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5年1月19日,时任韩国汉城市市长李明博站在记者会聚光灯下,宣布了一项针对中国的特殊决定:从此韩国首都的中文名称不再称“汉城”,而统一改为“首尔”。
2005年1月19日,时任韩国汉城市市长李明博站在记者会聚光灯下,宣布了一项针对中国的特殊决定:从此韩国首都的中文名称不再称“汉城”,而统一改为“首尔”。
他解释的理由看似务实,世界上多数国家都以音译称呼“Seoul”(如英语称“Seoul”、法语称“Séoul”),唯独中国沿用六百余年的旧名“汉城”,导致交流混乱。例如中国留学生寄往“汉城大学”的邮件常被误送至“首尔大学”,因韩国同时存在两所名称易混的高校。
但更深层的不协调藏在语言逻辑里。李明博强调:“中国人将Washington译为华盛顿、London译为伦敦,都是音译,为何只有Seoul例外?”
这一问看似合理,却刻意忽略了一个事实:“汉城”并非中国人随意音译,而是朝鲜王朝官方命名的汉字词,其历史可追溯至14世纪。更耐人寻味的是,韩国此次改名仅针对中文使用者,不涉及其他语言,全世界被要求修改首都称呼的,只有中国人。
消息传至中国,民众哗然。有人愤怒指责韩国“数典忘祖”,有人冷静主张“尊重邻国内政”,而外交部与媒体则在短暂争议后,默默接受了更名要求。教科书重编、地图改印、新闻稿调整……一场因一个地名引发的连锁反应悄然启动。
“汉城”的前世今生
“汉城”二字承载的历史,远超一座城市的符号意义。1394年,朝鲜王朝开国之君李成桂迁都至汉江以北的“汉阳”,为彰显对明朝的尊崇,他上书明太祖朱元璋,请求赐名。
获准后,“汉城”正式成为朝鲜都城的汉字名称,意喻“汉江之畔的城池”。自此六百多年间,从明清使臣的文书到日本殖民前的官方典籍,“汉城”始终是东亚汉字文化圈公认的称谓。
19世纪末朝鲜开港,西方人按韩语发音将都城记作“Seoul”(源于古语“首都”之意),但汉字书写仍为“汉城”。真正切断历史的,是殖民统治与冷战的分裂。
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将“汉城”贬称为“京城府”;1945年光复后,美军政厅直接以韩语固有词“서울”(Seoul)命名首都,彻底废弃汉字名。1948年大韩民国成立,虽官方定名“Seoul”,中国仍延续传统称“汉城”,这既是文化惯性的延续,也暗含对半岛历史渊源的尊重。
“汉城”二字由此成为一面镜子:对韩国而言,它折射出作为中国藩属的过往;而对中国,它象征着汉文化曾经的辐射力。当韩国经济在20世纪末崛起,这种历史记忆的矛盾愈发尖锐。
一面是韩国加速“去汉化”:1970年废除教科书的汉字教育,1988年汉城奥运会前清除街头汉字标识;另一面,中国民众仍习惯性称“汉城”,浑然不觉邻国的民族情绪正在发酵。
为何只盯中国?
当韩国宣布首都中文名必须改为“首尔”时,一个巨大的疑问在中国民间迅速扩散:为啥只盯着中国改? 李明博市长在记者会上提到的“交流混乱”理由,细想之下站不住脚。
世界上使用中文的国家和地区不止中国大陆,还有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但韩国政府当时并未向这些地方提出同样的改名要求。更关键的是,对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其他所有语言使用者,韩国从未要求他们改变对“Seoul”的叫法。这显然不是单纯的“国际接轨”问题。
那么,韩国为何如此执着于要求中国,且只要求中国改变称呼呢?核心在于两点: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微妙的“去汉化”进程。
韩国在二战后迅速崛起,创造了“汉江奇迹”,经济腾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民族自信。这份自信中,混杂着一种对历史上长期处于中华文化圈、作为中国藩属国地位的复杂心态。
“汉城”这个由明朝皇帝赐予、使用了六百多年的汉字名,对一部分追求“彻底独立自主”民族叙事的韩国人来说,就像一个挥之不去的文化烙印,时刻提醒着那段他们试图重新定义的过往。
他们渴望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摆脱汉字文化影响的国都象征。“首尔”(서울) 作为韩语固有词,意为“首都”,正好满足了这种心理需求,它纯粹、本土,与汉字无关。
然而,这种“正名”运动却带有明显的选择性。韩国只要求使用汉字、且历史上与“汉城”一名渊源最深、使用最广泛的中国大陆改变称呼。这更像是一场针对特定历史记忆和文化联系的精准切割。
他们希望从最重要的邻邦,中国这里开始,彻底抹去那个带有“汉”字的旧称,仿佛这样就能在文化上宣告完全独立。这种心态,在部分韩国学者和政界人士的言论中时有流露,认为“汉城”之名象征着历史上的“从属”关系。
中国的考量
消息传到中国,引起的反应是复杂的。许多普通民众和历史爱好者感到不解甚至愤慨。“汉城”是朝鲜王朝自己请求明朝赐予的名字,有着深厚的历史合法性,怎么说改就改,还只逼我们改?
网上充斥着“数典忘祖”、“文化自卑”的批评声。也有人认为,这是韩国内政,我们应当尊重。
面对邻国突如其来的单方面要求,中国官方的反应起初是谨慎和略带困惑的。2005年1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首次回应时表示,注意到了韩方的有关决定,中方将对此“进行研究”。
这个表态非常中性,既没有立刻接受,也没有断然拒绝,反映了当时需要权衡的复杂因素。
最终,中国选择了接受“首尔”这一新译名。这个决定背后,有着基于现实关系的多重考量。
尊重主权与国际惯例。虽然“汉城”一名源于历史,但城市的命名权确实属于所在国的主权范畴。国际上普遍遵循“名从主人”的原则,即一个地方的名称,应尊重其主权国家的官方命名。
韩国已明确将首都的官方名称定为“Seoul”,并用固有词“서울”书写,要求国际社会使用其官方名称的对应译法,这在法理上难以直接反驳。
避免无谓争端,聚焦合作大局。2005年前后,中韩关系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蜜月期”。两国经贸联系紧密(中国已成为韩国最大贸易伙伴),文化交流频繁(“韩流”在中国影响力巨大),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协调也至关重要。
为一个历史地名的更改陷入长期争执,可能影响更重要的双边合作利益。中国选择了更为务实的态度。
技术层面的可操作性。“首尔”是“Seoul”的普通话标准音译,符合中国翻译外国地名的一般规则(音译为主)。
从技术角度看,更改译名虽然会带来初期的不便(如更新地图、教材、数据库),但并非无法操作。而且,使用音译“首尔”确实可以避免与韩国国内其他含“汉城”字样的机构名称(如曾经的汉城大学)混淆。
于是,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官方媒体、出版物、外交文件等正式场合,“汉城”逐渐被“首尔”取代。外交部在当年10月表示,中方决定接受韩方要求,将韩国首都中文译名改为“首尔”。一场因名字而起的风波,在官方层面算是尘埃落定。
名字之争折射的文化认同困境
更名风波落幕了,但围绕它的争论和思考远未停止。“汉城”变“首尔”,看似只是一个城市译名的改变,实则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东亚复杂历史纠葛和文化认同的“潘多拉魔盒”。
对韩国而言,这场“正名运动”是其追求彻底文化独立和强化民族主体性漫长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它反映了部分韩国人希望彻底摆脱汉字文化影响的强烈意愿,将首都名称本土化、去汉字化,被视为塑造“纯粹”民族认同的重要一步。
然而,这种努力也常常陷入矛盾:一方面极力淡化汉字文化的历史印记,另一方面,韩国社会生活中的大量词汇(尤其是法律、行政、学术领域)、人名地名、历史典籍又无法真正脱离汉字根基。“去汉化”的激进与文化血脉的难以割舍,构成了韩国文化认同的深层张力。
来源: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