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神经介入技术已成为脑血管病诊治的主流”。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首席专家田新华称:这是华东地区神经介入领域的一项高水平品牌学术盛会,医院神经外科作为全省最早一批开展介入技术的团队、国家级高级卒中中心,以学术积淀和辐射凝聚同道、培养人才,推动区
8月20日至23日,第十七届华东六省一市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大会暨厦门脑血管病诊疗学习班暨厦门医师协会介入年会落地厦门,由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承办。
盛会汇聚国内脑血管病介入领域的顶尖专家,通过手术直播、病例大赛及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推动神经介入技术的规范化与同质化发展,提升区域脑血管病诊疗水平。
“神经介入技术已成为脑血管病诊治的主流”。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首席专家田新华称:这是华东地区神经介入领域的一项高水平品牌学术盛会,医院神经外科作为全省最早一批开展介入技术的团队、国家级高级卒中中心,以学术积淀和辐射凝聚同道、培养人才,推动区域脑血管病诊疗高质量发展,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科主任陈锷表示,会议不仅着眼于高难度手术演示,更注重基础规范、并发症处理与质量控制,真正实现脑血管病“普遍能治”的跨越。
“当前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规范、同质化的技术推广,让更多医疗机构具备救治能力,最终让患者受益。”陈锷教授说,随着介入技术和材料的发展,尤其是国产化设备的推广,手术成本显著降低,越来越多的患者能够接受治疗。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脑血管病复合手术专委会主任委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王东海教授表示,针对占总数5%-10%的复杂脑血管病例,复合手术技术提供了更安全、更高效的治疗方案,实现了显微外科与血管内治疗技术的完美结合,最终达到1+1>2的疗效。
他提到,厦大中山神经介入水平在国内处于第一梯队。应该说,厦大中山神经外科团队是在厦门治疗脑血管病的首选。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康德智教授特别强调脑血管病预防和科普工作的重要性。
"从2008年开始,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第一死亡原因。脑卒中是一人趴下,全家倒下,但这个病是可防可治的。"他呼吁媒体多开展健康科普,告诉老百姓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的重要性,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同时希望政府部门能牵头建立系统的健康科普体系。
在为期两天的手术直播环节中,来自华东地区8家顶尖医疗中心的专家团队,共同完成了20台直播及2台录播手术。其中,区域神经介入技术典范、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陈锷教授团队完成3台直播和1台录播。
手术聚焦于“密网支架(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这一当前神经介入领域的前沿技术,全面展示从适应证选择、术中操作要点到围术期管理的规范化流程。
40余位国内权威专家实时点评、讨论,线上观看人次超过3.6万,覆盖全国十余个省市的神经介入同道。
此外,针对颅内动脉瘤、脑卒中急救等热点议题,47位专家在两个分会场开展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作为厦门市首批医学重点学科、福建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脑脊髓血管病亚专业组年诊疗例数达1000余例,位居厦门之首。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现为国家卫健委高级脑卒中中心及筛查防治基地、中国成人烟雾病合作研究单位、厦门市脑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厦门市神经介入优势亚专科。
科室团队曾参与国家“十二五”和“十三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研究(福建省唯一),并主持多项脑脊髓血管病相关国家级、省市级课题。
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康俊龙当选常务委员、秘书兼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本次会议上,陈锷主任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四年前,一位60岁男性因动脉瘤破裂导致脑疝,经绿色通道急诊手术获救。随后其20多岁的侄子也被查出动脉瘤。更早之前,另一个家族的五姐妹中三人发生动脉瘤破裂,其中最危重的一位经紧急手术才挽回生命。
“动脉瘤就像颅内的‘不定时炸弹’,”陈锷主任表示,“首次破裂死亡率达30%,二次破裂死亡率近70%。虽然不直接称为遗传病,但具有明显家族聚集倾向。”他强调,脑血管病可防可治,有家族史的人群应主动筛查,早发现、早处理是关键。
(廖小勇 张舒姗 程菲)来源:福建卫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