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旅部“文华院校奖”,全国柳琴艺术展演,专业组合重奏组金奖,教育部高校基本功展示,单项一等奖、全能二等奖,山东省高校基本功展示,活动教师组(民乐)一等奖,国家级非遗研培项目主持者——她就是音乐学院教师伊晓雨!
文旅部“文华院校奖”,全国柳琴艺术展演,专业组合重奏组金奖,教育部高校基本功展示,单项一等奖、全能二等奖,山东省高校基本功展示,活动教师组(民乐)一等奖,国家级非遗研培项目主持者——她就是音乐学院教师伊晓雨!
“老祖宗的东西要守住,但也要让更多人听懂、喜欢。我们既要‘守正’,也要学会‘出圈’。” --伊晓雨
伊晓雨是学校音乐学院柳琴、中阮专业教师,在那方小小的琴房里,她用“匠心”诠释着教书育人的真谛。她坚信,唯有教师自身不断攀登高峰,才能引领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她对专业技艺的追求极为苛刻。2021年获山东省高等学校音乐舞蹈专业师生基本功展示教师组一等奖;2024年,在第二届“国韵杯”民族器乐艺术展演中,她勇夺职业青年C组最高荣誉——“民乐之星”。同年,她入选首届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中国民乐优秀青年人才培养与推广计划”。
这份对专业的执着,毫无保留地倾注在教学上。指导学生梁靖雯备战比赛时,一个技术难点久攻不下。伊晓雨没有说教,而是拿起琴:“来,我们拆解开,慢练十遍,再加速。”当梁靖雯最终斩获奖项时,她深深体会到:“伊老师教会我的,不仅是弹琴更是做事的专注和韧劲。”多年来,伊晓雨不断探索如何让传统民乐课堂焕发新活力。2023年,在全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的最高舞台上,她巧妙地将柳琴技法、地方音乐特色(沂蒙元素)与育人目标相融合,互动深入,设计精巧。
伊晓雨的目光,始终投向更广阔的舞台——学生成长的舞台和民乐服务社会的舞台。2023年,临沂大学民族管弦乐团参加代表国内高校民乐顶尖水平的全国民族器乐展演。她鼓舞士气,凝聚人心,与学生同行,当乐团最终捧回这份沉甸甸的国家级荣誉时,她知道,这个奖项,是对学生艺术水准和团队精神的最高认可,更是他们未来艺术道路上闪亮的起点。
作为青年民乐使者,伊晓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她用柳琴清越的音色普及民乐知识;走进中小学课堂,播撒美育的种子。她坚信:“音乐教育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滋养心灵、服务人民。”她指导的乐团、学生一次次在国韵杯、山东省大学生艺术展演、齐鲁器乐大赛等省级、国家级舞台绽放光彩,伊晓雨收获了众多“优秀指导教师”的荣誉。这些证书和奖项,是对她实践育人成效的官方肯定。
2023年,一份沉甸甸的使命落在了临沂大学青年教师伊晓雨的肩头——主持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社部联合实施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柳子戏表演人才培训班。伊晓雨深知,这不仅是项目,更是守护文化根脉的千斤重担。如何在大学讲堂与广袤乡土之间,架起一座传承的桥? 她的回答,是用行动写下的篇章。
接手国家级非遗研培项目,伊晓雨没有半分迟疑。项目启动,千头万绪。她与项目团队深入研究地方剧种的历史脉络、艺术特色和现实困境,与地方文化部门、代表性传承人反复沟通。她与项目团队精心构建研培方案:理论筑基(戏曲史论、非遗政策)、技艺精研(特邀国家级、省级传承人亲授核心技艺)、视野拓展(舞台表演、传播营销)、实践转化(排练厅实训、汇报演出)。
来自全省各地的传承人学员,年龄、背景等存在差异。伊晓雨既是项目的“总调度”,也是学员们的“贴心人”。她与项目团队严格考勤管理,确保学习效果;她关心学员生活,及时解决困难。有学员起初对课程有疑虑,她便耐心解释:“老祖宗的东西要守住,但也要让更多人听懂、喜欢。我们既要‘守正’,也要学会‘出圈’。” 她的真诚与专业,逐渐赢得了学员们的信任和尊重。
辛勤耕耘换来丰硕成果。2025年,文化和旅游部的绩效考核组对项目给予了“优秀”评价。更令伊晓雨欣慰的是学员们的蜕变:从原本仅熟悉本剧种唱腔,到开始在技艺传承中融入新思考,学员们掌握了利用新媒体记录、传播技艺的方法,带着新知识、新技能、新视野,如同饱满的种子,回归齐鲁大地,成为当地非遗活态传承的中坚力量。
从青涩学子到高校教师,从专业舞台到地方戏非遗田野,从琴房教室到广阔社会,伊晓雨的每一步,都走得沉稳而坚定。她以国家级非遗研培项目主持者的责任担当,守护文化根脉;以“民乐之星”和“教学一等奖”的双重追求,精进专业与教学;以“优秀指导教师”和“社会服务者”的赤诚之心,成就学生,回馈社会。
她手中的柳琴,弹奏的是传承的使命、育人的初心和对沂蒙大地的深情厚谊。伊晓雨老师的故事,是一位“攻坚者”,在非遗传承一线搭建希望的桥梁;是一位“匠心师”,在方寸琴房雕琢艺术的灵魂;是一位“筑梦人”,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点亮学子的未来。她以行动证明,新时代的高校青年教师,正深深扎根于沃土,让教育的弦歌,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生生不息,悠扬传唱。
临沂大学新媒体中心
头条部
文字|临大官微
图片|临大官微
编辑|徐皓
责编|王春婷
来源:临沂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