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皇帝太懒,才有了今天的“省级行政区”,这事居然是真的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3 15:38 2

摘要:省这个词,别看咱们现在都用来指地方上的“一块区域”,要是往回翻两千年,那可不是个地名,而是官名。挺怪吧,现在说“省长”,其实原意上是“衙门头子”。更有意思的是,咱们这一级一级的“省”,居然是因为皇帝嫌麻烦才有的。

省这个词,别看咱们现在都用来指地方上的“一块区域”,要是往回翻两千年,那可不是个地名,而是官名。挺怪吧,现在说“省长”,其实原意上是“衙门头子”。更有意思的是,咱们这一级一级的“省”,居然是因为皇帝嫌麻烦才有的。

小时候学中国地理,背十三省,谁能想到,其实最早也有人皱着眉,不耐烦地觉得事情太多、太乱,想划拉几块地方让人管省点事——这一“省”,倒真应了“省事”二字。没别的,朝中天子懒得每天琢磨哪儿又争粮食哪儿又有人闹了,嫌烦,就想着能不能按片儿分,人各归人,各自去头疼。这种人情味,其实古今无二。

当然,说到“省”,我们身边一想到的,就是国家一级行政区嘛。但在古人那会儿,“省”压根不是地方的名字。最早是权力的象征,说白了,就是一帮能拍板的大人物坐在衙门里,让底下人打杂,他们才是真正省里头的“省”。这就跟现在叫什么常委会、专门委员会,一听就是能做主的地方。

话说回来,刚一出道的时候,“省”还只是魏晋南北朝那阵,叫“行台”——临时搭的一个衙门。转头到隋朝,睿智的杨坚爸(隋文帝)发明了什么“五省六曹制”。有点像现在公司的董事会、经理部啥的。不过那时候大名鼎鼎的“三省六部制”才叫主流。这个“三省”,到后来唐朝一锤定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分权力,中书起草,门下审核,尚书具体干活,互相制约,官场三足鼎立。

你要真细看,每个朝代啥省最大还真说不准。绝大多数时候是中书省说了算,但换个人当皇帝,有时尚书省猛地上位,风头一时无两。这东西,朝代轮换,谁的座椅热乎谁说了算,纯靠时运和皇帝脾气。

话说,一路到了宋辽金元,变化又来了。宋朝人心思细腻,图省事——门下省和中书省干脆合成了“中书门下”,也就是相当于大宰相一个职位。宫里立了牌坊,底下人挨个报到,最后全听一人的。辽国那边,也跟着步后尘,不过制式差点意思,反正你我大多记不住那么多细节,十有八九都成了历史考试的选择题。

转头到金朝,尚书省成了最顶级的行政机关,“行尚书省”渐渐冒头,意思就是在外边再整一个“跟衙门似的”大本营,权力照搬,但跑到地方去了。这就是后来地方“省”的一颗种子,悄没声地埋下。

可最爆笑也最人性的,还得数元朝的皇帝。蒙古皇帝那个“懒”啊,简直就是开启了现象级的“甩手掌柜”新时代。皇帝身边的人不是以马上抢地、喝酒撒野著称吗?哪个会真心管文件,谁懂那些章程律例?整天想着打猎、看大戏、下棋,哪有空理睬地方百姓日子?治国嘛,反正打下来了,能憋出乱子才怪呢。

但又不能啥事儿不管。毕竟地大物博,再松动也是自己的地盘。咋办呢?就把过去尚书省那一整套操作复制粘贴到地方,弄成个“行省”。派人过去,头头叫“行中书省”,底下人自己去填坑,皇帝在北京(那时叫大都)喝茶就行。出了点小状况?北京市(也就是大都)那边,中书省拍板,再外派信得过的人去“行省”——谁当官谁有事。省点心,让自己懒点,这事儿居然真成了。

元初那会儿,宋金留下来的地盘,皇帝一划拉,十来块地——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各成一个行省。你可别以为山西、河北、内蒙古是漏网之鱼,人家贴着大都,直接归中书省管,地理就是道理。等朝代后期天下又乱,又添了福建、山东、广西之类的新省。乱则乱矣,倒也算得上“量体裁衣”。

要说,元朝那一套行省制度,可真是破天荒的大动作。从此大江南北有了省这个概念,不再是昔日的路、道、郡、县分法。地方的头儿,也正儿八经叫起了“省官”。

再往明朝走,洪武二年,别看那会儿风雨飘摇,朱元璋还是有心思琢磨行政区划,把江西行省下面的一坨地方劈出来,连上些个别的地儿,山东成了新省。过了没几年,明成祖朱棣又添了贵州,一个个省建起来,此时明朝的“十三省”都能在武侠小说里看见——什么“南七北六”,都是那个时候的叫法。北京叫北直隶,南京叫南直隶,直辖,不归省管。一来二去,十五个“道口”,成了今日省区划的“原版底图”。

到了清朝,乾隆爷打下半壁江山,东北边塞上三个将军管三地,后面各自有了黑龙江、吉林、盛京(辽宁)这样的大省名头。湖广省拆成湖南、湖北,江苏、安徽分家,也就是在康熙爷手里。看似分分合合,实际上是因地制宜,谁人口多事儿杂,谁就独立出来管,谁省着点事儿就合着凑。

等清末台海风起云涌,台湾单独成省,新疆、西藏纳入辖区,这一来,咱们今天中国地图上的省大致也成型了。辛亥革命再一折腾,1914年还专门定了《省官制》,以后各省都叫“省”,不再“行”,头儿叫“省长”。从此,“省”一字,千回百转、说不尽的故事,终于落地成型,变成了你我桌上的中国地图。

我常想,如果当年元朝的皇帝不是懒,反倒天天巡查地方,这“省”是不是还得继续窝在衙门,不曾踏进咱们的生活?是不是咱们熟悉的家乡省份,其实都该改个叫法,变成八百里的道,五百里的路?你看,这世上的许多制度,临时权宜一用,就这样长成了常态,再也甩不掉。

人有惰性,官有惰性,“省”也是因为怕麻烦,才有的吧。说到底,治国安民,这些规矩方案,倒未必多高明,多么运筹帷幄。往往是懒一点、省事一点,却阴差阳错成了千年的传统。你家的省,我家的省,话说两千年,尘土落尽,也不过是人在世间,想给自己找一条省点力的路。

来源:浮生若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