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月底的河北丰宁,正午,山顶的阳光毒辣,晒得光伏板阵列蒸腾起扭曲的热浪。电工师傅周茂华猫着腰在10号地块箱变室后检修电缆沟,安全帽随意扔在滚烫的沙地上,汗珠顺着脖颈流进工服领口。
6月底的河北丰宁,正午,山顶的阳光毒辣,晒得光伏板阵列蒸腾起扭曲的热浪。电工师傅周茂华猫着腰在10号地块箱变室后检修电缆沟,安全帽随意扔在滚烫的沙地上,汗珠顺着脖颈流进工服领口。
“这鬼天气!”他嘟囔着,嫌挂在太阳能板立柱上的安全绳勒得慌,索性解开了挂钩。“舒服!”,他刚说完后,头顶突然响起一个声音:
“周师傅,请立即停止作业!把安全帽以及安全带按规范穿戴好,纠正违章行为!”
周茂华吓了一激灵,猛地抬头。只见一架银灰色的六旋翼无人机悬停在七八米高的空中,机腹下方一个黑色的对讲机正对着他,机头处的摄像头像只冷静的眼睛,无声地锁定了他。他认得这家伙——正是河北丰宁丰晟100兆瓦农光互补项目上的“安全哨兵”无人机。
河北丰宁丰晟100兆瓦农光互补项目是中交二航局承接的最大体量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平均海拔1640米,项目占地4500余亩,直流侧总装机130兆瓦光伏,交流侧总装机99.84兆瓦,光伏组件数量约22万块。项目施工划分为4个工区段,包括11个光伏发电区以及输配电、储能站、消防辅助设施等施工,东西跨度达10余公里,点多面广,安全管理难度大。
“光伏项目是短平快的,与传统房建项目相比,人员流动性比较大,且对外开放,安全管理难度很大。”谈及刚来时的第一感受,项目安全员王海峰皱起眉头。
2024年8月,王海峰从武汉湖畔捌号项目来到此处。初到此处,秀丽的景色并没有让他沉醉其中,如何有效管理4500余亩施工区域的安全施工让他泛起了愁。从第二天开始,他就从早到晚不停地穿梭于各个施工区域进行安全巡视,但受限于距离,加之山路难行,往往一天过去了,他走过的地方才不到施工区域的四分之一。
“必须想个更高效的办法,要不然现场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王海峰琢磨着。
为此,在他的建议下,由前场各个部门抽调骨干,组成安全管理小组。通过查阅资料,结合现场实际,王海峰总结编制出一套现场安全管理规范,并将其应用到施工现场。但即便如此,采取传统的人工巡视方法依旧无法满足现场安全管理需求,更多风险隐患无法完全把控。
转机出现在项目太阳能板吊装的第一天。由于施工现场地势落差落差平均在100至150米,当地草场与林场的保护政策也进一步限制了施工道路的修建。结合施工现场地势特点,项目部增加了无人机运输的形式,以提升运输的安全性和效率。“每一架无人机飞空后可运行接近2个小时。”交流过程中,协作单位飞行员不经意的一句话让王海峰灵光一闪。“无人机在天空可全方位查看施工区域且运行时间长。如果无人机可以成为安全员的眼睛,现场安全巡视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王海峰的构想得到了项目部领导认可。经过商议,项目部决定拿出两架无人机,并由王海峰与另一名同事报考无人机飞行证书,同时购置喊话器,提前录制好安全管理相关话语。
但时间一长,小分队发现此举不但无法达到安全管理预期,还存在很多弊端。原来,由于无人机在进行安全宣贯时,一边巡查一边播放安全警示,长时间盘旋在低空六七米处,加之长期听着头顶传来机械且反复播放的语音,使得不少工友形成了逆反心理。
如何利用无人机实现更加高效且具有人性化的管理现场安全呢?经过商议,项目团队决定放弃喊话器,在无人机上安装上对讲机,当看见现场违规操作时,王海峰会立即喊话纠正违章,当看到某一班组全员严格遵守安全规范时,王海峰也丝毫不吝啬自己的表扬之语,有时在飞过其中某些区域时,对讲机里偶尔也会传出一些别的声音——提醒大家某个区域下午预警有大风,或是播放一段舒缓的音乐给大家提神等等。
如今,高科技与人情味已经笼罩在这片广袤的山区上空。每当无人机带着特有的嗡鸣掠过,地面上的人都会下意识地检查一下自己安全防护用品的佩戴情况。此时的无人机不再只是一个会飞的监控器,而是用声音编织出的一张看得见的安全网,为项目安全施工保驾护航。
来源 中交二航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来源:CREC中铁张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