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由中共一大纪念馆精心打造的特别节目《我们都是神枪手——文物里的抗战故事》,已正式上线喜马拉雅APP。中共一大纪念馆依托馆藏珍贵抗战文物,挑选20件文物,录制20个音频故事,让文物“开口说话”,借助声音的力量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由中共一大纪念馆精心打造的特别节目《我们都是神枪手——文物里的抗战故事》,已正式上线喜马拉雅APP。中共一大纪念馆依托馆藏珍贵抗战文物,挑选20件文物,录制20个音频故事,让文物“开口说话”,借助声音的力量再现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本节目由中共一大纪念馆、喜马拉雅联合出品。
今天为大家讲述中共一大纪念馆藏《论持久战》的故事。
1938年5月,延安凤凰山脚下的吴家大院,这是一座由三间窑洞组成的院落,中间是会客厅,南面是书房,北面是卧室。在这简陋的窑洞里,毛泽东历时8天9夜,呕心沥血,笔耕不辍。他在写什么?是怎样的鸿篇巨作让他如此废寝忘食?据当时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警卫员翟作军回忆,毛泽东为了做好这篇文章,连续几天几夜没有睡觉,实在太累了,就让人打盆水洗洗脸,清醒清醒,又继续写。饭吃得很少,脸色也不好看。大概写到第八九天的半夜,毛泽东把翟作军叫了过去,交给他一摞稿子,让他送到清凉山的解放社。过了几天,解放社送来了文稿整理后的校稿。毛泽东进行了多次修改。不久后,解放社油印出根据文稿整理成册的书稿,书的封皮上,写着四个大字——《论持久战》。
毛泽东为什么要耗费如此多心血写下这篇著作?让我们把时间拨回1937年。这一年的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民族抗战开始。此时的日本,是一个实现了工业化的世界军事强国,而中国,依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农业国。无论是军力,还是国力,中日之间差距十分悬殊,抗日战争的形势十分严峻。面对这种情况,国民党内,以副总裁汪精卫为首的投降派竭力散布失败论调,说什么如果再打下去,“整个民族将为抵抗侵略而牺牲”,很多国民党高层和社会名流也附和汪精卫的说法,大肆宣扬“亡国论”。身为国民党总裁的蒋介石,则寄希望于美、英、法等国的调停干预,甚至希望苏联政府能出兵帮忙,对抗战毫无信心。1937年12月,国民政府首都南京沦陷,蒋介石在日记中写到:“近日各方人士与重要同志皆以为军事失败非速求和不可,几乎众口一词。”认为除了“对日求和”,没有别的出路,打下去,只能亡国。
转过年来,到了1938年4月,随着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蒋介石的心态又发生了微妙的转变。在台儿庄战役中,中国军民歼灭日寇近2万人,这是正面战场自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蒋介石似乎又看到了希望,心理膨胀,试图与日军“速战速决”,他调集了60多万军队,部署到徐州附近,准备与日军来一场“大决战”。抗日战争“速胜论”成为了此时的高调。然而,这种高调没有维持多久,蒋介石部署的军队很快被日军分割包围,陷入败局,5月19日,徐州沦陷。失败主义情绪猛烈反弹,“亡国论”再一次笼罩在国人心头。
显然,无论是悲观的“亡国论”,还是不切实际的“速胜论”,都不能让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那中国抗战的出路又在哪里呢?此时的毛泽东也在思考这个问题,而他给出的答案就在《论持久战》这本5万多字的小册子里。
翻开这本小册子,毛泽东针对当时盛行的两种论调,直接进行了否定:
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
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毛泽东为什么会做出如此精确、且异于常人的判断?在书中,他用辩证唯物主义进行了矛盾分析,明确指出了中日之间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
第一点:日本是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
第二点:日本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
第三点:日本是个小国,经不起长期战争,中国是个大国,能够支持长期战争。
第四点:日本的非正义战争失道寡助,中国的正义战争得道多助。
根据这四点,毛泽东进而指出:第一点决定了日本的进攻能在中国横行一时,中国不能速胜;后面三点决定了中国不会亡国,经过长期抗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
既然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那面对现在的屡战屡败局面,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应该怎样进行呢?毛泽东给出了自己的判断,他认为抗日战争将经历三个阶段,分别是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毛泽东的这一论断,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正如他在书中所预料的一样,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正是经历了这三个阶段,抗日战争的实践和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充分证明了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书中,针对怎样才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问题,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那就是“兵民是胜利之本”。人民群众是战争胜利的决定力量,军队和人民的团结与进步是战胜强敌的根本条件。国民党那种单纯依靠军队,不发动广大民众,试图打几场大仗就解决问题的想法是不可取的。只有充分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的积极性,动员全国的老百姓,将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才能越战越强,取得最后的胜利。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用了十天的时间,做了《论持久战》的讲演。这年7月,延安解放社出版了《论持久战》单行本。汉口、重庆、桂林、西安等地的新华日报馆也相继出版了铅印订正本。一时间,《论持久战》一书风靡全国、供不应求,一扫国人心中对于抗日战争前途和命运的迷茫。各地的出版机构也纷纷印刷此书。在被称为“孤岛”的上海租界,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实际领导、借助“洋旗”的英商《每日译报》,从1938年8月23日起,也连续登载了《论持久战》全文,并在9月4日出版了单行本,中共一大纪念馆中收藏的就是这个版本。
《论持久战》在大后方产生了很大反响,对于推动持久战战略成为中国政府抗战的战略总方针,发挥了重要作用。周恩来还将《论持久战》寄到香港,委托宋庆龄将其翻译成英文,以便在海外发行。宋庆龄对毛泽东的深刻见解和远见卓识深感钦佩,立即请自己的好友爱泼斯坦等人着手将《论持久战》翻译成英文出版。
八十多年来,《论持久战》依然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面对当今的世界格局,我们再次打开这部著作,翻阅其中的文字,或许,它既能告诉我们过去的答案,还能继续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中共一大纪念馆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的图文作品均为版权作品,仅供订阅用户阅读参考。其他纸媒、网站、客户端、微信平台等媒体或个人如需转载使用,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并注明“中共一大纪念馆”。谢谢合作!
来源:中共一大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