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工潮一开闸,二十出头的女孩直奔县城、省会,谁还愿意回村守灶台?
“彩礼又涨了,媒人连电话都不接了。”
一句话,把多少农村小伙半夜的焦虑摊在炕上。
不是不想娶,是真娶不起。
村里盖两层小楼,听着气派,可一算账,钢筋水泥全是借的。
女方一句“不想婚后还账”,就把相亲黄了。
钱像一道墙,越垒越高,人却越来越不敢翻。
墙那边,姑娘越来越少。
打工潮一开闸,二十出头的女孩直奔县城、省会,谁还愿意回村守灶台?
留下的相亲席,男多女少,比例尴尬得能听见空气打结。
更难受的是老规矩还没退场。
“三金一冒烟”只是起步,后面还有“一动不动”。
父母把养老钱掏空了,换不来一句准话,只能蹲在墙角叹气:
“当年一头猪就能娶媳妇,现在得搭上半条命。”
观念也在变。
离过婚的姑娘不再被指指点点,反而成了“有经验、会持家”的香饽饽。
小伙们第一次发现,对手不只是同龄光棍,还有城里回来的“二婚姐姐”。
她们见过世面,更敢提条件,一句“合不来就离”把传统拍在地板上。
不会说话,也是硬伤。
相亲桌上,除了“你家几亩地”,憋不出第二句。
微信语音发过去,十条里九条是“嗯嗯”。
姑娘转头跟能说会道的城里销售聊得火热,留下小伙对着手机发呆。
有人干脆跑了。
跑去工地、跑去做外卖,跑去做直播,想着换个地方也许能换个命。
村里剩下的光棍越来越多,像冬天没砍完的玉米秆,戳在地头,一眼望不到头。
说到底,这不是谁家儿子不够努力,而是整个棋盘翻了。
钱、人、规矩、心气,全都在往城市倾斜。
想破局,先得承认:农村婚姻早就不只是“盖房买车”那么简单。
至于出路?
没人能给标准答案。
也许先让小伙子们学会把话说明白,让姑娘们敢回村看看新风景。
也许先把彩礼的价码从“面子”里拆下来,再谈感情。
路得一步一步蹚,反正天一亮,还得下地干活。
来源:池边喂锦鲤的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