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例如,所谓的农业公司通过包装剧情化内容、假冒农技专家,在网上批量引流带货,坑农害农;一些短视频博主通过血浆道具和街头摆拍,策划“斗殴”情节,误导公众情绪;还有一些短视频团队专门“卖惨”摆拍,通过聘请临时演员、编造剧本、虚构场景等方式,大肆引流敛财……
不知从何时起,一股造假风吹到了短视频领域。海量的短视频质量参差不齐,让人真假难辨,用户被各种虚假信息牵着鼻子走,在不知不觉中沦为了流量收割的对象。
例如,所谓的农业公司通过包装剧情化内容、假冒农技专家,在网上批量引流带货,坑农害农;一些短视频博主通过血浆道具和街头摆拍,策划“斗殴”情节,误导公众情绪;还有一些短视频团队专门“卖惨”摆拍,通过聘请临时演员、编造剧本、虚构场景等方式,大肆引流敛财……
看似反转的桥段、煽情的剧情、暖心的画面,背后很有可能是一则经过精心设计和包装的“网络段子”。前不久,一则“保安徒手接住坠楼婴儿”的短视频在网上热传,经过传播发酵,保安挺身而出的壮举感动了无数人。然而反转出人意料,事后被证实该视频系策划摆拍,空中坠落的婴儿只是一个布娃娃。如此愚弄公众,令人愤怒。网友看后直呼“再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原来所有的情感都错付了”。
在平台流量和算法逻辑下,摆拍作假,似乎成了短视频引流牟利的“捷径”。情节越反转越有播放量,内容越博眼球越有关注度。镜头之外,一切似乎都可以“演”。各种反转猎奇、炫富卖惨,搅动着公众情绪,炮制着网络热点,掀起一波又一波流量巨浪。
“卖惨”带货。朱慧卿/作
虚假短视频频频上演,各种人设反转层出不穷,用户惊呼“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短视频乱象在呼唤重建内容秩序的同时,也在昭示“短视频打假”迫在眉睫。
要问虚假摆拍何以泛滥?无他,一个“利”字在作祟。所谓“无利不起早”,在畸形利益的驱动下,一些人不顾公序良俗,热衷于造假传假。相较于可遇不可求的真实素材,摆拍、造假成本更低、刺激性更强,更容易获得流量青睐。
然而,造假者能堂而皇之地立人设、赚流量、卖产品,并非全凭“高超演技”。平台审核走过场,推荐算法唯流量是从,在带货分成中与造假者形成了利益捆绑,都是诱因。从一定程度上讲,平台的失责失管,甚至有意“放行”,是短视频造假背后的“最强推手”。
如今,刷短视频已经成了人们的网络生活方式,它是传播网络资讯、传递正确价值观的主要渠道之一。然而,部分虚假摆拍短视频在消费公众情感的同时,也在消解社会信任,撕裂社会共识,甚至煽动舆论对立,引发民众焦虑和恐慌,严重侵蚀了健康的网络生态。
要让短视频“李鬼”无处可逃、网络“毒流量”无处遁形,既需平台重拳出击守好“入口关”,也离不开多方参与共建良好生态。
短视频平台。
平台是内容的“守门员”和“把关人”。平台必须克服流量冲动,矫正算法偏差,给技术加装“价值标尺”,让“价值判断”成为内容审核的第一道关卡。只有牢牢守住客观、真实的底线,通过加强内容审核和技术甄别,把“虚假内容”打入冷宫,“有毒流量”才会丧失市场。
严厉的惩戒措施有助于树立明确的内容导向。平台当以醒目方式引导用户参与监督举报,采用封号、禁言、限流等方式,打击造假传假行为,严惩不良行径。“打假”只有打在痛处,才能让造假者心有忌惮,进而倒逼其加强自我管理,提升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与可信度。
建立良好的网络生态非一方之责。公众增强信息辨别能力,主管部门完善信息预警机制,主流媒体加强曝光引导等,都是这场生态共建的“责任拼图”。只有当各方都积极参与,一个良好的互联网生态才能建起来、管长远,互联网内容生产和网络传播,才能真正具备自我净化和纠偏能力。
来源:当代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