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两个月,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居民区、纽约州的林地以及黄石国家公园等区域,陆续出现野生动物行为与外形异常的情况。野兔面部生长出角质瘤,白尾鹿体表附着大量肉球,部分鹿群还出现步态失衡、眼神呆滞的状态。这些现象自7月下旬在社交平台传播后,已引发大量关注。结合美国野生
【8月24日讯】最近两个月,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居民区、纽约州的林地以及黄石国家公园等区域,陆续出现野生动物行为与外形异常的情况。野兔面部生长出角质瘤,白尾鹿体表附着大量肉球,部分鹿群还出现步态失衡、眼神呆滞的状态。这些现象自7月下旬在社交平台传播后,已引发大量关注。结合美国野生动物管理部门与疾控机构的公开信息,这些异常与特定病毒感染相关,而气候变暖导致的媒介生物活跃,正让此类现象的传播范围逐渐扩大。此外,2024年底以来加州等地奶牛群检出的H5N1禽流感病毒,也让跨物种传播的生态风险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
异常现象实录:从“触角兔”到行为异常鹿群
8月12日清晨,科罗拉多州柯林斯堡居民艾米·汤普森在院子里首次近距离观察到“长瘤的野兔”。三只野兔在草坪觅食时,头部、脸颊处明显凸起数枚黑色角质瘤,最长的约5厘米,随着呼吸轻微晃动。“阳光照在瘤子上,硬邦邦的边缘泛着光泽,看着确实有点吓人。”汤普森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说。
当地野生动物救助中心负责人丽莎·帕克介绍,这些野兔感染了棉尾兔乳头瘤病毒。这是一种通过蚊子、蜱虫传播的病原体,会刺激皮肤细胞异常增殖形成瘤体。“我们每天要接收十几只这样的野兔,严重的瘤子会挡住眼睛和嘴巴,导致它们无法进食。有只成年野兔的瘤子重约120克,几乎是它体重的十分之一,最后只能实施安乐死。”帕克展示的救助记录显示,2024年当地仅零星发现此类病例,而2025年7月以来,救助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倍。科罗拉多州公园与野生动物管理局8月监测报告已将其列为“区域性野生动物疫病关注事件”。
在纽约州与宾夕法尼亚州的交界地带,居民们则频繁拍到“带肉球的鹿”。从华盛顿州鱼类与野生动物管理局夏末疫病统计中可见,这些直径5-20厘米的肉球实为皮肤纤维瘤,由鹿群间接触或吸血昆虫叮咬传播的病毒引发。“多数肉球会在3-6个月自行消退,但严重感染的鹿会因肉球压迫无法低头吃草,甚至影响行走。”该局野生动物健康专员马克·琼斯在电话采访中解释,今年夏末蜱虫活跃期,东北部各州的鹿群发病率较去年上升40%,这与当地6-8月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2℃有关。
更受关注的是黄石国家公园的“行为异常鹿群”。公园生态监测员安娜·科尔在8月初的巡逻日志中记录,部分鹿群眼神涣散,行走时四肢震颤、步伐踉跄,甚至有个体突然倒地不起。经实验室检测,这些鹿感染了慢性消耗性疾病,其元凶是会破坏脑部神经的朊病毒。“这种病毒会让鹿逐渐消瘦、行为失控,最终死亡。”黄石公园2025年生态报告显示,病毒呈现跨区域扩散趋势。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疾控中心2024年曾通报得克萨斯州一例疑似病例,患者食用感染鹿肉后确诊克雅氏病,目前研究尚未确认两者直接关联。
权威回应与公众关切:病毒传播的边界在哪?
面对持续增多的异常现象,美国多地野生动物管理部门已陆续发布说明。科罗拉多州公园与野生动物管理局在8月18日的公告中明确,棉尾兔乳头瘤病毒的宿主仅为野兔,不会感染人类或宠物,但提醒居民避免接触病兔,以防瘤体破裂引发细菌感染。康奈尔大学野生动物健康实验室也通过官网解释,鹿皮肤纤维瘤病毒的传播局限于鹿科动物,与人类健康无直接关联。
不过,公众的担忧并未完全消散。在社交平台上,居民上传的病兔、病鹿照片下,评论多集中于“为何今年病例突然增多”“是否与环境变化有关”等疑问。纽约州居民杰森·李在采访中说:“看到鹿身上挂着那么多肉球,总会担心是不是有什么未知风险,希望能有更详细的科普。”
针对公众关切,马里兰大学昆虫学教授欧姆·阿万在接受采访时强调,虽然这些病毒不直接传人,但病兽可能吸引更多蜱虫聚集。蜱虫是莱姆病、babesiosis等疾病的传播媒介,这才是需要警惕的风险。他结合野外防护经验建议:“去草地、林地时穿浅色长袖长裤,裤脚扎紧,回家后及时检查全身,这些都是经过验证的有效防护方式。”
而近期引发关注的H5N1禽流感病毒跨物种传播事件,更让生态风险讨论升温。美国疾控中心2024年底通报,加利福尼亚、亚利桑那等州的奶牛群中检出该病毒,当时已对养殖人员启动健康监测。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团队的最新研究指出,变异后的H5N1病毒虽尚未出现人传人证据,但已观察到其对人类呼吸道细胞的附着能力增强,需持续关注。
生态视角下的深层关联:气候与环境的影响
这些野生动物异常现象的集中出现,并非孤立事件。科罗拉多州气象局2025年夏季报告显示,该州过去五年年均气温上升1.8℃,蚊子活跃期较2019年延长了28天,而传播兔乳头瘤病毒的主要媒介正是蚊子与蜱虫。“温度升高让昆虫繁殖周期缩短,活动范围扩大,病毒传播效率自然会提高。”阿万教授补充道。
人类活动对生态的改变也在间接推高风险。柯林斯堡当地环保组织调查显示,近三年页岩气开采导致周边30%的草地碎片化,野兔栖息地缩小后,种群密度上升,病毒更容易在个体间传播。黄石公园的生态监测也发现,森林砍伐导致鹿群觅食范围向人类社区靠近,增加了与蜱虫、其他动物的接触频率。
生态链的连锁反应已开始显现。科罗拉多州的“瘤兔”因外形特殊,天敌捕食意愿下降,局部区域野兔数量较去年明显增长,导致5种濒危草本植物被过度啃食,生存空间萎缩。黄石公园鹿群数量减少后,狼、熊等食肉动物的觅食半径扩大,公园周边社区今年记录的人兽冲突事件较去年有所增加,当地已增设警示标识并加强巡逻。
理性应对:科学防护与生态反思
从野兔的角质瘤到鹿群的行为异常,这些现象更像是生态系统的“预警信号”。应对此类风险,核心在于科学防护与生态保护双管齐下。公众需增强野外防护意识,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及其分泌物;相关部门应加强病毒监测,扩大蜱虫、蚊子等媒介生物的防控范围;而长期来看,减少生态破坏、遏制气候变暖,才是阻断病毒传播链条的根本之策。
这些异常现象也让我们重新思考,在人类与自然的互动中,如何找到发展与保护的平衡?当病毒在物种间的传播边界逐渐模糊,我们该如何构建更完善的生态与公共卫生预警体系?或许,每一次对野生动物异常的关注,都是对地球生态平衡的一次提醒。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美国野生动物观察 #生态变化预警 #野外防护提示 #病毒传播研究 #气候变化影响
(注:本文数据与观点均来自美国疾控中心、野生动物管理部门公开报告及权威专家采访,内容定位为生态现象观察与科普,不含医疗诊断建议。)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来源:壮志凌云yywz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