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考上北大亲爸不给钱,继父拾荒供她,12年给亲爸买房继父80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4 11:23 2

摘要:车子驶离高速,窗外的景象就从千篇一律的绿化带,变成了低矮、灰扑扑的楼房。

车子驶离高速,窗外的景象就从千篇一律的绿化带,变成了低矮、灰扑扑的楼房。

我叫林岚,三十二岁,在北京一家外企做到了部门总监。

车是我自己的,房子也是,就连我身上这件看起来平平无奇的羊绒大衣,也足够小城里一个普通家庭半年的开销。

可我的心,却随着车轮的每一次滚动,越收越紧。

手机在副驾上突兀地响了起来,屏幕上跳动着两个字——“父亲”。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接了。

“岚岚啊,到哪儿了?”电话那头的声音,既熟悉又陌生,带着一丝刻意的热络。

“刚下高速。”我的声音很平,听不出什么情绪。

“哎,好,好。你弟弟和他女朋友都在家等着呢,就等你这个大功臣了。”

我握着方向盘的手紧了紧。

大功臣。多么讽刺的三个字。

半个月前,也是这个号码打来电话,一番迂回的父女情深铺垫后,终于图穷匕见。

“你弟弟谈了对象,人家姑娘要求,必须在市里有套婚房。你也知道,我跟你李阿姨这点工资,哪里够得上首付……”

“所以呢?”我问。

“你现在出息了,在北京挣大钱。你看,能不能……先帮衬你弟一把?”

我当时正对着一整面墙的落地窗,看北京的万家灯火。那些灯火,没有一盏是为我亮的。

我沉默了很久,久到他以为信号断了,在那头“喂喂”地叫。

“多少?”我问。

“首付……五十万。”他报出一个数字,小心翼翼,又带着理所当然的笃定。

我挂了电话,给他转了五十万。

不是“借”,是“给”。

我只想用这笔钱,彻底斩断一些我以为早就断了,却依然在午夜梦回时拉扯着我神经的东西。

今天,我回来,就是为了参加这场名为“乔迁之喜”的家庭鸿门宴。

车子拐进一条老旧的巷子,停在了一扇不起眼的铁门前。

这里不是我父亲的新家,而是我的家。

我推开车门,一股熟悉的,混杂着金属锈味和尘土气息的味道扑面而来。

一个瘦高的老人正弯着腰,在院子里整理一堆刚收回来的废旧纸壳。他的背已经有些佝偻,花白的头发在风中微微颤动。

听到声音,他直起身,回过头来。

看到我,他脸上的皱纹瞬间舒展开,像一朵在干涸土地上绽放的菊花。

“岚岚,回来了。”

他的声音有些沙哑,却像一股暖流,瞬间熨平了我心里所有的褶皱。

我走过去,从他手里拿过捆扎绳,轻声说:“爸,我回来了。”

他叫张卫民,我的继父。

一个靠收废品,把我送进北大的男人。

第1章 北大录取通知书

十二年前的那个夏天,空气里都是焦灼的味道。

知了在窗外的老槐树上声嘶力竭地叫着,仿佛要把整个夏天的热量都喊出来。

我捏着那张烫金的录取通知书,手心全是汗。

“北京大学”,这四个字,像四个小太阳,灼得我眼睛发疼,心里却是一片亮堂。

我妈王秀拿着通知书,翻来覆去地看,眼泪一颗一颗往下掉,砸在崭新的纸页上,洇开一小团模糊的水渍。

“值了,我女儿出息了,真出息了……”她喃喃自语,像是在对我说,又像是在对满屋子的神佛说。

喜悦像潮水一样漫过这个狭小的家,但很快,一个更严峻的现实问题摆在了面前——学费。

一年一万多的学费和生活费,对于我妈一个月几百块的工资,和继父张卫民每天起早贪黑收废品换来的零钱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

那天晚上,我妈犹豫了很久,终于还是拨通了那个我快要忘记的电话号码。

“建国,我是王秀。”

我坐在小板凳上,听着我妈用近乎乞求的语气,小心翼翼地描述着我的成绩,我的未来。

电话那头,是我的亲生父亲,林建国。

我六岁那年,他和我妈离了婚,理由是感情不和。不久后,他娶了同厂的女工李娟,第二年,生了个儿子,叫林涛。

这些年,他偶尔会来看看我,给我买件新衣服,塞几十块钱零花钱。他对我,更像一个需要定期完成任务的亲戚,而不是父亲。

“考上北大了?是好事啊。”林建国在电话里的声音听起来还算高兴。

我妈的眼睛亮了一下,连忙说:“是啊是啊,孩子争气。就是这个学费……你看,你这边能不能……”

电话那头沉默了。

长久的沉默,像一根针,慢慢刺破了我们刚刚燃起的希望。

“王秀啊,不是我不帮忙。”林建国终于开口了,语气变得为难起来,“你也知道,我现在有涛涛了,他以后上学、娶媳妇,哪样不要钱?我得先紧着他。家里的钱,都让你李阿姨管着,我手里也没几个活钱。”

我妈的声音一下子低了下去:“可岚岚也是你女儿啊……”

“女儿总是要嫁人的,是外人。儿子才是自家的根。”林建国的声音不大,却像一把重锤,狠狠砸在我心上,“这样吧,我……我给你拿一千块钱,就算我这个当爹的一点心意了。再多,真没有了。”

电话挂了。

我妈呆呆地举着话筒,眼里的光一点点熄灭。

一千块。

我十二年寒窗苦读,换来的,就是他一句“女儿总是要嫁人的”和一千块的“心意”。

那一刻,我没哭,只是觉得心里有个地方,咯噔一下,彻底凉了。

晚上,继父张卫民蹬着他的三轮车回来,车上堆满了小山似的废品。

他一进门,就看到我和我妈红着眼圈,屋里的气氛压抑得吓人。

“咋了这是?”他一边用挂在脖子上的毛巾擦汗,一边问。

我妈把下午打电话的事说了,说着说着,又忍不住掉眼泪。

张卫民听完,没说话。

他走到墙角,从一个破旧的饼干铁盒里,倒出了一堆零零散碎的票子。

一块的,五块的,十块的,皱皱巴巴,带着一股废纸和汗水的味道。

他和我妈,两个人蹲在地上,一张一张地数,一张一张地铺平。

数了半天,一共是三千二百一十五块六毛。

这是他们攒了大半年的家底。

张卫民把钱重新装回铁盒,推到我面前,看着我,一字一句地说:

“岚岚,别听你那个爹胡说八道。你是咱们家的骄傲。”

“钱的事,你别操心。”

“就算把这身骨头拿去卖了,爸也供你上大学。”

他的话不多,每个字都像是从胸膛里掏出来的,带着温度和分量。

我看着他那双因为常年搬运重物而变形、布满老茧和伤口的手,再也忍不住,眼泪决堤而下。

那个晚上,我做了一个决定。

林建国给我的,是生命。

而张卫民给我的,是活下去的尊严和希望。

有些债,是血缘,割不断,那就用钱来算。

有些恩,是情义,还不清,那就用一辈子来报。

第2章 废品站里的学费

自从那天晚上之后,继父张卫民变得更忙了。

他像一架上满了发条的机器,不知疲倦地运转着。

天不亮就出门,满天星斗才回家。

他扩大了收废品的范围,从我们这片老城区,一直延伸到城市的另一头。三轮车蹬得链条嘎吱作响,仿佛随时都会散架。

他的午饭,通常是两个冰冷的馒头,配一壶从家里带的凉白开。

为了省钱,他戒了抽了半辈子的烟,有时候烟瘾犯了,就从兜里摸出一块糖,含在嘴里,默默地忍着。

我好几次在放学的路上,看到他弯着腰,在垃圾桶里翻找着可以卖钱的塑料瓶和硬纸板。

他的背影,在夕阳的余晖下,被拉得很长很长,像一座沉默的山。

路过的同学会对我指指点点,窃窃私语。

“你看,那是林岚的爸爸,收破烂的。”

我听见了,但我没有躲闪,也没有觉得羞愧。

我只是快步走上前,从他手里接过沉重的编织袋,说:“爸,我来帮你。”

他总是愣一下,然后咧开嘴笑,露出被烟熏得发黄的牙齿。

“不用不用,女孩子家,干这个脏。”他一边说,一边把袋子往自己身后藏。

可我坚持。

于是,那条回家的路上,就经常出现这样一幕:一个瘦高的男人,和一个穿着校服的女孩,一起推着一辆吱呀作响的三轮车,车上堆满了城市的“废弃物”。

那些“废弃物”,是我的尊严,是我通往北京大学的路费。

开学前一个星期,学费还是没凑够,还差三千多块。

我妈急得嘴上起了好几个燎泡。

那天晚上,张卫民吃完饭,又默默地拿起工具出了门。

我心里不安,悄悄跟了上去。

他没有去收废品,而是去了城郊的一个废品收购站。

收购站的老板是个胖子,叼着烟,一脸精明。

“老张,又来送货啊?”

“王老板,”张卫民搓着手,脸上堆着笑,“不是送货,是想跟你……跟你商量个事。”

他指了指堆在角落里的一大堆废铜烂铁,那些都是他平时舍不得卖,攒下来等价钱好的时候再出手的“硬通货”。

“这些,我全卖给你。你能不能……先预支我三千块钱?”

王老板吐了个烟圈,斜着眼看他:“预支?老张,你这不合规矩啊。咱们这行,都是一首交钱一手交货。”

“我女儿,考上北大了。”张卫民的声音不大,却充满了力量,“开学要用钱,急用。”

“北大?”王老板愣了一下,重新打量了他一番,眼神里多了些不一样的东西。

他掐了烟,在鞋底碾了碾。

“你闺女争气啊。”他沉吟了半晌,“行,看在你闺女的面子上,这个钱,我借给你。也不算预支,算我借的,不要你利息。你以后有货,多往我这儿送就行。”

说着,他从抽屉里数了三十张崭新的一百元,递给了张卫民。

张卫民接过钱,双手都在颤抖。

他对着王老板,深深地鞠了一躬。

“谢谢,谢谢王老板。”

我躲在墙角,看着他佝偻的背影,眼泪无声地滑落。

我这才明白,一个平凡的男人,为了他所珍视的东西,可以弯下多低的腰,可以付出多大的努力。

他没有给我优渥的生活,但他用自己的脊梁,为我撑起了一片天。

回家的路上,他步履轻快,哼着不成调的小曲。

那三千块钱,被他用塑料袋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好,紧紧地揣在怀里,像是揣着全世界最珍贵的宝贝。

回到家,他把钱交给我妈,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够了,这下够了。”

那天晚上,他破天荒地让我妈炒了两个菜,还从床底下摸出半瓶藏了很久的白酒,给自己倒了一小杯。

他喝了一口,脸颊泛红,眼睛里闪着光。

“岚岚,”他看着我,郑重其事地说,“到了北京,好好学习。别担心家里,也别想着省钱,该吃吃,该喝喝,别亏待自己。钱的事,有爸在。”

我用力地点头,把所有的感激和心酸,都咽进了肚子里。

那一刻,我在心里发誓。

将来,我一定要让他过上好日子。

一定。

第3章 京城的风与家里的信

去北京的那天,张卫民和我妈一起送我到火车站。

他扛着我那个被塞得满满当当的旧皮箱,我妈提着一个装着食物的布袋,里面有煮鸡蛋,有她烙的饼,还有一瓶咸菜。

站台上人山人海,充满了离别的气息。

林建国没有来。

他托人带了一千块钱过来,捎话说厂里忙,走不开。

我把那一千块钱,连同他之前给的,原封不动地退了回去。我告诉带话的人,我爸叫张卫民,他已经把我的学费凑齐了。

从那天起,我单方面地,在心里和我这位亲生父亲划清了界限。

火车即将开动,张卫民把皮箱从车窗递进来,安顿好。

他隔着窗户,看着我,嘴唇动了动,想说什么,最后却只是摆了摆手。

“照顾好自己。”

我妈已经哭成了泪人。

我强忍着泪水,对他们挥手。

火车缓缓开动,他们的身影越来越小,最后消失在视线里。

北京的风,比家里硬。

走在燕园的林荫道上,看着身边那些衣着光鲜、谈吐自信的同学,我第一次感到了自卑。

他们讨论的是我闻所未闻的品牌,是他们去过的国家,是他们父母在事业上的成就。

而我,穿着洗得发白的旧衣服,脚上是一双几十块钱的球鞋。我的世界,只有那个小城,那个废品站,和那辆吱呀作响的三轮车。

我把自卑埋在心底,转化成了学习的动力。

我像一棵缺水的树,疯狂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

我每天第一个到教室,最后一个离开。我泡在图书馆,一本一本地啃着那些厚重的专业书。

我申请了助学金,利用课余时间去做家教,去食堂打工,去发传单。

我很少给自己买新衣服,也很少参加同学的聚会。

我把每一分钱都掰成两半花,攒下来的钱,一部分寄回家,一部分存起来。

家里的信,是我唯一的慰藉。

我妈的信,总是絮絮叨叨,问我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叮嘱我不要太累。

张卫民不识多少字,他的信总是很短,字也写得歪歪扭扭,像小孩子画的画。

“岚岚,见字如面。家里都好,勿念。钱够不够花?我又给你寄了三百块,在信封里。天冷了,买件厚衣服。爸,张卫民。”

每次收到他的信,我都会躲在被窝里,哭一场。

那几张被揉得皱巴巴的钱,散发着熟悉的、家的味道。

我知道,这三百块钱,是他要蹬多少次三轮车,弯多少次腰,才能换来的。

大二那年寒假,我没有回家。

为了省下路费,也为了多挣点钱,我找了一份在餐厅端盘子的工作。

除夕夜,同学们都回家过年了,偌大的宿舍楼空空荡荡。

我一个人在餐厅忙到深夜,老板给了我一个红包,算是年终奖。

我捏着那两百块钱,走在空无一人的大街上。

北京的冬天,寒风刺骨。

万家灯火,鞭炮齐鸣,没有一处是属于我的。

我找了一个公共电话亭,拨通了家里的电话。

是张卫民接的。

“喂?”

“爸,是我。”我的声音带着哭腔。

“岚岚?”他很惊讶,“怎么这个时候打电话?吃饭了吗?”

“吃了。”

“工作累不累啊?别太辛苦了。”

“不累。”

我们沉默了,只能听到彼此的呼吸声,和电话线路里微弱的电流声。

“爸,我想你了。”我终于还是没忍住。

电话那头,他好像也哽咽了。

“爸也想你。家里……家里给你留了饺子,等你回来吃。”

挂了电话,我蹲在电话亭里,放声大哭。

那是我在北京,过得最冷,也最暖的一个春节。

冷的是身体,暖的是心。

因为我知道,在那个遥远的小城里,有一个男人,他不是我的亲生父亲,却给了我最深沉、最无私的父爱。

他在等我回家。

第4章 毕业与第一份薪水

四年的大学时光,像一场疾驰的梦。

毕业典礼那天,我穿着学士服,戴着学士帽,站在未名湖畔,拍下了一张照片。

照片上的我,褪去了刚来时的青涩和怯懦,眼神里多了几分坚定和从容。

我以全系第一的成绩毕业,并且拿到了一家知名外企的录用通知。

我没有立刻告诉家里。

我想给他们一个惊喜。

拿到第一个月工资的那天,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商场。

我给我妈买了一件她念叨了很久,却一直舍不得买的羊毛衫。

给张卫民,我挑了一件深蓝色的羽绒服。

他那件旧棉袄,已经穿了很多年,袖口都磨破了,里面的棉花也结了块,不保暖了。

我还给他买了一双底子很软、很厚的棉鞋。

他常年走路,脚上总是有冻疮。

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我坐上了回家的火车。

这一次,我的心情和四年前截然不同。

不再是前途未卜的迷茫,而是一种衣锦还乡的踏实和骄傲。

当我推开家门时,我妈正在院子里择菜,张卫民在修理他那辆老旧的三轮车。

看到我,他们都愣住了。

“岚岚?你怎么回来了?也不提前说一声。”我妈惊喜地站起来,在我身上拍了拍。

张卫民也放下了手里的扳手,局促地在围裙上擦了擦手上的油污。

“爸,妈,我毕业了,也找到工作了。”我笑着说,把手里的东西递给他们。

“这是给你们买的。”

我妈打开袋子,看到那件柔软的羊毛衫,眼睛一下子就红了。

“你这孩子,挣钱不容易,乱花什么钱。”她嘴上埋怨着,脸上却笑开了花。

我帮张卫民把那件羽绒服穿上。

尺寸刚刚好。

他有些不自在地动了动胳膊,摸了摸光滑的面料。

“这……这得不少钱吧?”他小声问。

“不贵。”我蹲下身,帮他换上新棉鞋,“爸,以后别再穿那双破解放鞋了,不暖和。”

他低着头,看着脚上的新鞋,眼圈也红了。

“我女儿,我女儿出息了……”他反复念叨着这句话。

那天晚上,我妈做了一大桌子菜。

张卫民又拿出了他那瓶宝贝似的白酒,给我和他自己都倒了一杯。

“岚岚,爸敬你一杯。”他举起酒杯,手微微颤抖,“爸没本事,让你受苦了。以后,就靠你自己了。”

我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辛辣的液体滑过喉咙,呛得我眼泪都出来了。

“爸,你说反了。”我看着他,认真地说,“是我该敬你。没有你,就没有我的今天。”

“以后,换我来照顾你们。”

那天晚上,我们聊了很多。

我跟他们讲我在北京的见闻,讲我的工作,讲我的未来规划。

他们听得津津有味,眼神里充满了自豪和向往。

临走前,我从包里拿出一个信封,塞到我妈手里。

“妈,这里面是五千块钱。三千是还给王老板的,剩下的两千,你们留着家用。”

我妈推辞着不要。

“爸,这钱你必须收下。”我看着张卫民,说,“当年你为了我,去求人借钱。现在我能挣钱了,这笔账,必须由我来还。这是我们家的脸面。”

听到“脸面”两个字,张卫民不再推辞了。

他郑重地接过信封,点了点头。

我知道,这不仅仅是钱,更是一种责任的交接。

从前,他为我遮风挡雨。

从今往后,我将成为他们最坚实的依靠。

第5章 十二年间的变与不变

时间是一条不动声色的河,看似平静,却在悄无声息中改变了所有人的面貌。

十二年,弹指一挥间。

我在北京扎下了根。

从初入职场的菜鸟,到能够独当一面的项目经理,再到如今的部门总监。

我换了更大的房子,开上了更好的车。我的衣柜里挂满了名牌,我的朋友圈里都是行业精英。

我学会了喝红酒,打高尔夫,谈论金融和艺术。

我活成了当年在燕园里,我最羡慕的那种人的样子。

但这十二年里,有些东西,也从未改变。

比如,我每个月雷打不动地给家里寄钱,从最初的两千,到后来的五千,再到一万。

比如,我每年至少回两次家,陪他们过春节,陪他们过中秋。

比如,我依然改不了管张卫民叫“爸”。

他老了。

背更驼了,头发全白了,脸上的皱纹像刀刻的一样,又深又密。

我让他别再收废品了,在家享享清福。

他不肯。

他说,人一闲下来,就容易生病。收点废品,活动活动筋骨,挺好。

我知道,他只是不想成为我的累赘。

他那辆老旧的三轮车,修了又修,补了又补,依然是他最忠实的伙伴。

他只是不再去很远的地方,只在附近的小区转转。收回来的东西,也不再是为了生计,更像是一种习惯,一种精神寄托。

我妈的身体还算硬朗,每天跳跳广场舞,种种花,日子过得悠闲。

她最大的乐趣,就是跟老邻居们炫耀她的女儿。

“我女儿在北京,是大公司的总监呢,管着好多人。”

每次听到她这么说,我都会觉得好笑,又有点心酸。

这十二年,我和林建国那边,几乎断了联系。

偶尔,他会打个电话过来,语气总是那么客气,又带着一丝疏离。

问问我的工作,问问我的收入,然后话锋一转,开始说他儿子的事。

“涛涛要上补习班了,一节课好几百,贵啊。”

“涛涛想买个新电脑,打游戏用,配置要求高,得万把块。”

我听着,不说话。

我知道他的意思,但我选择了装傻。

我不想用钱,去维系那段早已名存实亡的父女关系。

直到半个月前,那个关于婚房的电话。

他的语气里,带着一种不容拒绝的命令感,仿佛我为他儿子买房,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岚岚,你一个女孩子,在北京挣那么多钱,也花不完。你弟弟是咱们林家唯一的根,你这个当姐姐的,能不帮吗?”

“你李阿姨说了,你要是不出这个钱,就是不孝。”

不孝。

多么沉重的一顶帽子。

我挂了电话,看着窗外的车水马龙,心里一片冰冷。

我想到十二年前,他为了给儿子攒钱,拒绝支付我的大学学费。

我想到十二年来,他对我的不闻不问,和对张卫民一家的鄙夷。

如今,他却以“父亲”和“血缘”的名义,来对我进行道德绑架。

我笑了,笑得眼泪都流了出来。

好吧,既然你这么看重血缘,这么看重这五十万。

我给你。

我给你这五十万,买断我们之间那点可怜的血缘。

从此以后,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生养之恩,一笔勾销。

第6章 一套房与一张存折

林建国的新家,在市里一个高档小区。

三室两厅,精装修,南北通透。

我到的时候,客厅里已经坐满了人。

林建国和他的妻子李娟,满面红光地招呼着亲戚。

我的同父异母的弟弟林涛,和他那位看起来很时髦的女朋友,正腻歪在沙发上。

看到我,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了过来。

“哎呀,岚岚来了,快坐快坐。”林建国热情地拉着我,向众人介绍,“这是我大女儿,林岚,在北京当总监,这房子的首付,就是她给掏的。”

他的语气里,充满了炫耀和得意。

亲戚们纷纷投来或羡慕,或嫉妒,或探究的目光。

“还是女儿好啊,知道孝顺。”

“建国啊,你可真有福气。”

李娟也一改往日的刻薄,给我端茶倒水,笑得脸上的褶子都堆在了一起。

“岚岚,以后这里也是你的家,常回来看看。”

我坐在沙发上,看着这其乐融融的一幕,觉得像在看一出荒诞的戏剧。

我像一个局外人,冷眼旁观着他们的表演。

林涛和他女朋友走了过来。

“姐,”林涛叫得有些生硬,“谢谢你。”

他旁边的女孩上下打量了我一番,眼神里带着一丝不易察qPCR的轻蔑,仿佛在说:一个在北京混的,穿得也不怎么样嘛。

我没有理会她,只是看着林涛。

他已经长成一个高大的青年,眉眼间有几分林建国的影子,但眼神里,却是一种被宠坏了的理所当然。

“不用谢。”我说,“这是我还给他的。”

我指了指林建国。

所有人都愣住了。

林建国的笑容僵在脸上:“岚岚,你这是什么话?”

“没什么。”我站起身,从包里拿出一个文件袋,放在茶几上,“这是购房合同的复印件,和银行的转账记录。五十万,一分不少。”

“我今天来,不是为了接受你们的感谢,只是为了做个了断。”

我的声音不大,但客厅里瞬间鸦雀无声。

“十二年前,我考上北大,你跟我妈说,女儿总是要嫁人的,是外人,你只有一千块钱。你的钱,要留给你的儿子。”

“今天,我把你儿子买房的首付付了。这五十万,就当我偿还你当年的生养之恩。”

“从此以后,我们两清了。”

林建国的脸,一阵红一阵白,像是开了染坊。

“你……你这个不孝女!”他指着我,气得浑身发抖。

李娟也尖叫起来:“我们家涛涛叫你一声姐,你还真把自己当回事了?花了几个臭钱,就想跟我们断绝关系?门儿都没有!”

我看着他们气急败坏的样子,心里反而平静了下来。

“我爸叫张卫民。”我一字一句,清晰地说,“他是个收废品的,但他用他那双收废品的手,把我送进了大学,教会了我什么是责任,什么是爱。”

“而你,”我看着林建国,“除了给了我一条命,你还给过我什么?”

我不再看他们,转身向门口走去。

背后传来林建国的怒吼和亲戚们的议论声。

我没有回头。

走出那个压抑的房子,外面的阳光刺得我眼睛发疼。

我深吸一口气,感觉心里那块压了十几年的石头,终于被搬开了。

我开车回到那条熟悉的老巷子。

推开门,张卫民和我妈正在等我吃饭。

桌上摆着我最爱吃的红烧肉和西红柿炒鸡蛋。

“回来了?”张卫民看着我,眼神里有些担忧,“那边……没事吧?”

我摇了摇头,对他笑了笑。

“爸,都解决了。”

我从包里拿出一张银行存折,放在他面前。

“这是什么?”他问。

“这里面是一百万。”我说,“是给您和我妈的养老钱。以后,别再收废品了,也别再省吃俭用了。想去哪儿玩就去哪儿玩,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我妈捂住了嘴,眼泪掉了下来。

张卫民看着那张存折,手足无措。

“这……这太多了,我们用不了这么多。”

“不多。”我说,“这只是开始。”

第7章 八十块钱的重量

吃完饭,我妈去洗碗了。

我和张卫民坐在院子里,就着昏黄的灯光,说着话。

秋天的夜晚,已经有了凉意。

我看着他那双布满老茧和裂口的手,心里一阵发酸。

“爸,你还记得吗?”我轻声问,“我上大学走之前,你给了我八十块钱零花钱。”

他愣了一下,想了想,点了点头。

“好像是有这么回事。四张二十的,那时候二十块钱都算大票了。”

“嗯。”我应了一声。

那是我人生中第一笔真正意义上的“巨款”。

我揣着那八十块钱,在去北京的火车上,一夜都没睡踏实。到了学校,我第一时间把它存进了我的饭卡里。

那八十块钱,支撑我度过了最初最艰难的一个月。

我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小小的红包,递到他面前。

他疑惑地接过去,打开。

里面,是四张崭新的二十元人民币。

“岚岚,你这是……”他更不解了。

“爸,”我看着他的眼睛,认真地说,“那套房子的钱,是还我亲生父亲生我的债。这笔债,是算得清的,还完了,就两不相欠。”

“但是您对我的养育之恩,这辈子,我是还不清的。”

我的声音有些哽咽。

“我只能从头开始,一笔一笔地还。”

“这八十块钱,是我欠您的第一笔。以后,我会把您为我花的每一分钱,都加倍还给您。”

张卫民呆呆地看着手里的八十块钱,浑浊的眼睛里,慢慢蓄满了泪水。

他抬起手,想擦,手却抖得厉害。

眼泪顺着他深刻的皱纹,滑落下来,砸在那几张崭新的钞票上。

他没有哭出声,只是肩膀在微微耸动。

一个沉默了一辈子的男人,一个用脊梁扛起一个家的男人,在这一刻,哭得像个孩子。

我知道,这八十块钱,比那一百万的存折,比那五十万的房子,分量要重得多。

它代表的,是我的懂得,我的感恩,和我对他那份深沉父爱最郑重的回应。

“傻孩子……”他终于开口,声音沙哑得不成样子,“你是我闺女,我为你做啥,都是应该的……”

“不。”我摇摇头,握住他冰冷粗糙的手,“您不欠我什么,是我欠您的。”

“是我欠您一个没有烦恼的青春,是我欠您一个安逸的晚年。”

那一刻,院子里很静。

只有我们父女俩的呼吸声,和远处隐约传来的狗吠。

我妈从屋里走出来,看到这一幕,也默默地站在一旁,擦着眼泪。

我们一家三口,就这么静静地待着。

血缘,有时候是世界上最牢固的纽带,有时候,却薄如蝉翼。

而情义,没有血脉相连,却能长成参天大树,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最温暖的依靠。

我抬头,看着天上的月亮。

清冷,但明亮。

就像我的人生,虽然有过阴霾,但最终,还是被一束光照亮了。

这束光,来自一个平凡的,收废品的男人。

他叫张卫民。

他是我爸。

是我用一生都报答不完的,唯一的父亲。

来源:小马阅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