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前,影片《南京照相馆》在国内热播,成为国内描述南京大屠杀影片的代表作。片中,主角们收集守护那些记录日军暴行的照片,历经艰难将其传递出去,这让无数国人都非常感动。
此前,影片《南京照相馆》在国内热播,成为国内描述南京大屠杀影片的代表作。片中,主角们收集守护那些记录日军暴行的照片,历经艰难将其传递出去,这让无数国人都非常感动。
在历史上,这段情节正是真实事件,与影片相比,历史上这份证据照片的拍摄与传承,显得更加曲折。
1993年的一天,70多岁的罗瑾回到了南京,他专程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这里,罗瑾意外看到了一本相册,他感到十分惊讶。
原来这本相册正是自己当年丢失,更令他没想到的是,自己的这本相册,正是几十年前审判南京大屠杀战犯们的“京字第一号”证据。
回想起当年丢失相册的情况,罗瑾也很想知道这本相册究竟经历了什么。
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占南京,看到城内的惨剧,罗瑾只能想办法逃命。15岁的他顺利跑到了安全区,这才保住了性命,为了谋生,罗瑾跑到了长江路附近的一家华东照相馆当起了学徒。
1938年1月,一个日军军人来到了照相馆,拿出了两卷樱花牌胶卷让他们冲洗。罗瑾照例冲洗的时候,里面的内容让他十分震惊。
照片中都是日军屠杀中国百姓的画面,不但有日军砍杀平民的片段,还记录了日军凌辱妇女等诸多暴行。
罗瑾对侵略者的暴行十分愤怒,但他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突然他灵机一动,冲洗照片的时候特意多洗了一份,交完差后他将照片都保留了下来。
随后,罗瑾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16张照片制成了一本相册,还在封面上画了一颗“滴着鲜血的心”,旁边是一把日本刀,又在右上角写下一个“耻”字。
他明白这是记录日军暴行的证据,一定要好好保存,罗瑾就将它藏在了房梁上。
1940年,罗瑾的日子变得越来越困难,他无奈之下进入了汪伪的通信集训队,由于工作的缘故,罗瑾悄悄将相册带到了集训队所在的南京毗卢寺。
没想到,日伪军突然对集训队的众人展开搜查,罗瑾情急之下只能将相册藏到了寺内的一个厕所里。他本想着等风头过去了,再去把相册取出来,没想到自己再回去的时候,相册已经不见了。
等到他再见到相册,已经是几十年后的事情了。后来,他也知道了自己藏完相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原来罗瑾所在的集训队有一个叫吴旋的年轻人,1941年的一天,吴旋正好在寺内上厕所,他意外发现厕所墙缝内,有用泥巴封土的痕迹,好像藏着什么东西。
在好奇心驱使下,吴旋将泥巴扒开,只见里面藏着一个油布包,打开一看竟然是一本相册。
看到相册的内容后,吴旋十分震惊,他与罗瑾一样,对侵略者的暴行都感到十分愤怒。吴旋决定保护好这个东西,可他又害怕被人发现,吴旋就想了个办法,他将相册藏在了寺里大殿的佛像底座下。
等到风波过去了,吴旋才悄悄返回,把相册取了出来。在那之后,吴旋一直小心保护着这本相册,直到抗战胜利,得知喜讯后,吴旋认为是时候把相册公之于众了。
1946年,吴旋将这本相册交给了南京审判战犯的法庭,这本相册正式出现在公众面前,当人们看到它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感到无比愤怒。
16张照片清楚记述着南京大屠杀中日军的暴行,随后在媒体的报道下,这些照片被更多的人看到。虽然日本战犯在法庭上想要狡辩,但在这铁一样的证据面前,他们的狡辩也是徒劳的。
就这样,这本相册以这个方式传承下来,并成为审判战犯的关键证据。
罗瑾了解到事情的原委后,他也感到非常高兴,虽然当年自己丢失了相册,心里十分懊悔,好在相册落到了正确的人手中,并发挥出了它应有的作用。
罗瑾的事迹曝光后,人们对这位制作并保护相册的爱国者感到由衷地敬佩,许多学校都邀请他做相关的报告。
后来,罗瑾与吴旋也在纪念馆相见,两人素不相识,却因这样一个奇妙的缘分联系在了一起。在那之后,罗瑾一直为爱国事业而奋斗着,他也多次当选为大田政协委员,还参与制作了诸多披露南京大屠杀的节目新闻。
作为当年事件的见证者,罗瑾始终忘不了南京所发生的那些事情,之后他将自己那些年的见闻写成了书籍。正是通过他的描述,人们才能更好了解到南京大屠杀中的诸多真相,罗瑾用自己的一生,为惨死在南京的几十万同胞报仇雪恨。
2005年2月,罗瑾因病去世,他的事迹并没有被人们遗忘。如今,以他为原型改编的《南京照相馆》,在国内取得巨大的成功,也让人们更好了解到了这段历史。
来源:夏目历史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