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4日至15日,一群来自尼罗河畔的埃及学子,跨越山海,齐聚燕园,参加了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和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共同主办的开罗大学孔子学院学生夏令营。十余天里,埃及青年师生与北大师生并肩学习、同行研学,在课堂与城市、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收获语言能力的
2025年8月4日至15日,一群来自尼罗河畔的埃及学子,跨越山海,齐聚燕园,参加了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和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共同主办的开罗大学孔子学院学生夏令营。十余天里,埃及青年师生与北大师生并肩学习、同行研学,在课堂与城市、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收获语言能力的提升与跨文化理解的友谊之桥。
本次项目围绕“语言+文化+城市体验”的立体化课程设计,全面呈现当代中国的日常生活图景与历史文化脉络,推动中埃青年在真实语境中相互了解、彼此成就,为国际学生打开认识中国的窗口。
初识燕园,汉语为桥
8月5日上午,夏令营的开营仪式上,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阿拉伯语系付志明教授及夏令营保障团队师生向远道而来的埃及师生致以热烈的欢迎,并向学员介绍了在校学习、生活及参加项目活动等所需注意的相关事项。
活动期间,埃及学生通过参加生动活泼的汉语课程学习,探索中国当代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与流行文化,课堂气氛活跃,欢声笑语不断。埃及学生们对汉语学习的热情与日俱增。
文脉探寻,意蕴悠长
为了让埃及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明的宏大底蕴,本次夏令营精心安排系列专题讲座和文化工作坊活动。付志明教授的《中国简史》讲座从古老的王朝更迭到璀璨的文化创造,再到近代中国的百年求索,最终聚焦于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为埃及学生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华历史长卷。
林丰民教授的《了解现当代中国文化》讲座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儒家的社会责任、释家的生命超越与道家的自然和谐,展现了这三大思想如何共同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内核。随后,他又引导学生们欣赏了情感真挚的中国现代诗歌。这场讲座将古老的东方智慧与当代的文学魅力巧妙连接,在埃及学生们心中激起了跨越文明的深刻共鸣与思考。
步入古色古香的茶室,空气中瞬间被淡雅的茶香所萦绕,外界的喧嚣仿佛被隔绝开来。茶艺老师身着素雅的服饰,动作行云流水,为埃及学生们展示了全套的泡茶礼仪。同学们品味了不同品类的中国名茶:从西湖龙井的清新爽口,到武夷岩茶的馥郁芬芳,再到云南普洱的醇厚温润,每一种独特的风味都在舌尖绽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奇妙体验。在这一系列专注而优雅的仪式中,他们不仅品尝到了茶的滋味,更深刻体会到中国茶道所倡导的“和、敬、清、寂”的独特意蕴。
在翰墨飘香的中国书法艺术工作坊,学生们的热情被完全点燃。在老师的示范和指导下,同学们体验执笔挥毫,从最初的生涩模仿,到逐渐找到控制毛笔力度的感觉,大家全神贯注。他们努力在纸上书写下充满力量的“龙”字和象征美好的“福”字,将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倾注于笔端。当看到自己的作品时,同学们脸上都洋溢着满满的成就感,也领悟到书法是融合了美学与个人修养的独特艺术。
古都新韵,山海之约
本次夏令营不仅有丰富的校园学习,更有精彩的实地探访活动。在气势恢宏的天坛,他们惊叹于古代工匠的精巧构思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仿佛能听到数个世纪前回荡在此的祈年之声。在风景如画的颐和园,昆明湖的粼粼波光与万寿山的苍翠树影相映成趣。埃及学生们漫步于著名的长廊之下,欣赏着廊梁上包罗万象的精美彩绘,徜徉其间,深刻感受着这座皇家园林一步一景的极致美学与宁静致远。他们登上了雄伟的慕田峪长城,亲手触摸那饱经沧桑的砖石,极目远眺连绵不绝的山峦,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与壮丽河山。而在充满生活气息的红桥市场,他们则完全融入了北京的市井文化之中,琳琅满目的中国商品让他们目不暇接,从精美的丝绸到有趣的手工艺品,都让他们爱不释手。
8月12日至14日,一场奔赴山海的青岛之行,将此次夏令营的体验推向了全新的高潮。学生们首次乘坐风驰电掣的中国高铁,窗外飞速掠过的风景,与车厢内平稳舒适的环境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他们对“中国速度”与先进科技有了最直观、最震撼的认识。
抵达青岛后,这座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瞬间俘获了所有人的心。他们漫步于百年栈桥之上,长长的桥廊仿佛延伸至大海的怀抱,远处是层层叠叠的城市天际线,海风夹杂着微咸的气息拂面而来,带来了沁人心脾的舒爽。在宏伟的五四广场,标志性的“五月的风”红色雕塑热烈而奔放,与背后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共同勾勒出青岛作为国际化都市的活力与脉动。
次日,他们沿着风光旖旎的滨海公路,前往道教名山——崂山。一边是壁立千仞的奇峰怪石,一边是浩瀚无垠的蔚蓝大海,山海相连的壮丽景色让来自沙漠国度的埃及学生们惊叹不已,纷纷拿出相机记录下这动人心魄的自然风光。当夜幕降临,他们更是兴致勃勃地涌入热闹的夜市,琳琅满目的特色小吃香气四溢,熙熙攘攘的人潮充满了浓郁的市井烟火气,让他们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青岛这座城市亲切而真实的人文魅力。
友谊长存,未来可期
8月15日的结营仪式上,空气中弥漫着收获的喜悦与离别的不舍。当记录着十余天欢声笑语的视频在大屏幕上缓缓播放,一幕幕生动的画面——从初见的羞涩到课堂上的专注,从长城上的携手互助到青岛海边的纵情欢笑——瞬间点燃了在场所有人的共同回忆。
岳琛琛老师首先做了温情的总结发言。随后,作为中方师生的代表,一路陪伴的汉语老师陈卫茜与学生助理曾申奥也分享了他们的感言。他们不仅为埃及学生们在短时间内取得的巨大进步感到骄傲,更为能在这段旅程中结下跨越国界的真挚友谊而深深感动,话语中充满祝福与期盼。
作为回应,来自埃及的雪莉老师和三位学生代表也依次走上前来。他们用流利的中文,真诚地表达了对北京大学师生热情款待的无限感激。他们动情地讲述,这次夏令营远超预期,不仅让他们亲眼看到了一个立体、真实、充满活力的中国,更让他们收获了无法用言语衡量的情谊。最后,大家共同约定,让这棵在中埃青年心中种下的友谊之树,在未来的岁月里茁壮成长,永远常青。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充分发挥学院在语种资源、国别和区域的语言文学、历史文化、国情社会研究等方面独具的综合学科优势,多年来组织和接待外国青年学生参加国际学生短期文化交流项目,为国际学生提供了一扇认识中国、了解北大的窗口,也在真实语境中促进中、外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增长与可持续的文明互鉴。
未来,学院将继续以语言为钥、以文化为桥、以青年为先,携手全球教育伙伴,为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民心相通贡献更深更广的外语力量。
图、文 | 曾申奥、继续教育办公室
编辑 | 王乃懋
审核 | 王 恒
本文来自【北京大学】,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