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问,字子裕,号仲山,江苏无锡人,生活于1497 - 1576年。他不仅书法造诣极高,类米芾、黄庭坚,点染山水、花鸟皆精,诗作也萧闲疏放,冲然自得 ,有《仲山诗选》《崇文馆稿》传世。
在书法的历史长河中,明代王问的行草书《茶歌》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它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是书法爱好者不可错过的经典之作。
王问,字子裕,号仲山,江苏无锡人,生活于1497 - 1576年。他不仅书法造诣极高,类米芾、黄庭坚,点染山水、花鸟皆精,诗作也萧闲疏放,冲然自得 ,有《仲山诗选》《崇文馆稿》传世。
《茶歌》的释文为:“华山前,玉川子,先春芽,龙窦水,石鼎竹炉松火红,鱼眼汤成味初美......仲山王问书于宝界论抱一庐。” 从内容上看,描绘了煮茶的美妙场景,将我们带入一个充满诗意与雅趣的茶世界,让人仿佛能闻到茶香,感受到那份闲适。
从笔法上欣赏,王问在《茶歌》中展现出深厚的功底。其用笔灵动多变,线条流畅且富有节奏感,提按顿挫恰到好处。笔画的粗细变化自然,时而粗重有力,如 “华” 字的起笔,彰显力量感;时而轻盈纤细,像 “水” 字的撇捺,飘逸洒脱 ,仿佛能看到毛笔在纸上的灵动跳跃,使每个字都充满了生命力。
在结构上,字的重心平稳而不失灵动。例如 “前” 字,看似不规则的笔画组合,却巧妙地达到了平衡,各部分相互呼应,疏密得当。这种独特的结构安排,让字与字之间形成了一种内在的联系,使整幅作品气脉贯通 ,具有很强的连贯性。
整体的章法布局更是《茶歌》的一大亮点。行与行之间的间距宽窄适度,字与字之间顾盼生情,错落有致。有的字大,有的字小,大小相间,形成一种自然的节奏韵律 。整幅作品看起来疏密得当,给人以视觉上的和谐美感,宛如一首优美的乐章,抑扬顿挫,令人陶醉。
王问的《茶歌》不仅仅是书法技艺的展示,更蕴含着文人的高雅情趣。他将对茶的喜爱,对生活的感悟融入笔墨之中,让我们在欣赏书法的同时,也能领略到明代文人的生活意境和精神追求 。
欣赏王问的行草书《茶歌》,就像经历一场奇妙的艺术之旅。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书法的技巧,感受到笔墨的韵味,更能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与享受的机会,让我们在墨韵茶香中,领略古人的智慧与才情,汲取艺术的滋养 。如果你也是书法迷,不妨细细品味这幅《茶歌》,相信你一定会有独特的感悟和收获。
壮士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图片来自网络,只为传播艺术)
来源:牧之堂弘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