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位母亲在网上预约后,带着女儿阿媚走进了咨询室。母亲忧心忡忡地讲述着最近发生的事:班上频繁有同学丢失物品,经过多方了解,大家怀疑是阿媚拿的。但她强调阿媚平时性格内向、老实本分,只是有些自卑,不太擅长与人交往。母亲深知这件事若处理不当,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心理健
一位母亲在网上预约后,带着女儿阿媚走进了咨询室。母亲忧心忡忡地讲述着最近发生的事:班上频繁有同学丢失物品,经过多方了解,大家怀疑是阿媚拿的。但她强调阿媚平时性格内向、老实本分,只是有些自卑,不太擅长与人交往。母亲深知这件事若处理不当,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格外慎重。当阿媚出现在我面前时,她的神情黯淡,脸上写满了焦虑与不安,身体僵硬地坐着,眼神躲闪,仿佛随时准备逃离。我能感受到她内心的沉重。
在单独交流中,阿媚很快放下了防备,话还没说出口,泪水已止不住地滑落。她哽咽着坦白了自己的行为:最初是在初三临近毕业时,教室里只剩她一人,她被前桌同学的一个笔记本吸引,鬼使神差地翻看后藏了起来。当那位同学焦急寻找时,她心跳如鼓,却因未被发现而侥幸逃脱。那次之后,她竟连续拿走了多个同学的笔记本,有的给了妹妹用,有的自己留着。她坦言,那时家里经济拮据,父母是普通工人,她有三个年幼的弟妹,生活压力大。看到同学拥有优越的条件,她内心充满失落与不平衡,而“拿东西”竟成了她缓解焦虑、获得心理补偿的方式。
进入高中后,她曾决心重新开始,但面对更优越的同学环境,自卑感再次涌上心头,旧习复发。从笔芯到笔记本,再到一次趁值日时悄悄拿走心仪同学的平板,行为逐渐升级。事发后,她内心备受煎熬,既恐惧又悔恨。
我明白,她的行为背后是深埋的自卑与情感创伤。通过记忆重组技术,我们一步步回溯她的经历,帮助她看清那些驱动行为的情绪根源。她开始真正反思,并主动寻求改变的方法。她眼中重新燃起了光,她说:“我要改变自己,您能帮我吗?”
后来的每一次见面,阿媚都在蜕变。她学会了用正向的方式应对冲动,用努力学习代替逃避。她告诉我,虽然偶尔还会心动,但她已能靠内心的力量克制。她说最让她感动的是,同桌看了她的日记后,不仅原谅了她,还告诉她同学们都愿意接纳她。那一刻,她泪流满面,那是被理解、被信任的幸福之泪。
再后来,阿媚走进咨询室时,笑容如阳光般灿烂。她已很久没有再犯,内心不再压抑,而是充满轻松与希望。她的母亲也欣喜地告诉我,阿媚如今变得开朗自信,像换了一个人。
多年后,我收到一条来自远方的消息——阿媚已在大学校园里开始了新生活。她写道:“谢谢您,让我找回了自己,重塑了人生。”我深知,真正的改变从来不是外力强加,而是心灵深处那股向上的力量被唤醒。阿媚的种子早已存在,只是需要阳光、雨露和耐心的等待。而她,终究没有辜负自己的光芒。
来源:晓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