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某天,你突然发现手指上出现了一个粗糙的小肉疙瘩,或者私密部位长出几个凸起的小丘疹,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可能是——“没事吧?
如果某天,你突然发现手指上出现了一个粗糙的小肉疙瘩,或者私密部位长出几个凸起的小丘疹,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可能是——“没事吧?
是不是上火了?”可这些看似无害的“小瘊子”,可能正是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信号。
HPV,这个名字听起来陌生又遥远,但它其实是全球最常见的性传播病毒之一。它的“伪装术”一流:有时安安静静潜伏十几年,有时却悄无声息地引发宫颈癌、肛门癌、喉癌甚至皮肤病变。
它不挑性别,不论男女都有可能中招。尤其是身上长出了这5类“瘊子”,很可能就是它在“敲门”。
在很多人眼里,瘊子不过是“皮肤长了点东西”,掉不掉无所谓。但从医学角度看,瘊子其实是一种病毒感染导致的皮肤赘生物。大多数瘊子背后的元凶,正是HPV。
HPV不是一个单一的病毒,而是一个庞大的家族,目前已发现超过200种不同类型。它们中的一部分专门攻击皮肤,另一部分则偏爱“黏膜地带”,比如生殖器、肛门、口腔等部位。
关键是,大多数HPV感染者并没有任何明显症状,但病毒却在体内悄悄活动。唯有当它在皮肤或黏膜处引发病变时,我们才会“看到”它的存在。
寻常疣是最常见的HPV相关瘊子,通常长在手背、手指、脚背等部位。它的表面粗糙坚硬,颜色略深,看起来像一粒凸起的“树皮”。
很多人小时候长过,被误以为是“摸脏东西”引起的,其实是HPV2型或4型在作怪。
跖疣则是长在脚底的“隐形杀手”。因为它位于足底受力区,常被误认为是鸡眼,但它不仅压着疼,还可能往内生长,造成走路时刺痛。HPV1型是它的常见类型。
扁平疣外表光滑,颜色偏粉或浅褐,常见于面部、前额、手臂等部位。它的出现常让人误以为是“皮肤变差”或者“激素问题”,但是HPV3型、10型等低危型病毒的杰作。
尖锐湿疣是HPV感染中最“臭名昭著”的一种,常出现在外阴、阴茎、肛周等黏膜区域,看起来像小菜花或鸡冠。它是性传播疾病的重要标志,由HPV6型和11型引起,具有高度传染性。
指甲周围疣也是一种容易被忽视的瘊子,多出现在指甲边缘、甲床处。它初期像是倒刺或感染,久而久之变得坚硬脱皮。HPV7型是背后常见的病毒类型。
这些瘊子的共通点是:都可能由HPV引发,且具备一定的传染性和扩散性。一旦出现,应及时就医确诊,而不是“等它自己掉”。
HPV最让医生头疼的地方在于,它可以在人体内潜伏多年不发作,但依旧具有传播力。有人感染后几个月就发病,有人则十多年后才出现病变。
研究显示,90%以上的HPV感染者可在两年内通过自身免疫清除病毒,但也有一部分人,病毒顽固存留,反复发作,甚至引发癌变。
2023年《中华病毒学杂志》发布的一项研究指出,在中国18~45岁人群中,女性HPV感染率约为19.2%,而男性HPV感染率虽然数据起伏较大,但某些高危行为群体中甚至超过25%。
更令人担忧的是:男性HPV感染者中,超过65%没有任何症状表现,却依然具有传播能力。
这说明,对于HPV感染,不仅是“看到才算”,更多时候,是“看不见的威胁”。
并不是所有瘊子都会癌变,大多数是低危型HPV导致的良性病变。但如果不及时处理,它们可能引发局部扩散、反复感染,甚至影响生活质量。
高危型HPV(如16型、18型)更常与宫颈癌、阴道癌、肛门癌等癌症相关。即便没有尖锐湿疣等典型表现,也可能悄悄造成黏膜细胞的病变。
一个真实案例:一位35岁的女性患者,从未觉得自己有什么异常,直到单位组织体检时查出宫颈细胞异常,进一步检查发现感染了HPV16型,已经发展为轻度宫颈病变。
她当时唯一的“症状”,就是手上反复长了几颗不起眼的扁平疣。
这不是个例。越来越多研究发现,皮肤上的瘊子,可能是体内病毒感染的外在表现。虽然它们不等于癌变,但它们是身体给出的“警报信号”。
提起HPV,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性病”,于是羞于就医,讳莫如深。但HPV的传播远不止于性接触。
除了性传播,HPV还可以通过皮肤接触、共用毛巾、剃须刀、公共浴池等传播。尤其是皮肤有破损时,病毒更容易“钻空子”。
儿童之间玩耍、家庭成员共用指甲刀,甚至在泳池中接触地面,都可能成为传播途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孩子手上也会长寻常疣,与“性”毫无关系。
如果身上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皮肤赘生物,千万不要急着否定可能性,也不要因为“难以启齿”而讳疾忌医。
首先要明确一点:一旦身上出现瘊子样皮损,不建议自行处理,尤其是剪、挖、抓挠等行为,不仅可能造成局部感染,还会让病毒扩散。
应及时前往正规皮肤科或专科门诊进行检查,必要时可进行HPV分型检测。如果只是低危型感染,一般以观察和局部治疗为主;若为高危型,则需进一步随访、跟踪。
2022年《中国病毒病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指出,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充足睡眠、均衡饮食、戒烟限酒、规律锻炼等,都有助于提升机体免疫力,从而清除HPV病毒。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感染后能自愈,而有些人却反复发作。
HPV疫苗的普及也为预防提供了保障。无论男女,只要在合适年龄接种,都能大大降低感染风险。尤其是青少年人群,越早接种,保护效果越好。
无论你是20多岁的年轻人,还是50岁以上的中年人,只要你发现身上出现了不明瘊子样的皮肤赘生物,都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不自诊、不轻视、不拖延。瘊子看似小事,却可能是大问题的信号——尤其是反复长、颜色变深、形态异常的,更应警惕。
第二,避免共用个人物品。尤其是毛巾、指甲刀、剃须刀等直接接触皮肤的物品,家庭成员之间也要尽量分开使用。
第三,提升免疫力才是关键。与其焦虑“是否中招”,不如从饮食、作息和锻炼入手,打造一个更强韧的自身屏障。
第四,正视HPV,不污名化。HPV不是“谁的错”,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病毒。让它“现形”的方式,不是恐惧,而是科学与理性。
身上的“瘊子”,也许你曾忽略它、怠慢它,但它们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听懂这些信号,才是真正的健康智慧。
参考文献:
李文静,赵建民.中国育龄女性HPV感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病毒学杂志,2023,39(2):105-110.
张丽娜,王晓明.健康成人免疫状态与HPV自然清除的关系研究[J].中国病毒病杂志,2022,12(4):278-282.
来源:GaySpot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