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北碚 众志之城|战火弦歌,复旦大学的北碚岁月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5 16:39 1

摘要:在嘉陵江畔,北碚城区对岸,曾有个名为“黄桷”的破落小镇,其间有一处开阔平地,当地人称之为“下坝”。上世纪30年代,复旦大学师生一路辗转,西迁至重庆,最终落定此地建校复课,著名教育家、复旦大学教授陈望道取其谐音,改“下坝”为“夏坝”,意为华夏之坝。

在嘉陵江畔,北碚城区对岸,曾有个名为“黄桷”的破落小镇,其间有一处开阔平地,当地人称之为“下坝”。上世纪30年代,复旦大学师生一路辗转,西迁至重庆,最终落定此地建校复课,著名教育家、复旦大学教授陈望道取其谐音,改“下坝”为“夏坝”,意为华夏之坝。

从1938年到1945年,复旦大学在夏坝度过了八年岁月。师生们弦歌不辍,追求进步,书写了复旦校史上光辉的一页,名不见经传的夏坝也声名鹊起,与沙坪坝、江津白沙坝,以及成都的华西坝并称为抗战时期的“文化四坝”。

▲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陈列馆。记者 齐宏 摄

乡坝上的学术殿堂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重庆成为陪都,北碚被划为迁建区,接纳了大批内迁的学术机构和院校。1938年初,复旦大学几易校址,最终选择在有着千余亩平坝的夏坝立校。

▲1938年复旦大学迁至北碚东阳夏坝建校。

“现在的登辉堂其实都是在之后才建起来的,最开始,这里什么都没有,连教室都是借来的。”熟知此段历史的当地居民回忆说,复旦大学迁来初期,教师和学生们大多借住在当地人的家中,民众们相当支持复旦办学,不但借出黄桷小学教室和店堂堆栈,就连供奉河神的庙堂紫云宫也腾出来供学校使用。

但对于一所综合性大学来说,这样的规模着实不够。于是校方代表请来当地名流与土地的管业者,开诚布公地与对方交换了意见。“国难当头,复旦要办学,我们自当尽到绵薄之力。”到会的人们或是允诺捐赠土地,或是愿意租佃、被征,就这样,经济紧张的学校没有花费过多钱财就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

1938年5月,复旦大学正式复校,当时的规模是4个学院,16个学系。1939年,复旦新校舍破土动工。第二年,根据校训命名的4栋学生宿舍建成,分别为博学斋、笃志斋、切问斋、近思斋。1942年,复旦大学由私立改为国立,取自校长李登辉之名的办公楼“登辉堂”也建成了。

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复旦有了自己的图书馆、科学馆、新宿舍,后来发展为拥有文、理、法、商、农5个学院、27个系科的综合性大学,培养了3000多名优秀学生,陈望道、周谷城、顾颉刚、洪深、曹禺、方令孺、叶圣陶、童第周等著名作家和学者在此执教育人,郭沫若、邵力子、翦伯赞、老舍、姚雪垠等也曾来校讲学或演讲。彼时落破的乡坝,成了光耀一方的学术殿堂。

▲复旦大学开学典礼

嘉陵江上思故乡

“那一天,敌人打到了我的村庄,我便失去了我的田舍、家人和牛羊。如今我徘徊在嘉陵江上,我仿佛闻到故乡泥土的芳香……”“九·一八事变”后,一首《松花江上》迅速唱遍大江南北,“七七事变”后,另一首抗日救亡歌曲《嘉陵江上》同样唱响全国各地,曲名即为创作地点,也就是在夏坝的嘉陵江边。

▲嘉陵江上曲谱

《嘉陵江上》诞生于1939年,词作者是作家端木蕻良。端木蕻良出生于辽宁省,1938年,他与同为作家的妻子萧红抵达重庆,进入复旦大学新闻学系任教。

寓居北碚期间,相对平静的生活为端木蕻良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环境,也更激起了他对家乡的眷念与悲怆的情绪。

▲30年代的温塘峡口金刚碑码头

一天,诗人方殷来探望端木蕻良,两人谈及时下广为传唱的《松花江上》。端木认为,这首歌写得太悲戚伤感,希望能有一首激发人们斗志的歌曲。方殷建议:“既然这样,不如你来写一首激昂的词,我再请人谱曲。”

▲端木蕻良、贺绿汀

在那之后,端木蕻良与萧红每每行走在嘉陵江边,望着滔滔江水和生机勃勃的校园,还有同样具有生命力的碧树青草,再思及沦陷的家乡,想到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他满腔的怒火油然而生,于是提笔写下散文诗《嘉陵江上》。“我必须回去,从敌人的枪弹底下回去。我必须回去,从敌人的刺刀丛里回去。把我那打胜仗的刀枪,放在我生长的地方。”

此后,方殷将这首诗转交给在育才学校任教的贺绿汀,深受触动的贺绿汀尝试了多种谱曲方法,最终谱写出这首接近于歌剧咏叹调的独唱曲。

《嘉陵江上》很快便传唱开来,从嘉陵江畔传遍抗击侵略者的祖国大地,传唱到反法西斯正义斗争的各个战场。

夏坝有个“小延安”

1940年,陈望道来到北碚,在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1942年,他被任命为新闻系主任。期间,陈望道恢复了原有的“复旦新闻通讯社”,募捐筹建复旦大学新闻馆,创办《中国学生导报》,令新闻系成为当时该校民主力量最强的系。

在当时,尽管复旦大学没有通电,但新闻系会在每周六固定举行新闻晚会。这是当时全校最受关注的盛会,甚至连重庆报纸上也可见到相关的报道。新闻晚会共举办了上百场,每周的主题都不同,多是围绕当前的热门话题展开,学子们秉烛夜谈,或关注时事、或探讨学术,他们追求进步的信念,给深沉的黑夜带来了光明。

为了改善新闻系的办学条件,1944年4月,陈望道发起筹建新闻馆的社会募捐活动。在抗战最艰难的岁月里,陈望道四处奔波筹款,最终募集到150多万元。第二年4月5日,新闻馆落成,这是当时中国高校的第一座新闻馆。《新华日报》发来“为新闻自由而奋斗”的贺电,《新民报》记者廖毓泉赠送对联:“复旦新闻馆,天下记者家。”从此,“天下记者家”成为复旦大学新闻系的代名词。

新闻馆占地约30亩,集教学、科研、实验于一体。值得一提的是,馆内有一台可以收听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收音机,大批进步青年聚集在此,如饥似渴地聆听着来自解放区的声音,新闻馆因此也被誉为“夏坝的延安”。

在陈望道的鼓励和影响下,由中共南方局青年组直接领导的进步学生社团“中国学生导报社”,在陈望道居住的“潜庐”创办了《中国学生导报》。王朴等复旦学子受陈望道的影响,也走上了为信仰奋斗终身的道路。

▲潜庐-复旦新闻系主任陈望道旧居及《中国学生导报》社旧址

▲复旦学子王朴

大后方的“红色堡垒”

作为抗战时期的“文化四坝”之一,复旦大学不仅有浓厚的学术氛围,还是大后方的“红色堡垒”。

复旦大学刚迁到北碚时,校内还没有中共党员,但不到半年,就建立了第一个地下党支部,民主风气在当时国内的高等学府中首屈一指,被中共南方局誉为“学校工作的典型和模范”。

在“文化四坝”中,因为复旦身处政治环境和人文环境都相对良好的北碚,具备了开展学生运动的优良条件,学生们从建立同乡会、同学会、布置各种壁报、开展学术团体为契机,包括共产党党员在内的进步学生逐渐进入学校系会与学生会。正是有了这样的基础,以复旦为基地的全国性学生报纸《中国学生导报》出版发行了,一个跨校的青年革命组织“民主青年联盟”(简称U.D.Y)也诞生了。

在那时的大环境下,难免有特务、反动派来校宣扬反动言论,屡屡打压进步学生。然而正是有着陈望道、张志让、周谷城、洪深、万家宝(曹禺)等一批进步教授的鼎力坚守,学校的进步势力才能保持坚毅不倒。

历史学教授周谷城曾痛击国民党政权,称“民主的潮流不是任何人,任何党派,甚至任何国家能阻挡的!”;搞戏剧的洪深教授也曾在全校大会上慷慨陈词,抨击国民党政府,主张响应中共的号召;法学院院长张志让在课堂上公开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进步思想传播到学生们的心中。

在中共的号召下,不少进步学生奔赴抗日前线,奔赴解放区,他们当中涌现了许多英勇的革命战士,在激烈的斗争中,他们或是经受住了严酷的考验,或是将青春的热血挥洒在武装起义的战场上,或是牺牲在血腥的屠刀之下。请牢记他们的名字吧——杨奚勤、王兰骏(王朴)、陈以文、石文钧、胡其芬、胡作霖、艾文轩、张永昌、唐慕陶、何柏梁……烈士长已矣,他们把短暂的青春谱成了一首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成为复旦校史上永恒的丰碑。

▲复旦进步学生欢送“读书会”骨干沈大经、白汝瑗、拱德明等人去延安。

最伤痛的离别

复旦在碚的8年,有过许许多多次的生离与死别,其中最为伤痛的是孙寒冰教授罹难事件。

1940年初,孙寒冰由港抵渝,时任学校教务长。此时正值侵华日军对大后方疯狂袭击,北碚就曾遭遇过多次轰炸,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1940年5月27日,此时距孙寒冰到夏坝任职仅有4个月。

当时同在复旦任教的胡风记录下惨剧发生的经过——那一天中午,27架日机呼啸而至,疯狂地投下了百余枚炸弹。“炸弹就像带翅膀的飞鸟,纷纷向下降落,等我们听到轰轰的响声时,四面天空已乌黑一片,尘土飞扬。”

那次轰炸夺走了孙寒冰的生命,汪兴楷、朱锡华、刘晚成等师生也在炮火中遇难,当时的朝阳镇(今朝阳街道一带)、黄桷镇(今东阳街道黄桷片区一带)两处共有101人身亡,损失惨重。

孙寒冰罹难时年仅37岁,因为多年来坚定不移地投身爱国事业,并且精于讲学,因而获得了各界的尊重与敬佩。他逝世后,复旦全体师生为其举办了盛大的追悼会,文化界的众多著名人士也撰写了大量悼念文章,夏衍就曾在悼文中痛呼:“一个勇敢地讲真的‘中国话’的人消失了!”

后来,孙寒冰便长眠在夏坝后山,守望着他深爱着的校园。1944年,新落成的复旦科学馆以“寒冰科学馆”为名,作为永久的纪念。1987年末,孙寒冰墓被迁至登辉堂附近,新建了墓园,并存留至今。

当然人们所经历的离别远不止这些,在一次又一次伤痛中,复旦人擦干血泪,迎着光明一路走了下去。

1945年8月15日,这是一个令全体中国人难忘的日子。日本无条件投降了!满载着胜利喜悦的捷报迅速传遍夏坝,师生们欣喜若狂,奔走相告。是夜,大家点燃灯笼与火炬,环校游行庆祝,狂欢三日方休。

赶走了侵略者,人们追求真理与正义的脚步仍未停歇,师生们与特务的抗争仍在继续。直到第二年秋天,在碚的复旦师生东下返沪,复旦夏坝校址由留川的校友创办了相辉学院。又一段新的历史由此开启……

大家都在看

总编辑:李绚

副总编:卫庆秋 王倩瑶

审核:骆灰月

点赞+转发 小编工资涨2毛

来源:北碚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