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9岁的刘女士去年单位体检时,乳腺B超查出了双侧有结节,左侧最大的那个接近1cm,医生在报告上写了“BI-RADS 3类”。拿到体检报告那天她正在工位上赶方案,指尖划过“结节”两个字时,指尖都发僵——前两年她表姑就是查出乳腺结节后没在意,后来查出癌的,她盯着报
29岁的刘女士去年单位体检时,乳腺B超查出了双侧有结节,左侧最大的那个接近1cm,医生在报告上写了“BI-RADS 3类”。拿到体检报告那天她正在工位上赶方案,指尖划过“结节”两个字时,指尖都发僵——前两年她表姑就是查出乳腺结节后没在意,后来查出癌的,她盯着报告上的“建议复查”,后背瞬间冒了层冷汗,连键盘都敲不利索了。
隔了两天她就请假去了三甲医院的乳腺科,医生摸了摸结节的位置,又看了B超单,说“看着是良性的,先不用做手术,3到6个月复查一次就行”。可刘女士不踏实,又拉着老公去了另两家医院,医生说法都差不多,无非是“别熬夜、少生气、别吃太辣”。她揪着心琢磨了小半个月,夜里总盯着天花板想“万一它突然变坏了呢”,直到把复查的日子记在手机日历上,才勉强把悬着的心往下放了放。
之后这大半年,刘女士算是摸清了规律——每次来月经前一周,乳房准会胀得慌,有时侧躺着睡,压到结节的位置还会隐隐疼,伸手摸过去,总觉得结节好像比上回大了点,吓得她赶紧翻出以前的B超单对比,对着灯光看半天也看不出差别。她也查过资料,知道多数乳腺结节不会有症状,可她就是控制不住——开会时同事嗓门大了点,她会突然觉得胸口发闷;加班到半夜,一摸乳房就觉得胀疼又重了,“肯定是结节在闹”,她私下里跟老公念叨,老公总劝她“是你太紧张了”。
为了让自己踏实,她学着早睡,周末拉着朋友去打羽毛球,以前爱喝的冰奶茶也换成了热豆浆,慢慢的,来月经前胀疼的劲儿真轻了些,她也不总盯着胸口摸了。
上个月复查B超,医生说结节没变化,还是3类,让她接着定期查就行。刘女士松了口气,从医院出来时还买了束向日葵插在办公桌笔筒里。
本以为日子就这么过着挺好,偏巧上周部门聚餐,她夹了口麻辣小龙虾,旁边的同事突然凑过来:“小刘,你不是有乳腺结节吗?这辣的能吃?我听说有结节就得忌嘴,不然容易变严重。”话音刚落,好几双眼睛都瞟过来,有人接话:“是啊是啊,我邻居就是结节没注意,后来动了大手术。”
刘女士手里的筷子顿了顿,笑了笑说“医生说适量吃没事”,可心里像被塞了团棉花——她也就是上次体检后跟关系好的同事提过一嘴,没成想大家都记着,还总用那种“你得小心”的眼神看她。
这周她感冒咳嗽,趴在桌上咳了两声,同事又过来问“是不是结节影响的?要不要再去医院查查?”她摆摆手说“就是普通感冒”,转过身却对着电脑屏幕发愣——她知道大家可能是好意,可这种过度的“关心”,比结节本身还让她难受。
她其实就想跟以前一样,该工作工作,该聚餐聚餐,不用被“结节”这两个字钉着,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解释了好像显得自己敏感,不解释又总被盯着,她望着笔筒里的向日葵,忽然觉得,有些事,真不如不告诉别人。
来源:扁圣健康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