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98年宁波女生,过了年虚岁二十八,父母亲戚眼中的“大龄女青年”。
我,一个98年宁波女生,过了年虚岁二十八,父母亲戚眼中的“大龄女青年”。
在我这般大时,父母已经成婚。他俩经我的舅舅介绍认识,在28岁那一年有了我。
2年前,父母开始对我的婚事上心。
“你看看别人比你小,早就结婚生小孩了。”
“再不找就找不到了。”
……
我常敷衍道:“没遇到喜欢的,宁可不找。”
这个万能理由屡试不爽,以至于我的父亲陷入半躺平状态:“(找对象)这个事,我们已经对你不抱希望了。”
今年春节前,当我告诉父母,打算去相亲角试试时,他俩一个在刷抖音,一个正在看卖花直播。
这个消息在我们家属实有些炸裂,如同平静的湖面被人扔进了一块大石头。
他俩几乎同时放下手机看着我,眼里放着光,问我“是不是终于有了紧张、急迫的感觉”。
父母或许觉得,这次我终于开窍了。
我的想法很简单,与其春节被七大姑八大姨“灵魂拷问”,还不如自己主动点。
这一次,我拉上了同事小徐一起去宁波著名的相亲角——江厦公园临临世面。
比我小一岁的小徐是个“e人”,有她壮胆,我多了几分底气。
去的前一天,同事们听说我们要去“勇闯”相亲角,纷纷围过来支招。
他们说,叔叔阿姨们起得特别早,建议我们上午九点半之前赶到,不然就散场了。
明明是去“考察”的,临行前,我们却像两个即将上考场的学生,既忐忑又好奇。
万万没想到,号称“e人”的小徐一到现场,全程紧抱着我的胳膊,一副小鸟依人状……
单刀直入的长辈们
春节前的最后一个周六,上午十点刚过,江厦公园开始热闹起来。
当天的天气有些阴沉,空气中透着些许寒意。
一阵风吹过,几排用A4纸做成的相亲“简历”哗哗地响。不过几十个字,适龄男女的条件、要求用最简洁的关键词落在纸面上,论条件,许多人都非常优秀。
他们大多是“80后”“90后”,但在其中一张“简历”上,已经有一位“00后”女生上榜。
“报名不要钱,加微信299元,成功了付2万元。”现场,有职业红娘介绍,“一年要是能介绍成功10对,那就不得了了。”
我们观察了一圈,发现来者大多数是中老年人。他们三三两两地凑在一起交谈,互相匹配彼此子女的各项条件。
合适的,便留个微信;但更多时候,只是礼貌性地寒暄几句便各自散去。
我和小徐是为数不多来到现场的年轻人,一走进人群,我们便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
“年纪多大?是本地人吗?”
“做什么工作的?收入多少?”
“有房子吗?父母是做什么的?”
……
快速、准确、犀利,长辈们的每个问题直指硬性条件。
面对连珠炮似的提问,当我俩说出自己的年纪后,他们显得有些意外。
“还小呢,不用着急。”一位看起来是“常驻嘉宾”的大爷笑说,“不过也可以开始找对象了,早点找起来好。”
大爷的话音刚落,周围的长辈们纷纷附和——
“要趁着年轻好好挑挑。”
“年轻人都不着急,等想找的时候,好对象都被挑完咯。”
“我女儿就是,以前挑三拣四,现在三十多了,急得不得了。”
……
这时,又一位大爷来到我们面前:“小姑娘,我们家有4套房子,要不要考虑下我儿子?”
大爷说着就要掏手机翻照片。
“叔叔,我俩和您儿子年龄差距有点大……”我有点尴尬,小徐赶紧上前解围:“对对对,我们就是来长长见识的。”
来公园相亲的年轻人
临近中午,公园的凉亭边围满了人,我们也忍不住好奇,凑了过去。
我们循声望去,只见一位90后女生正落落大方地自我介绍,旁边站着她的母亲:“是我妈让我来的,我就来了。”
有家长直接报出自家儿子的条件,还给女生看了照片。遇到觉得合适的,她当场就加了微信,干脆利落。
“我再也不敢说自己是‘e人’了。”小徐忍不住感叹。
还有一位80后女生也是妈妈陪着来的,对方打印了大幅海报放在跟前,上面介绍自己的各项条件。
转了一圈后我们发现,在为数不多的年轻人中,除了父母陪着来的,还有和我们一样组团来的。
他们大多对着写满个人资料的展板查看,低声交流几句。
而热情的长辈们则是主动出击,渐渐地,禁不住盘问的年轻人们自动“抱团”,聚在江边闲聊。
“你们为什么来这里?”面对这个问题,大家的回答是“有点急了”“过来了解一下”。
“被围观、被提问,有些尴尬。我还是吹吹风冷静一下吧。”现场,一位同为95后的男生坦言。
在这个特殊的空间里,代际差异愈发明显:对于父母辈来说,这里是他们为子女寻找幸福的“战场”;而对于年轻人来说,这里更像是一个被现实与期待裹挟的“考场”。
交谈中,对于“为何要选择相亲”,大家也有类似的感受:社交圈太窄,认识异性的机会太少。
“资料看花眼了。”80后男生H是在同事陪伴下来的,他所在的企业虽然有3000多人,但三分之二是男生,认识女生的机会并不多。
“30岁以前,我肯定不会来这里。”H说,年轻时心气有点高,遇到心动的女生,没有把握住,一度很后悔。
后来经家里介绍认识了异地的女生,网上聊了一年,只见了两次 ,最后也是不了了之。
“感觉找对象比找工作还难。”H感慨,这一次看到年轻人愿意来公园面对面相亲,他觉得是件好事,“年轻人直接碰面最好,先看看有没有眼缘。”
我们鼓励H,大胆点,多主动上前和叔叔阿姨介绍自己。
H打算春节后再找相识的红娘帮忙,争取一些和女生认识的机会。
结婚不是终点,幸福才是
闲聊时,一位深耕相亲圈多年的资深红娘加入了我们的谈话。他觉得,父母帮助孩子相亲的模式成功率并不高,远不如年轻人自己出来社交的效果好。
“现在大家都忙,即便父母牵线加了微信,真正能聊起来的也不多。”他建议,与其被动接受父母的安排,不如主动拓展自己的社交圈,比如一起去爬山、打球,“在共同爱好中结识志同道合的人,或许比传统的相亲更有效。”
十二点不到,江厦公园的相亲角渐渐归于平静。
回顾这一趟经历,我和小徐既感慨于父母辈对子女幸福的深切期盼,也无奈于这种传统相亲方式所带来的压力与束缚。
“感觉年龄焦虑变小了。”从相亲角回来后,小徐跟准备结婚的闺蜜聊了聊,觉得通过熟人介绍相亲,似乎更容易接受一些。
当天,她主动上交了一张相亲照片,母亲问了她的择偶标准,表示一定会“严格把关”。
我也和父母深入探讨了此行的感受,感觉他俩的焦虑值似乎降低了10%,不再像从前那样催促,而是让我慢慢找。
“找到对的人,更重要。”父亲说,结婚不是终点,幸福才是。
记者 施雯 徐奕龄 沈之蓥 文/摄
来源:甬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