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与琅邪王氏、陈郡谢氏、兰陵萧氏并称“四大侨姓”的陈郡袁氏,其虽不像王氏、谢氏那样权倾朝野,也不像萧氏那样建立王朝,但从东汉末年直到唐朝,其家族却也是连续十几代人入朝为官,且多有位居高位者。
作为与琅邪王氏、陈郡谢氏、兰陵萧氏并称“四大侨姓”的陈郡袁氏,其虽不像王氏、谢氏那样权倾朝野,也不像萧氏那样建立王朝,但从东汉末年直到唐朝,其家族却也是连续十几代人入朝为官,且多有位居高位者。
根据《汉故国三老袁君碑》的记载,陈郡袁氏与汝南袁氏同出一脉,皆为先秦时陈国宗室大臣辕涛涂后裔。西汉初期,在“楚汉争霸”中为刘邦献策的辕生(也称袁生),文景两朝的名臣袁盎皆为其先祖,后传至西汉末、东汉初的袁良。
袁良经举孝廉入仕,历任郎中、谒者、将作大匠、丞相令等职,汉平帝时官至广陵太守。袁良生有三子,其中长子袁昌迁居汝南郡汝阳县,后发展为汝南袁氏;三子袁璋则从陈郡阳夏县迁居同郡扶乐县,属陈郡袁氏支系。
袁璋官至谒者,生有袁滂。在祖父袁良去世后,时任卫尉的袁滂和弟弟(或堂弟)司徒掾袁弘为袁良立下《汉故国三老袁君碑》,后为光禄勋,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迁任司徒,位居三公高位。次年,袁滂被免职,后于中平二年(185年)以执金吾的身份跟随司空张温迎击侵入三辅地区的叛军。
袁滂有个妹妹,嫁给了蔡棱,其子便是东汉著名文学家蔡邕。
袁滂生有袁涣,早年曾任郡功曹,后经公府征辟,被举为高第,授任谯县县令,但其未去上任,后又被豫州牧刘备举为秀才。由于时值汉末乱世,袁涣避难于江淮一带,初在袁术麾下,后被吕布俘获,吕布与刘备反目时,曾威逼袁涣写信辱骂刘备,但被袁涣严词拒绝。
建安三年(198年),吕布败于曹操,袁涣转投曹操,建议曹操施行仁义、善待百姓,被曹操任命为沛南部都尉,后历任梁相、谏议大夫、丞相军祭酒、郎中令等职。
袁涣生有四子,其中袁侃历任郡守、尚书,后不幸早卒,其女嫁给了荀彧曾孙荀頵;袁㝢自幼体弱多病,未等入仕便早卒;袁奥官至光禄勋;第四子袁准曾任西晋给事中。
袁准生有袁冲,曾任西晋光禄勋。时值西晋末年,中原战乱频发,陈郡袁氏亦与中原士民一样举族南迁,由于其家族素有谦恭清素的家风,加之父祖官位不显,故南迁后门第不高,但却凭借着联姻使得家族逐渐兴旺。
袁冲生有一子两女,其子袁耽被司徒王导所器重,因参与平定苏峻之乱而获封秭归男,拜建威将军、历阳太守,后又被王导拜为从事中郎,可惜不幸早卒,年仅二十五岁;他的两个女儿则分别嫁给了镇西将军谢尚(出身陈郡谢氏)和中军将军殷浩。
袁耽之子袁质,历任琅邪内史,东阳太守等职,虽然不曾位居高位,但他却凭借着与其他门阀士族的联姻,与他们形成利益共同体,从而使家族逐渐步入高门。
袁质迎娶了宰相谢安的侄女,生有两子两女,其中长子袁湛受到谢安赏识,得以迎娶了名将谢玄的女儿,并借着这层关系,历任卫军行参军、员外散骑、通直正员郎、中军功曹、桓玄太尉参军事、黄门侍郎等职,后跟随刘裕讨伐桓玄,因功累迁左民尚书、吴兴太守、中书令、吴国内史等职,官至尚书右仆射、本州大中正。
次子袁豹,初为著作佐郎,此后先后在卫将军桓谦、大将军武陵王司马遵、建威将军孟昶等人麾下效力,后因有经国之才得到刘裕欣赏,历任太尉咨议参军、丹阳尹等职。
袁质的两个女儿,则分别嫁给了出身陈郡谢氏的谢重和出身琅邪王氏的王弘。
由于陈郡袁氏所崇尚的门风比较谦恭清素,在政治上不求过分显达,经济上也不聚敛财富,因此与其他门阀大族和朝中显贵皆没有大的冲突,这使得他们家族纵使历经风云变幻、王朝兴亡,却始终没有受到大的冲击和迫害。
袁湛生有一子一女,儿子袁淳不幸早卒,留有一子袁桓;女儿袁齐妫则嫁给了刘宋开国皇帝刘裕的第三子宜都王刘义隆,成为宜都王妃,刘义隆被拥立为帝后,袁齐妫被立为皇后,史称文元皇后。
袁豹生有三子,其中长子袁洵曾在庐陵王刘绍府中任长史,兼领寻阳太守,后转任吴郡太守。元嘉三十年(453年),刘宋发生内乱,太子刘劭弑父自立,为笼络人心,加封袁洵为建威将军,后武陵王刘骏等起兵讨伐刘劭,袁洵又被任命为前锋,加封辅国将军。刘劭被消灭后不久,袁洵亦去世。
次子袁濯早逝,留有一子袁粲,一度官至宰相,后意图消灭权臣萧道成,因事泄与儿子一同被杀。
幼子袁淑早年先后在彭城王刘义康、衡阳王刘义季、临川王刘义庆麾下任职,后历任宣城太守、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尚书吏部郎、御史中丞、太子左卫率等职。刘劭弑父自立时,袁淑因不从而惨遭杀害,孝武帝刘骏即位后,被追赠侍中、太尉。袁淑生有三子(另说一子或五子),多在朝中任职,但官位不显。
袁洵生有两子,其中袁顗初为豫州主簿,此后先后在始兴王刘浚、庐陵王刘绍、江夏王刘义恭麾下任职,孝武帝刘骏讨平刘劭即位后,袁顗历任晋陵太守、中书侍郎、寻阳太守、御史中丞、侍中等职。前废帝刘子业即位后,先任吏部尚书,后出为雍州刺史。景和元年(465年),宋明帝刘彧杀刘子业夺位,但各地多有不服,袁顗亦在寻阳拥立晋安王刘子勋起兵,进号安北将军,加尚书左仆射,后因兵败被杀,并被刘彧流尸于江。
另一子袁觊官至司徒从事中郎、武陵内史,后不幸早卒,其子袁彖历任太子庶子、冠军将军、侍中等职,后于隆昌元年(494年)去世。
袁顗生有两子,其中长子袁戬跟随父亲拥立晋安王刘子勋,被拜为黄门侍郎,加辅国将军,负责镇守盆城,寻阳军兵败后,袁戬弃城而走,后不知所踪。
次子袁昂在父亲兵败遇害后,年仅五岁的他藏匿躲避,后逢大赦才才出山,但被流放晋安郡。流放期间,袁昂勤学不倦,直到南齐开国之后,袁昂才出仕为官,历任征虏主簿、太子舍人、黄门侍郎、御史中丞、豫章内史、吴兴太守等职。
萧衍起兵攻打萧宝卷时,各地闻风而降,袁昂却坚守城池拒不投降,直到建康被攻破后,见到大势已去的袁昂这才投降。萧衍建立南梁后,他历任太守、尚书令、尚书仆射、中书监、尚书、司空等显职,最终于大同六年(540年)九月去世,终年八十岁。
袁昂生有三子两女,其中长子袁君正历任吏部郎、东阳太守、吴郡太守等职,死于“侯景之乱”;
次子袁敬历任秘书郎、太子洗马、太子中舍人等职,南梁灭亡后,他又入仕南陈,历任都官二尚书、太常卿、散骑常侍,官至金紫光禄大夫;
三子袁泌初为南梁散骑侍郎,“侯景之乱”时一度被迫投降侯景,之后又跟随王僧辩拥立萧渊明、跟随王琳拥立萧庄,后投降南陈,历任散骑常侍、兼侍中、豫州大中正、散骑常侍、御史中丞、云旗将军、司徒左长史等职;
两个女儿则分别嫁给了萧宝卷遗腹子萧综和出身琅邪王氏的王规。
袁君正生有两子,其中长子袁枢初仕南梁,历任给事黄门侍郎、员外散骑常侍、侍中、吏部尚书、吴兴郡太守,后又转仕南陈,历任左民尚书、都官尚书、吏部尚书、丹阳尹、散骑常侍,官至尚书左仆射;
次子袁宪初任南梁秘书郎、太子舍人,后历任南陈中书侍郎、黄门侍郎、吏部侍郎、散骑常侍、御史中丞等职,陈后主陈叔宝时累迁至尚书仆射,隋朝攻克建康后,袁宪入隋,被杨坚任命为使持节、昌州诸军事、开府仪同三司、昌州刺史。
隋唐以后,门阀政治逐渐走向没落,但陈郡袁氏仍多有在朝任职者,例如袁枢之子袁朗曾在隋朝任仪曹郎,唐朝任给事中;袁宪长子任隋朝秘书丞,次子袁承序任唐朝弘文馆学士,三子袁承熙曾任唐朝散郎。
来源:香茗史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