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着“反日”名义,日本想让真相闭嘴,阻止各国派代表参加阅兵式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5 17:37 4

摘要:2025年8月,日本外务省被爆通过非正式渠道向至少17个国家的外交代表发出“提醒”,建议其“慎重考虑”出席9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活动。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为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2025年8月,日本外务省被爆通过非正式渠道向至少17个国家的外交代表发出“提醒”,建议其“慎重考虑”出席9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活动。

但是,国际社会不是日本一手遮天,中国也绝不允许日本随意篡改历史事实。

日本共同社8月中旬披露,称日本外交人士私下将这场纪念活动称为“具有反日性质的宣传”,并试图游说盟国采取一致态度。

这种指控背后,是日本政府正试图将二战历史叙述重新包装,以匹配其日益强硬的军事外交政策。

2025年7月,日本文部科学省批准的五家出版社初中教科书修订方案中,“南京大屠杀”的表述被进一步弱化为“南京事件”,死亡人数标注被模糊处理为“大量”。

这种系统性历史修正并非孤立事件。

根据东京大学历史档案馆的数据,近五年间日本公立图书馆中涉及战争罪行的出版物采购量下降37%,而右翼学者撰写的“历史再检讨”类书籍借阅量增长2.3倍。

与此同时,日本官员在国际场合声称“不应延续仇恨教育”时,其国内正在系统性消除战争罪行的证据链。

日本的这种历史认知的扭曲与外交动作,一唱一和,但休想因此颠倒黑白。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2025年度的研究报告显示,现存43位登记在册的幸存者平均年龄已达92.7岁,而随着最后亲历者的逝去,日本右翼势力正加速推进历史记忆的消解工程。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政府选择的游说时机。

8月下旬正值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召开会议,日本代表在会上突然提起“历史政治化可能破坏地区稳定”的议题。

这种操作手法与2024年其在东盟地区论坛上的策略如出一辙,先将历史问题包装成政治工具,再以“维护国际和谐”的名义要求各方回避讨论。

面对日方的外交运作,多位国际问题专家指出其根本逻辑谬误,甚至有专家类比犹太人大屠杀:“要求受害者停止纪念暴行,相当于要求犹太人忘记 Holocaust(犹太人大屠杀),这在道德和逻辑上都是不可接受的。”

毕竟,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证据链非常完整。

2023年数字化归档的《拉贝日记》原始手稿、2024年公开的美国传教士马吉胶片修复版、2025年3月耶鲁神学院整理的贝德士档案,这些由第三方国家保存的史料构成无可辩驳的证据。

而且,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发布的新版《南京大屠杀实证研究》中,首次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还原了1937-1938年的屠杀轨迹,通过交叉验证得出遇难人数介于28.5万至31.5万之间的结论。

已经故去的李秀英老人曾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他们(日本右翼)可以说没有这事,但我身上的刀疤不会说谎。”她展示的腹部伤痕与1937年南京鼓楼医院病历记录完全吻合。

30万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数字,而是一个个被夺走的生命,老人、孩子、妇女,有人被活埋,有人被枪杀,有人被刺刀挑破腹部。

这分明是“反人类罪行”。

而日本政府当前外交策略的最大误判,在于低估了国际社会的历史认知。

截至8月25日,已有87个国家确认将派代表参加纪念活动,这个数字较2020年同期增长15%。

欧洲二战史研究协会联合22国学者于8月20日发表声明,强调“纪念反法西斯胜利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这种学术界的集体回应显然出乎东京预料。

更值得关注的是日本国内的声音,42%的30岁以下民众认为政府应该更直面历史问题。长崎原爆资料馆馆长安达义弘在8月9日纪念仪式上公开表示:“只有承认他人之痛,才能治愈自身之伤。”

这种理性声音虽然被右翼媒体的喧嚣掩盖,却揭示了日本社会内部无法被抹去的清晰历史认知。

而九三阅兵的本质绝非某些势力渲染的“反日庆典”。

国防部新闻发言人8月21日明确表示,这场纪念活动的主题是“守护和平·共创未来”,受邀外军仪仗队将参与分列式表演,凸显国际共同纪念的特性。

日本政府当前最急需的不是外交游说,而是像德国前总理勃兰特那样跪倒在历史面前的勇气。

因为唯有真诚反思,才能真正重塑国家形象,而任何试图阻断历史记忆传递的行为都将被记录在道德的审判台上。

参考资料:

中国青年网:2025-08-21:图知道|数说“9·3”阅兵亮点

参考消息:2025-8-11:“是我错了!”日本前国脚为“否认南京大屠杀”道歉

来源:历史有些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