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月仲夏的夜晚,本溪站内灯火通明,列车有序穿梭,站台上乘客步履匆匆,沉浸于各自旅途的寻常节奏里。8月18日20点10分,综控室内电话铃声骤然划破平静,高铁值班室传来急报:D7748次列车第十车厢,一位旅客突发心脏病,情况危急,家属在侧,急需本溪站协助呼叫120
八月仲夏的夜晚,本溪站内灯火通明,列车有序穿梭,站台上乘客步履匆匆,沉浸于各自旅途的寻常节奏里。8月18日20点10分,综控室内电话铃声骤然划破平静,高铁值班室传来急报:D7748次列车第十车厢,一位旅客突发心脏病,情况危急,家属在侧,急需本溪站协助呼叫120救援!
时间仿佛瞬间凝固。综控员小张的心猛地一沉,指尖冰凉,但多年的训练使她的动作快过了思绪。她一把抓起另一部电话,手指稳健按下“120”三个数字,清晰而急促地报告着车次、位置、病情,每一个字都承载着一条生命的分量。挂断后,她迅速启动站内紧急预案广播,声音冷静却带着穿透一切杂音的急迫:“值班干部、值班主任、公安同志,D7748次十车旅客突发心脏病,急需救援,请立即就位!”
寂静的夜晚骤然被无形的警铃撕裂。值班主任张衍正整理文件,闻讯猛地抬头,文件散落一地也顾不得拾起,抓起对讲机就向站台冲去,制服下摆被奔跑带起的风吹开。公安值班室的门几乎同时被撞开,民警小刘边跑边快速扣紧警服的纽扣,眼神锐利地扫视着站台布局。车站外,另一名工作人员已奔至路口,焦急地辨识着救护车可能驶来的方向,准备以最快速度引导它穿透城市夜晚的车流,直抵站台——那与时间赛跑的起点。
20点15分,120救护车凄厉的鸣笛声由远及近,最终稳稳停在六站台旁。车门打开,医护人员携带着沉重的急救设备和担架,疾步而上。站台上灯火通明,却笼罩在一片屏息等待的紧张里。白大褂的身影在灯光下格外醒目,他们目光紧锁着列车驶来的方向,氧气瓶金属外壳的冰凉触感,此刻也如心跳般灼烫着掌心。20分钟前的电话,此刻化作了站台上每一道投向幽深轨道的目光,沉重得令人窒息。
20点35分,一道雪亮的光柱劈开夜幕,D7748次列车挟带着巨大的风声与气压,精准停靠。站台瞬间“活”了!车门开启瞬间,站务人员早已精准引导家属将患者移至临近的11号车门。站务员、公安民警、医护人员如训练有素的突击队,无需言语,默契地围拢上去。担架迅速展开,众人合力,每一个托举都小心翼翼,仿佛承载的是易碎的琉璃。家属——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母亲,脸色煞白如纸,紧攥着儿子冰凉的手,声音颤抖得不成句子:“求求你们……慢一点,再慢一点……”她另一只手徒劳地试图替儿子遮挡站台刺眼的强光,泪珠无声滚落,砸在冰冷的站台地面上。年轻的儿子紧闭双眼,每一次微弱的呼吸都牵动着在场所有人的心。
担架在无数双手的守护下平稳落地。时钟指向二十点三十八分,列车长确认站台安全后,果断发出指令,D7747次列车再次启动,缓缓驶离站台,汇入远方的夜色。仅仅三分钟——生死时速的三分钟,生命接力棒已从飞驰的钢铁巨龙手中,稳稳传递至坚实的站台。那车轮重新滚动的声音,此刻听来,竟如一声悠长的、劫后余生的叹息。
站台并未因列车的离去而松懈。医护人员迅速在站台相对开阔区域展开初步检查,听诊器、血压计、急救药品……动作麻利而专注。微弱灯光下,医生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向家属低声安抚:“暂时稳定,需立刻送医!”担架再次抬起,这一次,是向着站外明亮的出口。车站工作人员在前方引路,不断提醒“小心脚下”,公安民警在两侧护卫,疏散出站通道。救护车蓝色的顶灯在站前广场无声旋转,像一颗搏动的心脏,映亮了母亲眼中残余的惊恐和初现的希望。二十点五十五分,救护车门沉重关闭,引擎低吼,载着生的希望疾驰而去,尾灯的红光迅速溶解在城市的万家灯火深处。
喧嚣散尽,六站台重归宁静。铁轨沉默地延伸向远方,仿佛刚才惊心动魄的生死时速只是一瞬幻觉。站台灯依旧明亮,照着地面——那里似乎还残留着担架移动的印痕,以及一滴被匆忙脚步无意踏过、已微微晕开的泪渍。值班主任张衍独自站在空旷处,深深呼出一口气,晚风拂过,才惊觉后背制服早已被汗水浸透,紧紧贴在皮肤上,带着凉意。他下意识抬手,腕表指针冷静地走着:距离那个刺破平静的电话铃声,仅仅过去了45分钟。
这45分钟里,本溪站化身为一座坚毅的生命之桥。综控室里每一次指令的精准传达,站台上每一次奔跑的全力以赴,担架旁每一双稳健托举的手,乃至救护车划破夜色的那道蓝光——都非冰冷的程序执行,而是血肉之躯对另一个生命的庄严承诺。当飞驰的列车与静默的站台为生命交汇,当职责的齿轮咬合着人性的温度轰然运转,那一刻,钢铁轨道之上,我们清晰地听见了生命本身磅礴而坚韧的回响。这惊心动魄的45分钟,以最滚烫的方式印证:在不可预测的疾风骤雨前,人类守望相助的意志,永远是最坚固的站台,最明亮的信号灯,足以刺穿任何沉重的黑夜,为生命导航。
来源:二三里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