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南充人民英勇抗战事迹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4 15:45 2

摘要: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日本统治集团看到国共两党趋向合作而联合尚未牢固,乘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发动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其蓄谋以久的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同时也拉开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序幕。抗战爆发后,南充人民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

南充人民英勇抗战事迹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日本统治集团看到国共两党趋向合作而联合尚未牢固,乘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发动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其蓄谋以久的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同时也拉开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序幕。抗战爆发后,南充人民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的引领下,迅速行动起来,以各种方式声援和支持抗战。1937年7月中旬,南充各界群众数千人在果山公园隆重集会,愤怒声讨日军侵华罪行,纷纷表示愿尽后方人民的最大力量,支援抗日前线。阆中、西充、营山等地相继举行抗日救亡大会。

宣传动员

在抗日战争的炮火硝烟中,北京大学教授梁漱溟先生,应张澜先生邀请,率山东教育团来南充组建了省立南充民众教育馆,逐渐成为了南充抗日救亡宣传的中心。进步青年组织来馆群众阅读宣传抗日救亡的刊物,并用幻灯放映抗日的标语、口号,同时将每天从收音机收听到的战情报道,写成简报,张贴在主要街道、路口。为扩大抗日救亡宣传的影响,民教馆的陈静波、陈其瑞创办了《南充民众日报》,发表抨击时弊的社论、短评,而且突出地刊载、报道宣传八路军、新四军及敌后抗日根据地人民英勇抗战的消息,大量转载《新华日报》《群众》《大声周刊》《国难三日刊》等进步报刊的重要文章,报道南充和川北各县支援前线等地方新闻及其他重要消息,引起强烈反响。不久,馆内组织歌咏队,开办文化夜校,吸引了城内的工人、市民、店员、近郊农民前来学习文化、学唱抗日歌曲、听取时事讲述。

1937年9月18日,南充各地各界举行纪念“九一八”事变6周年大会,并于会后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

为了不忘国耻,团结御敌,南充各地各界于1937年9月18日举行了纪念“九一八”事变6周年大会,会后还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共产党员陈静波等发起成立救亡研究会,并建议专署和县府召开抗日救亡国难促进会,成立了南充国难教育实施委员会,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明辨是非,组织中小学生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5月,为广泛发动和组织学生投入抗日救亡群众运动,在中共川北工委的直接领导下,南充各中等学校联合成立了“南充学生抗日救亡研究会”,会员达500多人。研究会创办了《抗日救亡》油印小报,省立中学办起了《救亡周刊》,各学校也纷纷以校刊、级刊的形式报道抗战消息、发表抗日救亡论述、抒发爱国激情;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开办平民夜校,对民众进行宣传教育;建立宣传队,分赴各地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以文艺演出的方式,对民众进行生动、形象、直观的宣传教育。由于研究会的会员来自川北各县,他们利用寒暑假回到家乡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了川北各县抗日救亡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川北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1938年7月,在于江震建议下,张澜聘请共产党员张秀熟在南充专署中小学教师讲习会进行演讲。张秀熟以“抗战与民主”为题,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重大意义,阐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分析了中国必胜、日本必败的条件和依据,在教师中产生强烈的影响。8月,中共川北工委指示党员张思俊、陈静波等组织各界进步人士200多人,在南充县民教馆成立南华艺社,以壁报、图片展览、期刊、歌咏、文艺演出等形式,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年底,中共川北工委以“南华艺社”为基础,组建“南华艺社抗日救亡宣传团”,利用寒假赴川北各县进行宣传演出。宣传团在所到之处写标语、讲演、贴画刊、演新剧、教唱抗日歌曲。节目丰富多彩,语言通俗易懂,使群众受到了形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演出时,常有观众送钱币、物品到台上,支援抗日。阆中民众给宣传团赠送了一面“以艺觉民”的锦旗。同时期,南充各地还相继成立了晨钟剧团、阆中民众剧社、阆中妇女会及北辰歌咏队、南部县抗日宣传剧社、仪陇县精诚团等抗日救亡组织,数量之多、范围之广、热情之高,前所罕见。1940年初,由中国共产党和爱国知识分子创办的孩子剧团,在队长许立明带领下,从重庆出发,沿嘉陵江北上,在武胜、南充、蓬安、南部、阆中、苍溪等县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沿途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进一步激发了南充民众抗日救亡的热情。

此外,南充党组织还办起了“灯笼报”,向民众介绍国际国内的政治和抗战形势,旗帜鲜明地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以及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战的消息,转载《新华日报》《大声周刊》等报刊关于抗战的报道和短评。1938年秋,中共川北工委派党员筹集资金在南充大北街开办“川北书店”;1939年1月,中共阆中中心县委开办“重庆战时书报供应所阆中分所”(简称战时书店);1940年,营山特支安排党员与民主进步人士合作,集资在县城东街开设“绥山文化服务社”;1944年秋,共产党员王屏在营山县城开办“雪莱书店”,这些书店出售《新华日报》《大声周刊》《论持久战》等进步书刊,宣传抗日,传播革命思想。

通过广泛深入地宣传动员,救亡图存的理念深入人心。广大工人、农民、学生、职员、妇女及工商界人士等都自觉加入到抗日救亡队伍中来,使南充的抗日救亡运动不断出现新的高潮。

从军热潮

抗日救亡宣传的广泛深入,唤起了民众的觉醒,激发了南充民众的爱国热情,掀起支援抗战的热潮。1937年9月27日,朱德在抗日前线写信回乡,他写道:“……以好培养他们上革命前线……至于那些升官发财之人,决不宜来我处;如欲爱国牺牲一切,能吃劳苦之人无妨多来”。消息传出后,一批热血青年将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志,纷纷请缨杀敌,在南充迅速掀起从军热潮。仪陇一批先进青年奔赴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参加八路军,投身抗日前线。10月1日,西充民众在车门大操场隆重欢送全县第一批800名义勇壮士开赴抗日前线。营山县立中学校长邓拓夫、教师孔淑婉、陈远志等冲破国民党的层层封锁,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身抗日前线。南充、阆中、南部、仪陇等地的党员和进步青年相继奔赴延安。阆中回民党员马文玉、马文远兄弟俩毅然奔赴抗日前线,加入八路军,驰骋疆场。南充各校学生和广大适龄青年响应国民政府号召,积极报名参加抗日义勇军。南充专署还在果山公园召开大会,欢送首批应征赴前线抗日的壮丁。投笔从戎的南充中学学生柏茂昭、孙祖吉应邀登台讲演,引发全场共鸣并获得群众的称赞。营山女学生组织医疗队,学习医务技术,开展战场救护演习,随时准备开赴抗日前线。各县中等以上学校学生积极参加全国中等以上学校学生寒假战时军事训练,学习军事技术知识,为投身沙场、报效祖国做好充分准备。1939年,卢握山在南充县城川主街口,明代古城小南门城门洞东侧城墙上挥毫写下“抗战到底”四个大字,被工匠镌刻在墙上,充分显示了南充民众抗日救亡、 抵御侵略的斗志。战斗在抗日前线的蓬安籍军人吴炌在家信中写道:“我意于此次民族存亡抗战殉国矣,意殊欣喜,获所归宿诸弟妹勿悲,当引以为荣。倭寇侵占我领土,杀戮我同胞,吾人若不急起,以铁血粉碎敌人迷梦,光复河山,世世子孙,将为奴隶,或竟灭种。是我虽死,而志有未竟,前者仆,希后者继,则我死犹生也”。字字句句,表达了中华儿女强烈的爱国情怀和伟大的民族精神。

1939年,一卢姓巡官(卢握山)为壮国威、应民心,在南充县城川主街口,小南门城门洞东侧城墙上挥毫写下“抗战到底”四个大字,后被镌刻在墙上。

国民党政府被迫迁都重庆后,日本企图通过对重庆的轰炸,造成对大后方经济的破坏和抑制人民抗战情绪的增长,摧毁中国人民继续抗战的意志和决心。素有“川北重镇”之称的南充,东南邻国民政府陪都重庆,西经遂宁可达成都,城郊又建有一机场,既是川军及抗战物资出川的必经之地,又是日军从东、北方向入川轰炸重庆、成都的必经之地,因此成为了日军轰炸的目标。从1938年至1944年,日机相继出动飞机276架次,对南充、阆中、南部、蓬安等地进行了16次轰炸。1940年9月3日,适逢南充赶场天,人流如织,好不热闹。中午时分,36架日机轰炸南充,一队从小南门经川主街直至五里店,一队由正南街经果山公园、仪凤街冲向平城门外;一队经城隍庙、大北街、茧市街直到三公街,一队横列,尾随其后。日机先是用机枪密集扫射,然后投下炸弹288枚,顷刻间全城爆炸声如山崩地裂,楼崩墙倒,血肉横飞。正南街、鸡市口、大南街、果山街、黉墙街等地人血、人肉和砖瓦等混在一起,无法分辨。仅此次轰炸,造成死伤1300人,毁坏房屋800余幢,财产损失难以计数。昔日繁华的鸡市口化为废墟,商业中心迁移至于模范街。日机的轰炸不仅没有使南充人民屈服,反而激起了南充人民对日军的刻骨仇恨,他们不畏强暴,奋起反抗敌人侵略,保家卫国。

1944年9月,为保卫大西南,国民政府号召组织10万知识青年远征军赴印度、缅甸对日作战,抵御外侮,抗战杀敌。“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响彻全国,南充青年学生迅速掀起参军热潮。晋德中学校长唐绍虞起草了热情洋溢的“宣言”,号召知识青年投笔从戎,请缨杀敌。营中在校学生黄敬安、晋德中学学生李烈辉等,当即率先报名从军,受到全校师生的热情赞扬。几天时间,营山即有200余名知识青年从军入伍。县政府举行盛大的欢送会,为远征军壮行。与此同时,阆中国立四中的共产党动员组织30多名女学生组成“女青年抗日救护队”,经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培训后,奔赴抗日前线。1945年6月,营山青年学生李煜生等不惧艰险,奔赴中原解放区,加入新四军行列,投身抗敌前线。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南充各地有26万名青壮年踊跃报名参军参战,血洒疆场。

支援前线

前方将士浴血沙场,缺衣少粮,作战艰苦,牵动着后方爱国军民的心。南充各地纷纷筹集粮食、资金以救济、抚恤出征抗战军人及阵亡将士亲属,中共党组织也发动群众开展慰问前线将士和军人家属的活动,帮助军属进行春播秋收的田间劳动,解除前线将士的后顾之忧,激励前线将士奋勇杀敌。为支援抗日前线,南充人民积极参加救亡募捐、献金、义卖、购买爱国公债、参加支援抗日军需储蓄等活动。学生们组织的抗日救亡宣传队以义演义唱义卖的方式,向广大民众募捐。每到逢场天,各地的学生们走上街头、深入乡镇,唱响《抗日救亡募捐歌》:“你一角,我一角,涓涓细流汇成河。切莫嫌,铜板少,你有多少捐多少。只要四万万同胞心一条,抗战胜利就有把握了……”,各地群众纷纷响应,捐款捐物,用实际行动支持抗战。广大妇女还亲手为前线将士制作寒衣、布鞋,农民积极交纳田赋、附加粮,工商界募捐也极为慷慨。

1938年,为支援抗战,南充的广大妇女亲手为前线将士制作寒衣。

据有据可查的资料,抗战期间,南充各地竭尽全力支援前线,仅南充县就捐献国币3500元,修飞机场支出及捐法币540余万元,大洋43052元,不明币种72万余元,捐棉背心317件,丝棉背心1100件。在物资极度匮乏,人们连温饱都没法保证的情况下,南充人民尽其所能,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慷慨地支持了全国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艰辛努力和巨大贡献。

供稿:中共南充市委党史研究室

来源:方志四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