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星火耀秦岭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3 10:17 1

摘要:编者按/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当脱贫攻坚的伟大决战载入史册,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已在神州大地全面铺开。在秦岭深处的丹凤县,一场跨越多年的帮扶长跑,正以崭新的姿态续写着时代篇章。

中经记者 王登海 王金龙 丹凤报道

编者按/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当脱贫攻坚的伟大决战载入史册,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已在神州大地全面铺开。在秦岭深处的丹凤县,一场跨越多年的帮扶长跑,正以崭新的姿态续写着时代篇章。

本组专题报道,我们聚焦中国社会科学院定点帮扶丹凤县的生动实践,展现社科力量如何以智志双扶、产教融合的“绣花功夫”,书写秦巴山区从脱贫到振兴的崭新篇章。

丹水汤汤,凤山巍巍。

1993年,当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旗帜首次插进秦岭腹地的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这座因“特困乡占比67.4%”而深陷贫困泥淖的山区小城,迎来发展的转折点。三十余载帮扶路,昔日的深度贫困县已实现了“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县”的惊鸿蜕变。

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自2022年年底以来,新一届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决落实党中央关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大战略部署,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丹凤的振兴事业谋划新蓝图、注入新动能。

2025年8月20—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高翔带队赴丹凤调研定点帮扶工作,详细了解产业帮扶、就业保障、乡村治理、文物保护、教育资源配置等情况,强调在定点帮扶工作中,需持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及智力投入力度,精准选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突出、深谙“三农”工作的干部驻村开展帮扶。要充分发挥驻村干部在政策解读、资源衔接、产业指导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切实为帮扶地区谋划良策、破解实际难题。

“今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定点帮扶丹凤县的第32年。30多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充分发挥国家高端智库作用,始终如一真情实意帮扶,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超1亿元。实施帮扶项目350多个,特别是在产业发展、消费帮扶、教育振兴等方面,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对丹凤县打赢脱贫攻坚战,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力支撑。”丹凤县委书记郭安贵表示。

此刻的丹凤,万亩柿园丰收在望,菌菇大棚银浪翻涌,康养列车穿山越岭,希望小学书声琅琅,农特产品远销全国……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的谋划部署下,社科帮扶工作呈现出崭新面貌。一幅由社科智慧在新时代绘就的振兴长卷,正在秦岭深处铺展如虹。

智力帮扶:思想赋能,激发内生动力

扶贫之要,首在扶智;治贫之根,必先祛愚。

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思想库”“智囊团”,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核心优势在于人才荟萃智力密集。如何将智库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是新时代帮扶工作的关键课题。

2023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立足丹凤发展需求,持续组织院内外专家学者深入一线“传经送宝”,累计邀请百余位涵盖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顶尖专家躬身入局,深入丹凤基层一线,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这些专家学者聚焦当地产业和就业需求,为当地群众量身定制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培训,使其成为有本领、懂技术、肯实干的劳动者,切实提高当地群众致富能力。”丹凤县委常委、副县长(挂职)尹振涛表示。

医疗,关乎民生福祉,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在丹凤,医疗资源的相对匮乏曾是制约当地发展、影响群众生活质量的一大瓶颈。为破解这一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积极作为,凭借自身广泛的影响力和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邀请北京阜外医院、广安门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等北京知名专家到丹凤县义诊,他们不仅带来先进的医疗设备和药品,开展义诊送药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上“专家号”,更通过举办学术讲座、开展临床带教、组织病例讨论等方式,对全县医疗系统进行培训,为当地医疗系统注入前沿理念与先进技术。

“尽最大力量把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术优势、人才优势、智库优势转化为丹凤县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优势,持续推进当地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迈上新台阶。”高翔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帮扶丹凤指明了清晰方向。

在这一指引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各研究所精锐尽出、协同作战:

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以 “新质生产力” 为切口,为丹凤干部群众打开产业升级的思想天窗;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深耕文化赋能,凭借其国际视野和深厚学术底蕴,为当地文旅融合与文化传播提供顶层设计,助力丹凤挖掘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

金融研究所专家深入丹凤辖区金融机构,为一线普惠金融信贷员授课,传授先进的金融理念和服务技巧,提升其为农民创业致富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在棣花镇设立研学实践基地,30余名研究生围绕“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展开专题调研,挂职干部则化身 “桥梁纽带”,牵线农业专家精准助力葡萄酒产业提质增效……

多元智慧交织碰撞,形成推动丹凤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而思想的活水,正源源不断地注入这片秦岭热土。

8 月 20 日,新一批中国社会科学院帮扶干部踏上丹凤:冯烽履新挂职副县长,沈博进驻竹林关镇东楼村担任第一书记。他们带着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殷切嘱托与时代使命,在这片承载着希望的土地上,开启了新一轮的帮扶工作。

产业帮扶:精准滴灌,夯实振兴根基

产业擎天,则乡村鼎立;产业奔涌,则民生沸腾。

中国社会科学院将产业帮扶作为“牛鼻子”,以“真金白银”的投入和精准的项目谋划,为丹凤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2023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直接投入帮扶资金670万元,谋划定点帮扶项目22项,建立帮扶车间4个,带动百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在竹林关镇东楼村,400亩柿子园连绵成片,配套建设的柿饼加工厂连缀成产业带,金黄的柿饼通过标准化加工厂走向全国,小小的柿子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 “金果果”。这个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扶持的项目,已成为全县农产品品牌化的标杆。

而在不远处的盛东凯润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肉牛养殖规模持续扩大,中国社会科学院注入的启动资金让合作社负责人李合利们从“靠天吃饭”变为“牵牛致富”。

“中国社会科学院给了启动资金,建厂房、拓销路,带我们闯出新天地。”李合利感慨道。

8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调研组一行,在高翔带领下,深入丹凤县东楼村,访农家、走企业、下基地、看项目,详细了解扶贫成效、项目建设管理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等情况。

在盛东凯润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高翔深入养殖区,详细了解合作社的运营模式、市场销售以及带动村民增收的情况。高翔对合作社的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合作社的引领作用,推动产业升级,打造特色品牌,让更多的村民受益。

为提升当地农副产品储藏周转和运输配送能力,中国社会科学院资助陕西旭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成农副产品仓储物流库。从此,丹凤县的农产品有了更坚实的 “后勤保障”,形成 “种植有规模、加工有深度、销售有渠道” 的完整产业生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丹凤这片沃土孕育出丰富的珍稀物产,素有中国 “核桃之都”“山茱萸之乡”“丹参之乡”“优质天麻之乡” 的美誉。

为推动丹凤特产走出秦岭,中国社会科学院还创新开展消费帮扶,打通产销对接的“最后一公里”。

2024年4月,一场别开生面的丹凤农特产品展销活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部举行,核桃、香菇、木耳等数十款产品备受青睐。活动首次启用自主研发的“社科帮扶”线上小程序,实现了“一键式”购买。

这只是一个缩影。2023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干部职工购买丹凤农特产品价值超800万元。院属单位食堂优先采购,减少中间环节,让帮扶收益更多留给群众。

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资助丹凤县供销电子商务公司建成扶贫农产品展厅和助农直播间,极大提升了线上销量,自2023年至今已完成销售额超500万元。消费帮扶正从“输血”向“造血”转变,有效激发了脱贫群众持续增收的内生动力。

不仅如此,在文旅融合发展的赛道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不仅积极争取国家铁路集团支持,在全国高铁站投放文旅宣传片,更将丹凤的山水之美、人文之韵引入京城。秦岭生态风光,吸引众多北京游客走进丹凤,为当地旅游产业注入强劲活力。

产业振兴的种子,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精准浇灌下破土成林。

科创帮扶:逐梦蓝天,擘画发展新局

在丹凤县低空经济产业园,另一片充满科技张力的“蓝天赛道”正蓄势待发。

8月21日,高翔一行走进陕西中天禹辰航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实地查看企业生产运营、技术研发、产品应用等情况。

作为陕西省规模最大、自主研发能力最强的民营无人机企业,中天禹辰已建成多条数字化智能化生产线,可年产小型无人机5万架、中型无人机5000架、大型无人机2500架,年产值3亿元以上。

21日当天,高翔还出席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定点帮扶丹凤县揭牌签约仪式。在庄重热烈的氛围中,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丹凤县共同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低空经济研究基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实践基地”揭牌。社科力量正式注入丹凤低空经济这一新兴赛道,为县域产业升级按下 “加速键”。

低空经济研究基地的设立,将为丹凤县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基地将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术资源和研究力量,针对丹凤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开展深入研究和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和发展规划。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实践基地的落户,则为广大学子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国情、增长才干的平台。

“此次高翔院长到丹凤县调研并举行定点帮扶揭牌仪式,签订了支持协议,标志着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丹凤的定点帮扶工作迈进了一个新的征程。我们将主动加强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及相关院所沟通对接,持续抓好乡村振兴工作。”郭安贵表示。

教育帮扶:春风化雨,托举美好未来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中国社会科学院始终将教育帮扶作为重中之重,为丹凤县的孩子们点亮未来的希望之光。

“扶贫先扶智,不要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确保贫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鼓励开展职业教育,学到一门技术,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切断贫困代际相传的根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工作,多次对发展教育、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的经济社会文化水平等作出重要论述,并强调“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始终将教育帮扶摆在优先位置,以“全链条式”的支持,为丹凤的孩子们点亮希望之光。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直接实施的帮扶项目中,教育类占比超过40%。

1995年,当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期20万元扶贫资金注入时,丹凤社科希望小学的前身——金山寺初级小学,仍是三间漏雨的土坯房,孩子们趴在石块上读书的身影刺痛人心。这笔资金的注入,催生了全县第一栋三层教学楼,彻底改变了学校“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的窘境。

8月21日,高翔一行踏入丹凤县社科希望小学,实地调研了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操场等基础设施,详细了解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生学习生活等情况。

“学校每一处改变、每一份发展,都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丹凤社科希望小学校长魏福泰介绍说,丹凤社科希望小学的每一步发展都凝聚着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深情厚谊。哪里有短板,中国社会科学院就在哪里精准补位;哪里有困难,中国社会科学院就在哪里鼎力相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花一草,都留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帮扶干部坚实的足迹。

在丹凤大地上,这样的教育变迁处处可见。丹水小学图书阅览室里,孩子们翻阅着中国社会科学院捐赠的图书典籍;丹凤县特殊教育学校里,中国社会科学院先后投入的80万元改造资金,为残障孩子筑起温暖的成长港湾……

进入新阶段,教育帮扶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2023年,投入30万元建设大数据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为师生提供专业心理支持。2024年,资助40万元用于特殊教育学校校舍改造提升,为特殊群体送去社科关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单位向丹凤县图书馆捐赠图书1.5万余册,并设立“社科读书角”。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离休干部、“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夏森老人的爱心仍在延续。仅2023年和2024年,“夏森助学金”就捐赠28万元,资助了丹凤县32名大学生和60名高三学生。

此次高翔一行奔赴丹凤县,帮扶工作组再度为这片土地呈上一份沉甸甸的“发展大礼包”:中国社会科学院捐赠280万元,其直属企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各捐赠110万元,重点支持乡村振兴产业升级与文化就业帮扶项目。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还捐赠4000册精品图书与2200件体育用品,为当地教育文化事业注入新活力。

“我们一定管理使用好项目资金,切实发挥好其效用,以实际行动回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亲切关怀和深情厚谊。”郭安贵表示,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支持帮助下,定点帮扶工作必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带动促进全县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

三十余载栉风沐雨,中国社会科学院在秦岭深处点燃的,不仅是驱散贫困的希望之火,更是以知识启迪民智、以思想引领发展的时代之光。

进入新时代,帮扶的步履愈发铿锵。从产业的精准布局到智力的深度赋能,从教育的持续深耕到消费的创新突破,中国社会科学院正以“国家队”的担当,将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转化为一个个落地生根的振兴项目。这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一场思想与实践的双向奔赴。当学者的笔墨挥洒在田垄阡陌,一个关于山川、知识与人的振兴故事,便在这秦岭腹地,奋力续写着新的辉煌。

来源:高度视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