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必要之举。学校作为培育人才的摇篮,承担着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使命。各级学校要全面贯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必要之举。学校作为培育人才的摇篮,承担着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使命。各级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统筹推进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培养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促进者、守护者。
准确把握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的丰富内涵
一体化建设既有主体,也包含客体。推进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的主体,主要包括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学校管理层、教师团队以及学生群体。政府教育部门需发挥政策引领和资源整合作用,制定并实施相关政策,确保教育一体化顺利推进。学校管理层应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和管理中。教师团队是教育一体化的直接实施者,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确保教育内容的准确性和教育方式的科学性。学生群体则是教育一体化的主要接受者,他们应积极参与教育活动,主动学习和领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涵,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
一体化建设的客体,即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在内容上,应涵盖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国家法律法规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确保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和认同。在形式上,应注重教育活动的多样性和实践性,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文化交流等多种形式,将教育内容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体验感。同时,还应注重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创新性,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和青年学生的特点,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使教育活动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全面推进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的实践路径
课程贯通,推进课程一体化建设。各级学校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既要注重各学段的独特性,又要确保整体上的衔接与递进。小学阶段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讲述各民族的历史故事、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学阶段则要在巩固小学阶段学习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和认同,通过历史、地理、道德与法治等课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共同文化和共同命运。高等教育阶段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相关课程,让学生深入探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为未来的社会实践和学术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教材联通,加强教材一体化建设。教材是教育的重要载体,要实现教育一体化必须重视教材的一体化建设。要组织专家学者,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育需求,编写一套科学、系统、连贯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相关教材。教材应该涵盖数千年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史、各民族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注重时代性和创新性,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更新和完善教材内容,使其更贴近学生实际,夯实思想根基。
教学融通,增强教学一体化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要实现教育一体化,必须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和融通。各级学校应积极探索符合学生特点、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情景模拟、互动讨论等,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学习和领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涵。同时,还应注重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民族博物馆、参加民族文化活动、开展社会调查等,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魅力,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与认同。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课程、虚拟实验室等,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队伍打通,强化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要实现教育一体化,必须重视教师队伍的一体化建设。各级学校应选拔具备深厚民族理论知识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任,通过培训、交流、合作等方式,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要建立教师流动机制,鼓励教师跨学段、跨学校、跨地区交流及任教。
组织互通,建立健全一体化工作机制。要实现教育一体化,必须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要成立由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学校管理层、教师团队等组成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督促检查和评估反馈等工作。要建立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加强各学段、各学校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协作,确保教育一体化工作的顺利推进。要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形成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支持的教育一体化工作格局。要建立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为教育一体化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和物资保障等。
(作者单位: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基金项目〉2023年高层次人才及教师攻读博士研究生科研课题“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探析”〈项目编号:2023BK05〉)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