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羡慕的大佬人生里,藏着太多普通人能复制的「小逻辑」——只要肯换个角度拆解。
最近在教育学习群里刷到李想中学投稿月入超父母十倍的故事,突然惊觉:
我们羡慕的大佬人生里,藏着太多普通人能复制的「小逻辑」——只要肯换个角度拆解。
谁学生时代没试过给杂志投稿?结果人家李想中学就靠这个月入超过父母十倍……
现在有人会说:“都短视频时代了,写东西早没价值了!”
但看罗永浩采访李想的播客,本质还是“把思考变成别人需要的内容”
——当年是文字,现在是播客、短视频、知识付费。
李想靠投稿赚钱,和现在博主靠短视频涨粉、UP主靠课程变现,底层逻辑完全一致:找到「信息差」里的需求,用内容连接供需。
不用羡慕李想的天赋,毕竟现在连“如何给孩子选绘本”“职场摸鱼技巧”都能变成爆款内容——
普通人缺的不是才华,是“把身边事当成创作素材”的意识:
→职场人可以写「行业踩坑指南」,比干巴巴的简历更值钱;
→宝妈可以拍「亲子阅读避坑」,比单纯晒娃更有价值;
→甚至学生党,把「考试提分技巧」整理成笔记,都能在小红书收获点赞。
别觉得“内容创作”是大佬专利,你我身边的碎片思考,或许就是别人苦寻的答案。
YouMind的招聘要求很反骨:“是个疯子,能说清自己疯在哪;诚实,知道自己缺什么”——这和传统招聘的“985、3年经验、熟练Office”完全不是一个画风。
但仔细想,这才是新职场的生存真相:
→「疯子」不是让你去公司裸奔,而是要有件“死磕的事”——比如死磕用户体验,哪怕同事觉得你轴,但你能说清“为什么轴”,还能带着别人一起轴(想想乔布斯当年怎么逼疯团队);
→「诚实」更扎心:承认自己不会写代码,但知道找技术同事补;承认不懂运营,但能拉来运营高手组队——职场早不是“全能战士”的秀场,而是“拼图式协作”的战场。
你看那些抱怨“35岁被优化”的人,往往困在“我啥都会一点,但啥都不精”的陷阱里;
而敢承认“我疯魔于产品,诚实于短板”的人,反而能在团队里活成“不可替代的拼图”。
王烁夫妇从不浪费和孩子聊天的机会,借着故事讲抽象模式——这让很多家长犯难:“现在升学竞争这么卷,哪有时间搞这些虚的?”
但“功利”和“长远”本就不冲突:
你可以把“行业生态”聊得很接地气:“妈妈今天被老板骂,因为没搞懂客户要啥——这就是书里说的「行业细节」重要性”;
你也可以把“抽象逻辑”嵌进生活:“你拼乐高总找不到零件,其实和「企业供应链管理」是一个道理”。
那些吐槽“孩子填志愿抓瞎”的家长,往往在中学时只盯着“分数”,却从没让孩子见过“世界的样子”。教育的短期目标是考学,但长期目标是让孩子知道“为什么学”——
而聊天和读书,就是最便宜的“开眼看世界”方式。
Walter Isaacson写的六本传记(乔布斯、达芬奇、马斯克…),藏着惊人的成长共性:
→儿童时自由探索(乔布斯拆收音机,达芬奇画鸡蛋);
→少年时遇到引路人(乔布斯跟着养父学手艺,马斯克受科幻小说启发);
→青年时扎进前沿技术(从电脑到电动车,从绘画到科学);
→工作选「指数级领域」(科技、艺术、创新,而非线性增长的行业)。
这对普通人的启示更扎心:
→别骂孩子“乱拆东西”,说不定他正在复制“乔布斯行为”;
→别觉得“兴趣班没用”,引路人可能就藏在某个爱好里;
→选工作别只看“稳定”,问问自己:这个领域十年后会消失吗?
大佬们的人生不是突然开挂,而是把“普通人也能做的小事”做到了极致:李想写稿子,YouMind招“疯子”,王烁夫妇聊天,还有大佬们小时候的自由探索……
下次刷到大佬故事,别光酸“人家天赋异禀”——试着拆解:
→李想的“内容思维”,能不能套用到你的职场分享里?
→YouMind的“反套路招聘”,能不能变成你求职时的差异化优势?
→王烁夫妇的“聊天教育”,能不能今晚就用来和孩子聊个5分钟?
→Walter传记里的“成长路径”,能不能给你的职业规划提个醒?
所谓“破局”,不过是把别人的「故事逻辑」,变成自己的「行动指南」——毕竟,大佬们的人生剧本,本就藏着普通人的破局密码。
来源:未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