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7位科大人获“科学探索奖”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5 16:01 2

摘要:8 月 25 日,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在京正式揭晓第七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据校友总会初步统计,赵瑾(9402)、王慧元(979/9722)、刘丽军(9807)、司廷(0005)、王文涛(SC0302)、陈明城(SA1204)、汪义丰(中国科大教授)七位科大人

8 月 25 日,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在京正式揭晓第七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据校友总会初步统计,赵瑾(9402)、王慧元(979/9722)、刘丽军(9807)、司廷(0005)、王文涛(SC0302)、陈明城(SA1204)、汪义丰(中国科大教授)七位科大人获奖。

赵瑾(9402),1994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98年获学士学位,2003年获博士学位,2010年起任中国科大教授。2021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

赵瑾教授致力于凝聚态体系激发态动力学的研究,发展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并自主可控的激发态动力学第一性原理计算软件Hefei-NAMD, 构建了可以同时从时间、空间、动量、能量、自旋等多个维度研究凝聚态体系激发态动力学的理论和程序框架,率先实现了自旋分辨的GW+realtimeBSE激子动力学,突破GW+BSE方法在含时动力学上的瓶颈,使固体激发态动力学可以准确包含多体效应。与国际上同类软件相比,Hefei-NAMD是唯一能够同时包含多体效应、自旋轨道耦合、电声耦合的第一性原理计算软件,已逐步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第一性原理激发态动力学计算软件。发表SCI论文160余篇。荣获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王慧元(979/9722),1997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1年获学士学位,2006年获博士学位,2009年任中国科大副教授,2016年任中国科大教授。

王慧元教授研究兴趣广泛,基于宇宙学数值模拟和观测数据研究了宇宙中各种尺度结构,包括宇宙大尺度结构、暗物质晕、星系和类星体,的形成和演化,以及这些天体结构的协同演化。独立发展了系列方法再构造了真实宇宙中大尺度结构的物质密度,速度,重子气体的空间分布和结构的演化历史,这些研究获得了重要的国际影响,被国际同行广泛用于宇宙学、大尺度结构、重子物质、星系等的研究中。

刘丽军(9807),1998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3年获学士学位。

2012年起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2023年起任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研究领域主要为定量地球动力学,利用多学科的观测数据,通过正演和反演动力学模型来研究地幔对流、板块俯冲、大陆岩石圈演化等深部过程及其与地表过程的相互作用。已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10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oscience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论文14篇。2015年获AGU Jason Morgan Early Career奖,2016年获美国NSF CAREER奖,2023年担任国际华人地球科学家协会主席,同年获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024年担任AGU Union Medal评奖委员。目前担任EPP副主编和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编委。

司廷(0005),2000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获学士学位,2009年获博士学位。2012年起担任中国科大特任教授、副教授,曾于2012年及2014-2016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OSU)访问交流,2018年晋升特任教授,2022年转正教授。

主要从事微纳尺度流动、高速界面流动、界面不稳定性等基础科学和应用研究,已发表重要期刊论文170余篇,其中流体力学著名两刊《JFM》29篇、《PoF》33篇,自主研制了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获批国家专利20余项,荣获第十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首届钱学森杰出青年奖、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全国徐芝纶力学优秀教师奖、省级教坛新秀、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荣誉奖励,主持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自由申请)、基金委联合重点、优青、中科院先导B项目、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国科学院青促会优秀会员等项目,是国际期刊《JMES》副主编和多个期刊编委,中国力学学会激波与激波管专委会秘书长、流体力学专委会微纳尺度流动专业组组长、力学名词审定工委会委员,中国空气动力学会科普委员会委员,安徽省科协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和青年工委会主任委员等。

王文涛(SC0302),中国科大代培,2010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2011年起带领团队攻关激光加速电子束品质与稳定性提升。2018年研制出稳定台式化激光电子加速器,实现单能电子束100%重复率产出 。2019年通过激光加速器驱动产生台式化自由电子激光,2021年首次实现基于激光加速器的自由电子激光放大输出(典型波长27纳米),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于《自然》。提出“级联尾场”“梯度注入”等创新方案,研制紧凑型束流传输系统,推动中国在台式化自由电子激光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2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年度创新人物,2022年获评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 。

陈明城(SA1204),2017年在中国科大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教授、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特任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研究,参与设计量子采样线路框架和验证算法,助力我国在光量子计算及超导量子计算体系中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目标,为“九章”“九章三号”及“祖冲之二号”量子计算原型机的主要作者之一 。2024年作为团队核心成员首次实现光子的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相关成果以长文形式发表于《科学》期刊 。其研究成果还涉及量子非定域性、玻色采样等领域,多篇论文发表于《科学》《自然·光子学》《物理评论快报》等期刊 。2016年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019年入选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2022年因探索量子力学基础问题获达摩院青橙奖 。

汪义丰(中国科大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2015年8月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汪义丰教授主要从事有机化学、硼化学以及生物质分子转化等方面的研究。2015年入选“国家创新人才计划青年项目”。2018年获德国Thieme杂志社颁发的Thieme Chemistry Journal Award,2021年和2022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2021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杰出研究校长奖”,2022年获“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学者奖”。在Science, Acc. Chem. Res.,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Nat. Commun.和CCS Chem.等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

来源:微言校园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