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或许只是偶尔听说,西藏自治区居然已经要过六十周年生日了。日子熟悉,但今年的庆祝法子好像完全和以前不一样,有一些事情,一下子让外地人也觉得新鲜,比如说这次的场地选在了布达拉宫广场。这地方,不光是旅游名片,对藏族人来说分量很重,选在这里办国家级仪式,乡亲们都
很多人或许只是偶尔听说,西藏自治区居然已经要过六十周年生日了。日子熟悉,但今年的庆祝法子好像完全和以前不一样,有一些事情,一下子让外地人也觉得新鲜,比如说这次的场地选在了布达拉宫广场。这地方,不光是旅游名片,对藏族人来说分量很重,选在这里办国家级仪式,乡亲们都觉得是大事。
以前的庆祝活动,往往没有这么吸引外面的目光,今年却突然“敞开大门”,国外那些主流的大媒体都被邀请了。连“一带一路”的一些国家也有记者来了,现场采访不只限于开会,连展馆和乡下的农牧区都能去,镜头就对着雪域高原六十年来的变化拍,有的人下意识会问一句,这是不是想让世界看见最真实的变化?
人们常常说奶奶年轻那会儿,走路去集市得一整天,信息都靠嘴巴喊,后来铁路、高速一条条修了,就像时间轴突然拧快一样。曾经这里农奴比农民多,文盲比识字的人还多得多,现在城里和乡里的收入都上来了,自己有房、孩子能上学,有人感叹,这些年日子到底怎么变过来的?
说到变化,庆典时候正好有一个“西藏60年发展成就展”,这个展览不是一年一次,而是第一次在全国12个大城市轮流展开。谁会想到,农奴流转地契、老干部笔记这些“老物件”,和无土青稞基地这些新玩意儿,会放在一个屋里对比着展?展览内部分了几个区:历史的、科技的、民生的、自然风景的、和文化收藏的——这些都是用来讲述西藏每一条路怎么走出来的,不单有图片,实物也都摆着,比如中小学的“三包”营养午餐菜单,还有藏医药流水线的小模型。
有些人搞不清楚为什么媒体对这个展会这么关注——其实大家都知道,过去外人对西藏的了解总是很有限。现在他们可以戴着VR设备“飞”到纳木错湖上方,眼前全是蓝湖和草滩;还可以看到非遗工艺的活传承,也有好几个软件展示着藏语正在被数字化,很直观就能感受到文化怎么传下来的。
还有旅游这一块,也有新办法。平时大家说去西藏玩,机票贵、门票贵,趁着今年庆典,竟然出来了年度优惠政策。布达拉宫、纳木错这些有名的5A级景区票价直接对半砍,再低一级的地方多数干脆不要门票。坐飞机进出的,也可以申领交通补贴。更有意思的是,有些旅行社还安排了“非遗专线”“生态体验”,让游客进到当地村子,尝尝手工酥油茶、刺绣、药香包裹。这就是让更多人把西藏的好,一次都带走。
前些年有个数字,说2024年西藏接待了五千万游客,光旅游收入就六百多亿,不少牧民、农民因为搞民宿、导游,腰包慢慢鼓起来。和以前比,如今的西藏旅游已经成了地方收入推动力,不只是风景漂亮,更让大家能一块儿过上好日子。
“为什么这么大阵仗?”有人私下问过。其实西藏这一路走到今天,真离不开那么多人的支持。从1965年自治区成立,大家都经历过日子苦、发展慢时候,全国一块儿拉着跑。西藏干部、各民族村民都拧成了一股绳,这才把过去那“一穷二白”的地方,变得现在不论是通讯还是收入都跟得上。那些展览、报道不是单纯做给外人看,更多是藏区自己人回望整整六十年,是不是每个人的努力都算数?
有一点,很多人心里都清楚,这场庆典已经不仅是为了过节。主办方希望从民族自治、历史进步,再到普通百姓的饭碗、屋子、孩子,将这些搞清楚了,让来来往往的人都能看明白,这片土地上的人正怎么一步步往前走。
再过一段时间,场地搭好,仪式开始。媒体镜头对准布达拉宫金顶,和台下排着队的观众。有人举着小国旗,有小孩在妈妈怀里啃苹果,天空安静,山脚下热闹。现场和直播前的人都会看到,这种场合已经不光是纪念或者展示新面貌。西藏和祖国,其实早已密不可分。那种“心气儿”跟高原不变的太阳一样,照着每一个人,照着这片土地夜里和白天。
来源:时刻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