小乐队,他们排列在举办红白喜庆人家大门外,见有客人来到,立即吹起来,热闹异常、气氛浓郁,还起到传通信息的作用。如今,茶担也是至今留存的一种备受大众欢迎的习俗,是福州极为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

茶摊吃茶

茶与福州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过去福州的茶摊很兴旺

清代以来,福州东街口、三坊七巷附近

都有比较有名的茶摊出售茉莉花茶

尤以茶亭街最为典型

清道光年间(1821-1850),茶亭街建房舍、设茶馆。后一些茶楼主人为适应发展需要,设置了说书场,邀请评话先生到场演讲评书。人们花上五个铜板就可以在茶摊上休息一个下午,一边喝茶一边听说书。

图源:遇见闽侯

在茶摊里,民众不分身份,一躺在竹躺椅上,摊主就会送上一杯茉莉花茶,让客人边品茶边闭目养神;或是一群人围坐着,边喝茉莉花茶,边聊天;喝上一口茉莉花茶,聊一些有趣的福州民俗,讲几段福州民间故事,或躺在躺椅上听唱民谣、曲艺等表演。吟唱一段福州民谣,快活似神仙。曲艺、表演、诗词写作等也由此兴起,形成了一系列有福州特色的茶俗与茶礼。

泡温泉喝茉莉花茶

福州作为“中国温泉之都”

自古便有“闽都温泉甲天下”之美誉

20世纪初

福州温泉洗浴业更是达到辉煌和鼎盛时期

澡堂数量达50多座

这些福州老澡堂的就浴环境

一般都会配以石板池、木屐、

竹藤躺椅、木衣架等元素

增配搓背、捏敲等休闲技艺

图源:福州市博物馆

那时,人们泡温泉时都会带上一包茉莉花茶,沏好茶后放在汤池边藤椅旁的茶桌上,每两张藤椅之间设一个茶桌。长长的竹躺椅排成一排,上面铺着一条条印着澡堂名称的浴巾,边上是木桌,桌上放着白瓷茶杯,木桌下放着痰盂。泡完汤面红耳赤、浑身冒汗的时候,躺在老藤椅上,喝着清香的茉莉花茶边聊天,那个舒服劲用福州话说就是“透脚”。

婚俗茶礼

福建的男婚女嫁也离不开茶。新婚夫妇回门喝甜茶,意为婚姻甜美、日子红火。因茉莉在宋朝称为贞士,代表冰清玉洁,茉莉花茶有着“从一而终”“茉莉莫离”的寓意,所以福州至今保留这种习俗。《红楼梦》中“吃了我家的茶就是我家的人”的习俗,在福州保留得很好。

古时,娶妻多用茶为聘礼,女子受聘称为“受茶”。此外,福州还有着“三茶六礼”的结婚习俗。“三茶”即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同房合欢见面时的“合茶”。“六礼” 即婚姻据以成立的手续:纳采(送礼求婚)、问名(问女方名字与出生日期)、纳吉(送礼订婚)、纳征(送聘礼)、请期(议定婚期)、亲迎(新郎亲自迎娶)六种仪式。经“三茶六礼”娶妻的,被认定为明媒正娶。

喊山祭茶

喊山是福州地区茶叶生产的重要习俗,自宋朝流传下来。祈福祭茶是福州传统开春采茶的第一步,按照古法进行:灌洗献香、祭拜天地、浇水祈福之后,由当地特有的喜娘带头唱起喊茶诗:“季节吉日正当时,茗邀四海传天下……”茶农一声声齐应“好呀”,最后鸣锣放炮,目的是祈求茶山山神庇护一年里风调雨顺、茶叶丰收、茶农平安。

图源:福州市博物馆

饮茶听书

福州市民自古有听评话的习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前后,福州开始有营业性戏园,戏园多数设在茶馆中。戏园头一排或头三五排每隔两个座位放置一张小茶桌。20世纪30年代,福州市区祠堂庙宇等处设有10多处评话场即说书场所。进场听众选好座,茶师傅即上茶,若要糕点、馅饼、花生、瓜子等茶配(另外加钱),茶师傅会立即送来。在听评话期间,茶师傅不断巡视评话场,发现听众的茶杯没茶水或茶水不满,会立即沏上。

涌泉寺普茶

福州鼓山涌泉寺大年三十普茶习俗由来已久。每年大年三十下午上完晚课后,涌泉寺会举行普茶活动,一般都安排在晚上7点。僧众听到钟声,穿衣搭袍,三三两两地来到斋堂,恭候方丈大驾。

图源:福州市博物馆

斋堂的监斋菩萨前,点着两根大红蜡烛,条桌上摆满水果、花生、瓜子、糖果等,每人面前还放着一个茶杯。方丈在侍者的陪同下来到斋堂,维那起腔,唱炉香赞,方丈拈香、礼佛、升座,开始给大家开示。这时巡堂拿着茶壶,依次给僧众倒茶。由维那师进行招呼,第一声引磬,众人和掌;第二声引磬,端起茶杯;第三声引磬,喝茶。禅宗的普茶仪式流传到日本,形成了日本的茶道。

这些喝茶的暗语,你不一定都知道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因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会被烫,而茶是热的,满了接手时茶杯很热,这就会让客人之手被烫,有时还会因受烫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给客人造成难堪。

先客后主,司炉最末

在敬茶时除了论资排辈,还得先敬客人来宾,然后自家人。在场的人全都喝过茶之后,司炉的,俗称“柜长”(煮茶冲茶者)才可以饮喝,否则就是对客人不敬,叫“蛮主欺客”“待人不恭”。

强宾压主,响杯檫盘

客人喝茶提盅时不能任意把盅脚在茶盘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轻手不能让盅发出声响,否则是“强宾压主”或“有意挑衅”。

先尊后卑,先老后少

到人家跟前说声“请喝茶”,对方回以“莫拘礼”“莫客气”“谢谢”。如果是较多人的场合,杯不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斟茶时,要先尊老后卑幼,第二遍时就可按序斟上去。

对方在接受斟茶时,要有回敬反应:喝茶是长辈的,用食指在桌上轻弹两下,表示感谢。小辈平辈的用食、中指在桌面轻弹二次表示感谢。

喝茶皱眉,表示嫌弃

客人喝茶时不能皱眉,这是对主人示警动作,主人发现客人皱眉,就会认为人家嫌弃自己的茶不好,不合口味。

头冲脚惜,二冲茶叶

主人冲茶时,头冲必须冲后倒掉,因为里面有杂质不宜喝饮,很多地方有“头冲脚惜,二冲茶叶”之称,要是让客人喝头冲茶就是欺侮人家。

新客换茶

宾主喝茶时,中间有新客到来,主人要表示欢迎,立即换茶,否则被认为“慢客”“待之不恭”。换茶叶之后的二冲茶要新客先饮,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却之不恭”。

无茶色

主人待茶,茶水从浓到淡,数冲之后便要更换茶叶,如不更换茶叶会被人认为“无茶色”。“无茶色”其意有二,一是茶已无色还在冲,是对客人冷淡,不尽地主之谊;二是由于上一点引申对人不恭、办事不认真、效果不显著,欲有“某人无茶色”。

暗下逐客令

主人热情好客,每以浓茶待人,但有时因自己工作关系,饮茶时间长会误工作或是客人的话不投机、客人夜访影响睡眠,主人故意不换茶叶,客人就要察觉到主人是“暗下逐客令”,抽身告辞,否则会惹主人没趣。

茶三酒四秃桃二

在茶盘上放三个杯,是由俗语“茶三酒四秃桃二”而来,总认为茶必三人同喝,酒必须四人为伍,便于猜拳行酒令,可是外出看风景游玩就以二人为宜,二人便于统一意见、满足游兴。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