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易》中的剥卦,以其独特的卦象结构和深邃的哲学内涵,为现代人提供了一面观照内心的明镜。剥卦的卦象为䷖,上艮下坤,山附于地,象征着事物由盛转衰、层层剥落的过程。这一卦象不仅揭示了宇宙万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更蕴含着应对人生困境的深刻心理智慧。在当今这个充满不确定性
《剥卦中的心理韧性启示》
《周易》中的剥卦,以其独特的卦象结构和深邃的哲学内涵,为现代人提供了一面观照内心的明镜。剥卦的卦象为䷖,上艮下坤,山附于地,象征着事物由盛转衰、层层剥落的过程。这一卦象不仅揭示了宇宙万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更蕴含着应对人生困境的深刻心理智慧。在当今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剥卦所启示的心理韧性、危机应对和内在转化之道,尤为值得深入探讨。
一、剥卦的象征结构与心理防御机制
剥卦由五阴爻和一阳爻组成,仅存的上九爻如同悬于顶部的硕果,岌岌可危。这种结构直观地展现了事物由外而内逐渐衰败的过程。《周易·彖传》云:“剥,剥也,柔变刚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这里的“柔变刚”揭示了阴柔之力逐渐侵蚀阳刚之道的动态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恰似个体在压力环境下心理防御机制逐渐被激活的过程。
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提出,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应对焦虑和压力时无意识采用的策略。剥卦中阴爻的逐步上行,犹如防御机制的层层展开:最初可能是逃避(初六“剥床以足”),继而发展为否认(六二“剥床以辨”),直到最后形成投射或合理化(六四“剥床以肤”)。然而,这些防御虽能暂时缓解焦虑,却无法根本解决问题,正如卦象所警示的“不利有攸往”。
值得注意的是,剥卦中仅存的上九爻“硕果不食”,暗示着即便在最艰难的境遇中,依然保有着转化的希望。这与现代心理学中的“心理韧性”(resilience)概念不谋而合——个体在逆境中保持核心功能、并最终实现成长的能力。美国心理学会将心理韧性定义为:“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过程”。剥卦提醒我们,真正的韧性不在于避免剥落,而在于如卦象中的山一般,纵然表层土石滑落,内核依然巍然不动。
二、处剥之道与危机应对智慧
面对不可避免的剥落过程,《周易》提出了“顺而止之”的应对策略。《彖传》明示:“顺而止之,观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这里的“顺”不是被动屈服,而是顺应客观规律;“止”则是在适当时候主动暂停,避免进一步恶化。这种辩证的应对方式,与现代危机干预理论有着惊人的契合。
心理学家理查德·拉扎勒斯提出的压力应对理论强调,有效的应对需要根据情境特点在“问题聚焦”与“情绪聚焦”策略之间灵活切换。剥卦初爻至五爻的逐步恶化,正是未能及时调整策略的后果;而上九爻的“硕果不食”,则体现了在无法改变环境时保存实力的智慧。如同庄子在《人间世》中所言:“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这种“安之若命”不是消极认命,而是在认清现实基础上的主动调整。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六三爻辞:“剥之,无咎。”王弼注云:“群阴剥阳,己独协焉,虽处于剥,可以无咎。”处于众阴爻中的六三爻,因与上九阳爻相应,故能免于灾咎。这从人际关系角度启示我们:在个人困境中,保持与积极力量的联结至关重要。社会支持理论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能显著增强个体的抗压能力,正如六三爻因“有应”而“无咎”。
三、剥极复来与创伤后成长
剥卦最深刻的启示在于“剥极必复”的转化思想。《序卦传》言:“剥者,剥也。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剥卦之后紧接着复卦(䷗),昭示着阴阳消长、否极泰来的宇宙规律。这种辩证思维为理解心理创伤后的成长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心理学家理查德·泰德斯基和劳伦斯·卡尔霍恩提出的“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理论认为,个体在经历重大创伤后,可能在与他人关系、个人力量、生命欣赏、新的可能性等方面实现显著提升。这与“剥极复来”的智慧如出一辙:正是通过“剥”的过程,个体才能摆脱陈旧模式的束缚,实现真正的成长。如同苏轼在《贾谊论》中所写:“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上九爻辞“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进一步揭示了不同心态导致的迥异结局:君子保存实力以待时机,最终获得“舆”(象征行动能力);小人则只顾短期利益,导致“剥庐”(失去立足之地)。这启示我们,在困境中保持长远视角和价值观引领至关重要。维克多·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强调:“人可以被剥夺一切,除了一样东西:人类最后的自由——选择自己在任何环境中的态度,选择自己的道路。”
四、安于所止与自我守护
剥卦上艮下坤的结构中,艮为山、为止,坤为地、为顺。《象传》曰:“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山本高耸,却附于地面,喻示高处者需厚待基础方能安稳。投射到心理层面,这强调了在动荡时期尤其需要夯实心理基础、守护核心自我。
“安宅”可理解为建立安全的心灵居所。唐代孔颖达疏云:“‘上以厚下安宅’者,言上君子观此卦象,当丰厚于下以求安宅。”这里的“厚下”可对应心理学中的自我关怀(self-compassion)实践——通过善待自己、认识共同人性、保持正念来增强心理韧性。德克萨斯大学心理学家克里斯汀·内夫的研究表明,高自我关怀水平的个体更能适应压力环境,保持情绪稳定。
尤为重要的是,剥卦提醒我们要“知止”。《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在信息过载、价值多元的当代,这种“知止”的智慧尤为珍贵。它要求我们辨识真正重要的事物,避免被表层剥落所迷惑,如庄子所言:“吾丧我”(《齐物论》),放下过度执着的自我形象,回归本真状态。
五、剥卦的终极关怀:向死而生的智慧
剥卦最终指向了一个深刻的存在主义命题:如何面对必然的消亡?海德格尔提出“向死而生”(being-towards-death),认为唯有直面死亡,才能本真地存在。剥卦通过展示层层剥落的过程,同样引导我们思考生命的有限性和本真性。
上九爻“硕果”象征着历经剥落而保存的核心价值,这与存在主义心理学强调的“终极关怀”(ultimate concerns)相呼应:死亡、自由、孤独和生命意义。剥卦启示我们,通过接受剥落的必然性,我们反而能够更清晰地辨识什么是真正重要的“硕果”,从而更本真地生活。如孔子所言:“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在困境中坚守核心价值,正是君子与小人的分野。
《周易》通过剥卦与复卦的相继,最终传递了一种乐观的宇宙观:剥落不是终结,而是新生的前奏。这种观点与现代心理学中的“积极重构”(positive reframing)技术相通——将困境重新解释为成长的机会。宋代哲学家程颐在《伊川易传》中精辟地总结:“消长相因,天之理也。阳剥极则复,阴盛极则变,故复则阳反。”
剥卦的心理启示穿越三千年的时空,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它告诉我们:生命的剥落不是可怕的终结,而是必要的转化;不是值得恐惧的损失,而是值得拥抱的成长。当我们学会“顺而止之”,守护内心的“硕果”,便能如大地承载高山般,在变动不居中保持内在的稳定与宁静。最终,每一次剥落都是为了更丰富的复来,每一次放手都是为了更真实的把握——这或许就是剥卦给予现代人最珍贵的心理礼物。
在人生的旅途中,当我们再次面对“剥”的时刻,或许可以忆起《周易》的教诲:阴霾之中永远存在微光,剥落之后必然迎来复生。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种植根于宇宙规律的乐观与坚韧,正是中华智慧给予世界心理学最独特的贡献。
丁俊贵
2025年8月24日
来源:觉悟兴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