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寻道——李萬兴游大明宫三清殿遗址手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5 15:46 2

摘要:步入大明宫遗址西北隅,三清殿的夯土台基如一条蛰伏的苍龙,骤然闯入视野。台基北端高逾十五米,向南缓坡倾斜,覆压四千余平方米的凸字形地基,在秋阳下泛着赭石般的暖光。我以指尖轻触砖壁残迹——1.26米厚的清水磨砖严丝合缝,缝隙间残留的朱砂色墙皮,似未燃尽的道符,在风

步入大明宫遗址西北隅,三清殿的夯土台基如一条蛰伏的苍龙,骤然闯入视野。台基北端高逾十五米,向南缓坡倾斜,覆压四千余平方米的凸字形地基,在秋阳下泛着赭石般的暖光。我以指尖轻触砖壁残迹——1.26米厚的清水磨砖严丝合缝,缝隙间残留的朱砂色墙皮,似未燃尽的道符,在风中低语盛唐的虔诚。

考古学者曾在此掘出三彩瓦当与莲花纹方砖,而今唯见荒草蔓生。拾级而上,足下夯土层如大地年轮:每层8至12厘米的夯土密布梅花状凹窝,六厘米直径的杵痕如星辰散落,恰似道法自然的隐喻——最恢宏的秩序,终归于最朴拙的重复。

立于台基之巅,俯瞰含元殿残影,忽悟此殿选址之妙:高出宫城八米的地势,令帝王在祭祀时得以凌驾尘世,独对苍穹。史载三清殿分设神像区与丹房,唐皇在此炼丹斋醮,却非为长生——李唐王朝借老子姓氏自抬门楣,又以道教科仪平衡佛儒,织就一张权力的罗网。

风中似有金铃清响。东南角出土的2.3米长排水石槽,曾引太液池水涤荡丹炉浊气;而今石槽积雨,倒映流云如白鹤掠过。想当年玄宗皇帝在此焚《灵宝度人经》,青烟缭绕中,求的是江山永固,还是杨玉环的一缕青丝?历史如墨,晕染出比工笔更荒诞的写意。

展卷对景,遗址中十一方巨型柱础引我驻足。最大者直径1.5米,对应原殿五十二根承重柱的布局。这些础石如定海神针,将往昔三层重檐歇山顶的楼阁,锚定在时光的浊浪里。忽忆黄宾虹先生“五笔七墨”之法——这些残迹的“焦、浓、重、淡、清”,不正是大唐盛衰的墨韵?

暮色浸透遗址时,一群孩童追逐纸鸢掠过台基。他们嬉笑踏过的凸字形地基,曾是道士步罡踏斗的神圣空间。千年一瞬,皇权与神权俱成黄土,唯“道法自然” 四字穿透时空。

来源:小军带你去旅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