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开学第一课:这样上,太燃了(附教学环节与素材)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5 09:19 2

摘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站在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时间节点上,回望过去,抗战岁月闪耀着不屈的光芒;展望未来,时代的浪潮正汹涌澎湃;而在当下,我们正值青春年华,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新学期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站在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时间节点上,回望过去,抗战岁月闪耀着不屈的光芒;展望未来,时代的浪潮正汹涌澎湃;而在当下,我们正值青春年华,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新学期开学第一课,我们一起回溯抗战记忆,在历史的斑驳中找寻成长的答案,以少年之强志,燃青春之焰火,阔步迈向强国新征程。

环节一:

在抗战烽火中明志——历史烛照精神坐标

从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14年,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带领中国人民奋起抵抗日军暴行,孕育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更是筑牢了中国人民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坐标。

一部电影《南京照相馆》:从“影像定格”到“历史锚点”

暑期,电影《南京照相馆》备受关注,小小的相馆定格下了中华民族那段屈辱与抗争交织的历史,而阿昌和老金誓死留存的底片成了揭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影像铁证。成长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应深刻理解抗战精神的历史记忆,以激励我们在新时代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14年的艰苦抗战,无数重要的历史节点、珍贵的历史照片以及翔实的统计数据,共同勾勒出了一幅幅山河破碎、血泪交织的悲壮画面。

教学环节:播放电影《南京照相馆》片段——引导学生体会“底片”的重要意义——出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间节点——借助照片和数字讲述14年抗战历程

吉祥照相馆洗出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底片” 来源:电影《南京大屠杀》剧照

一位青年马库斯:从“战争暴行”到“休戚与共”

8月4日,中国驻法国大使馆举行法国友人马库斯∙德雷斯特向中方捐赠抗战历史照片交接仪式,这618张历史照片是马库斯的外祖父罗杰∙皮埃尔∙劳伦斯生前所收藏,记录了日军侵华暴行的重要影像。随后,马库斯重访中国,分别来到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历史陈列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地,他在纪念馆留言本上写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不会忘记。”80年前的战争暴行和今天的越洋捐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侵略战争到命运共同体,历史的记忆跨越时空,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紧密相连。

教学环节:展示马库斯捐赠的历史照片——引导学生关注国际视野下的抗战记忆——结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解和平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树立看待“对立”与合作的正确历史观

法国友人马库斯捐赠抗战历史照片

2024年10月俄罗斯喀山金砖峰会标识和国旗 来源: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一名党员游本昌:从“生命终章”到“信仰新生”

游本昌,这个名字或许对同学们而言稍显陌生,但在《济公》的荧幕记忆里,他用表演艺术诠释了人性的善恶与信仰的坚守。6月30日,92岁的他在鲜红的党旗下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年过九旬还要入党?他说:“我时刻反省自己,时刻要求自己,并时刻准备着听从党的召唤。”整整21页的入党申请书,字字句句凝聚着这位老艺术家对信仰的执着追求。于他而言,入党不是终点,而是新的开始。

教学环节:播放游本昌朗读入党申请书视频——引导学生理解信仰的坚守与传承——结合个人理想探讨新时代青少年的使命担当——总结抗战精神与信仰传承的深层联系

游本昌在居住的养老院以远程方式举行入党宣誓仪式

我们通过电影回溯历史,见证了抗日战争的烽烟四起;在马库斯捐赠的历史照片里,我们洞察了世界人民对和平正义的不懈追求;而游本昌的入党故事,则如同一束光芒,穿越时光,彰显了忠贞信仰的永恒光辉。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代代中华儿女以满腔热血铸就忠诚之魂,以宝贵生命践行铿锵誓言,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矢志不渝地接力前行。

环节二:

在发展脉搏中起行——奋斗书写强国新篇

抗战烽火燃起民族觉醒的斗志,多少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刻画出不朽的奋斗印记。新时代的青年紧握历史的接力棒,将拳拳爱国之情转化为强国之志,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上,以实际行动挺起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硝烟中的生命议题:从“救亡图存”到“强国之责”

1937年,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国立中央大学响应国家号召,由南京迁往重庆。在罗家伦校长的领导下,在今天的重庆两江新区康美街道柏溪社区附近成立了国立中央大学柏溪分校。尽管办学环境极为艰苦,师生们仍坚持发奋读书,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用知识和信仰为民族的希望注入力量。“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钱骥、黄纬禄等一批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奠基者从这里走出。他们在战火硝烟中铸就求学铁志,于民族存亡之际誓以科技兴邦,为新生中国的发展铺设了坚实的基石。

教学环节:展示国立中央大学柏溪分校旧址照片及史料——引导学生思考抗战时期教育的坚守与传承——结合“两弹一星”元勋事迹,探讨当下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

国立中央大学柏溪分校老照片 来源:重庆两江新区官微平台

国立中央大学柏溪分校知名师生

复兴路上的挺膺担当:从“跟跑追赶”到“领跑开拓”

新中国建立之后,在百废待兴的土地上,科学家们毅然投身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钱学森、邓稼先等人肩负起“两弹一星”的研制重任,在茫茫戈壁中默默耕耘,以智慧和汗水浇铸出共和国坚不可摧的盾牌。而现在,中国的"天问"探测器已经在火星上留下了足迹,“嫦娥”带回了月球土壤,5G 技术领先世界。这就像跑步:以前我们跟着别人跑,现在我们也成了领跑者。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来源:新华社

教学环节:讲述“两弹一星”背后隐姓埋名的奋斗故事——引导学生感悟不同时代科技报国的使命传承——思考从“跟跑”到“领跑”的蜕变原因

1964年钱学森教授在给同学们解答问题 来源:新华社

由“祝融号”火星车拍摄的“着训合影”图 来源:新华网

时空对话的接续力量:从“精神传承”到“躬身实践”

6月,抗美援朝老兵、重庆大轰炸幸存者粟远奎在给重庆市渝中区的小学生讲述1941年6月5日的大隧道惨案时说道:“如今,我们可以坐在明亮的教室里面读书,在公园里快乐玩耍,是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朴素的语言穿过枪林弹雨,来到和平岁月的今天。作为成长中的小学生,除了铭记历史和传承精神,我们更应该把对英雄的敬仰转化为“打怪升级”的成长动力,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件小事。

重庆大轰炸史实图片

教学环节:聆听抗战老兵的传奇故事——引导学生感受战争年代的苦难与牺牲——联系自身的成长经历给老兵写一封书信

学生们围绕“两弹一星”精神展开讨论,感受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家国担当;在科技进步的洪流里,探寻国家发展的永恒源泉;从抗战老兵的故事里,汲取奋斗的力量,用跨时空通信的方式搭建起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家国情怀的延续与责任担当的传承,从历史走向现实,引导学生“突围”眼前的成长困境。

环节三:

在青春有为中作答

——星火点燃时代炬光

今天的中国,正以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代代青年在新时代的号角声中奋勇前行。从脱贫攻坚一线到科技创新前沿,从戍边卫国的边疆到抗击灾害的前线,无数青年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我们学到的科学知识,称颂的民族英雄,励志的革命故事,都不应仅仅是稍纵即逝的触动,而应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课堂的回响:从“抗战故事”到“成长思考”

在我们的课本中,《少年中国说》的铿锵誓言仍在耳畔回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报国志向一直激励着我们;《小英雄雨来》的机智勇敢是我们朋辈的榜样。当我们合上书本,那些文字带来的鼓动是否就已经停滞?历史不止于铭记和感动,我们应该“生命在场”,用角色替换的方式代入思考,用目标拆解的方式勾连现实,用自己的方式去诠释新时代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教学环节:出示课本里的“英雄”人物交流其事迹品质——辨析:和平年代,我们是否还需要这样的英雄精神?——梳理自己当下要突破的三个成长困境

生活的触角:从“口号漫天”到“微小行动”

自媒体时代,“爱国”似乎变得很简单,只需动动手指点赞、转发便是。然而“口号漫天”是否正悄然将主题教育推向浮华,使之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我们需在“热闹”的喧嚣之后,为学生保留一份难能可贵的清醒与沉静,引领他们由空谈步入实践,躬行不息。

大学期间,笔者和一群返乡大学生成立了“萤火虫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协会”,四年来,我们利用寒暑假陪伴几十位孤寡老人过新年;为近千名留守学生搭建假期第二课堂;帮助数百名贫困高中毕业生顺利走进大学校园。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许明虎,大学期间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7000小时,大学毕业后的他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事业中,将志愿服务的火种传递到更多人手中;首批西部计划志愿者谈海玉扎根西藏卫生健康事业22年,用青春和热血践行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庄严承诺;近年来,由近百所高校发起的“圆满假期”公益活动已有超过70000名入选者在23个寒暑假投身公益实践。这些“微光公益”汇聚成河,正是每一个平凡的中国青年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担当与使命。

四川省乐至县“萤火虫”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协会活动图片 来源:荣翔老师

教学环节:感受自媒体时代的信息“纷杂”——思考:“说得好”与“做得好”之间有多远的距离?——引出“我”的志愿服务经历——总结:把远大的理想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从身边小事做起。

谈海玉在西藏工作

未来的选择:从“个人理想”到“家国命运”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上,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格局,青年一代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这样的选择,不仅关乎个人梦想的扬帆,更与家国兴衰的脉搏息息相关。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强音之中。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庞众望,家庭的命运没有击垮他,却成了他奋发图强的动力,“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就是科研报国”。庞众望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如是说。2049年,建国一百年之际,你们正当有为之年,你又会在哪里为祖国的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呢?

教学环节:出示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思考庞众望的回应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交流未来的自己将会如何实现理想抱负——绘制个人成长与祖国发展的“同心圆”

聚焦个人成长与祖国发展的交汇点,引导学生思考自身定位与时代需求的关系。通过绘制“同心圆”,学生们逐步意识到,个人的努力与国家的发展并非两条平行线,而是彼此交融、相互促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明确自身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在实践中不断磨砺意志品质。

开学第一课,犹如启航的钟声,既是对过往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新征途上崭新目标的坚定确立,意义非凡。从相对松弛的假期回到规律的校园生活,以热点时事切入,在重要的历史节点上把使命担当化成学生可感可触可行的思政教育第一课,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切实发挥思政引领力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来源 | 本文系原创作者 | 荣翔 重庆两江新区星光学校
统筹 | 周彩丽 校对 | 齐丽涛《教育家》杂志投稿邮箱:gmjyjzz@126.com新媒体投稿邮箱:jyjzzxmt@126.com

来源:光明社教育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