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咱们的印象里,水稻大多都是一人高,可有一种巨型水稻,能长到2米高,亩产据说能达到2000斤,而且还能在稻田里养鱼、养虾蟹,听起来是不是特别厉害?这么优秀的水稻,却没有在农村广泛种植,这是为啥呢?今天咱们就来唠唠。
引言:
在咱们的印象里,水稻大多都是一人高,可有一种巨型水稻,能长到2米高,亩产据说能达到2000斤,而且还能在稻田里养鱼、养虾蟹,听起来是不是特别厉害?这么优秀的水稻,却没有在农村广泛种植,这是为啥呢?今天咱们就来唠唠。
2007年,中科院的科研团队就培育出了巨型水稻,经过多年试验,它的优点确实不少。
巨型水稻身形笔挺,穗长粒多,每株稻苗分蘖最多能达到40穗,每穗稻粒有250 - 350粒,比普通水稻多出100粒 ,平均每千粒稻谷重28克左右。
而且它的根系发达,能把水稻周边的养分充分吸收利用起来,对生长环境要求也不苛刻,稻田、水沟、水塘、干湿地、贫瘠新垦地、盐碱地都能生长。
巨型水稻产量高,比一般常规水稻的生物量大50%以上,单季亩产在1000公斤以上 ,相比常规水稻,每亩可增产15% - 20%。它还解决了“稻田养鱼”的难题。
普通水稻太矮,蓄水也就20 - 30公分,鱼儿活动空间小。
巨型水稻高2米,蓄水超50公分没问题,水域宽敞,氧气充足,夏天还能给水体降温。
它高大的茎秆,还为鱼虾蟹打造了天然防御网,提高了幼苗存活率,真正实现了“一水两用,稻渔双赢”。
不过,巨型水稻推广之路困难重重。从种植角度来说,种巨型水稻,田埂得加固,排水灌溉系统得升级,还得用激光平地机来保证播种深度一致,不然会影响产量,这前期投入动不动就超过1万元。
要是采用机械化播种,专门设备稀缺,现有的机械对它粗硬茎秆的种子适应性差,伤种率高。
而且部分地区没有补贴,农民一算投入产出比,心里就凉了半截。
到了收割的时候,问题更让人头疼。市场上主流的收割机只能收割1.5米以下的农作物,面对2米高的巨型水稻根本“够不着”。
人工收割的话,费时费力成本还高;改装或定制收割机,价格又贵得离谱。
另外,虽说巨型水稻抗倒伏能力有改进,但遇到强对流天气或台风,还是会大面积倒伏,倒伏后收割机更是没办法作业。
再看看“稻渔共生”模式,操作难度可不小。
在田里养鱼虾蟹,可不是把幼苗扔进去就不用管了,得精心照料。
现在农村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守的老人本就体力有限,对水产养殖技术还一知半解,就算折腾半天把鱼虾蟹养大了,市场价格波动大,还会被中间商压价,忙活一场可能收益很少,老人实在没动力去做。
巨型水稻没能广泛推广,不是它不够好,也不是国家不支持,而是目前“适合大规模农户”的条件还没完全具备。
年轻人进城务工,留守老人干不动,而年轻人更愿意当工人也不愿回农村种地。
对于那些还想靠种地、养殖养老的老人来说,经济和体力成了最大的阻碍,他们很难等到机械设备升级、补贴政策完善。
结语:
但这并不意味着巨型水稻没有未来。
科学家们还在不断优化品种,农机企业也在研发相关设备,政策补贴或许也会逐步跟上 。
相信在多方努力下,巨型水稻有朝一日能突破困境,在田野上大放光彩,真正实现“禾下乘凉梦”与粮食高产增收的双赢,让我们一起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来源:咖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