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是农历七月三,农村老人总念叨这天天气影响粮食收成。说白了就是老祖宗发现某个自然规律,后来慢慢变成顺口溜传下来。其实细想想,这些话真能当回事吗?带着疑问翻了翻资料,还真有点东西。
今天是农历七月三,农村老人总念叨这天天气影响粮食收成。说白了就是老祖宗发现某个自然规律,后来慢慢变成顺口溜传下来。其实细想想,这些话真能当回事吗?带着疑问翻了翻资料,还真有点东西。
七月上旬正好是庄稼长个子的关键时候,这时候要是连着下雨,地里全是水,庄稼容易生病倒伏。有个老农说过,七月初三下大雨,七月能接着阴雨二十七天。这话听着玄乎,但去年这时候真碰上连阴雨,确实拖了一个多月。
晴天反而对庄稼好。太阳晒得越足,玉米大豆越爱长,颗粒更饱满。有个种粮大户说,去年七月三艳阳高照,他家玉米亩产多了两三百斤,这大概就是老话说的“五谷丰登年”。
不过老话也有点矛盾。北方人盼七月三不下雨,南方却觉得这点雨正常。有专家解释,气候差异大,北方七月本来雨少,突然下雨容易引发洪涝,南方本来雨多,这点雨反而能解旱。
还听老人说过,七月十六要是阴天,后半个月也逃不出下雨的怪圈。他们管这叫“烂秋”,熟透的粮食捂在地里发霉,收秋机器进不了田。去年村里就有户人家,稻子烂在田里没法收,损失了好几万。
有意思的是,短时雷阵雨反而是好事。比如七月三这天下场急雨,雨过天晴,正适合给快成熟的庄稼补水。有老把式说,这时候下雨,家里赶紧把粮囤收拾好,预示着来年能多收成。
最怕的就是七月三开始连绵阴雨。雨下久了收成差,粮食质量低,赶上集中上市,价格还往下掉。以前有位大爷算过账,遇上这种情况一斤粮只能卖几分钱,跟喂牲口的糠价差不多,种地白忙活。
现在种地讲究科学,气象站预报精准多了。但有些老人还是看重七月初三的天气。有村里的种田能手说,他结合老话和气象数据,去年调整播种时间,比往年增收不少。
不同地方的老话适用性也不一样。我在网上看到,山东有个县七月三下雨糟心,湖南那边却觉得正常。农业局的同志解释说,咱们国家太大了,南北气候不同,庄稼品种也不同,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这些老话到底靠不靠谱?其实老祖宗观察天气总结经验,跟现在气象站原理差不多,都是研究自然规律。只是老话描述简单,没有数据支撑,容易出现偏差。
现在年轻人种地,有的完全不信老话,跟着气象站走;有的老农民还是信老祖宗的话,两者结合反倒效果不错。总之不管信不信,了解这些传统经验,对种地多少有帮助。
农业专家提醒,老话可以当参考,但不能全信。比如七月三下雨不一定真接下二十
来源:田野中嗅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