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都把整本书阅读作为独立的学习任务群。然而,对于教师来说,整本书阅读教学在当下仍面临诸多困境:
■ 整本书阅读教学最大的考验来源于教师自身,如果教师喜欢读书又乐于思考如何教学,那么一定可以走出目前的教学困境
■ 教师需要“抬头望天”,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整本书阅读的评价趋势,设计过程性评价的落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都把整本书阅读作为独立的学习任务群。然而,对于教师来说,整本书阅读教学在当下仍面临诸多困境:
一是课程困境。有些学校将整本书阅读作为课外活动,课时安排和相关教学计划不完善,导致部分教师不够重视整本书阅读,存在将整本书阅读与考试挂钩、强化知识性记忆等行为,而想有作为的教师,也碍于时间限制无法顺利开展活动。
二是教学困境。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怎么教更好”等问题,但很多教师对整本书阅读教学方向不清、方法不明,教学效果不佳。
三是评价困境。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目前,整本书阅读的过程性评价,或缺失,或方式单一,常常只是让学生写笔记、做摘抄、做小报等;终结性评价差异明显,还有不少地区考查内容琐碎繁难,“常识速记”型考题仍未从试卷上绝迹,既不能体现学生的阅读素养,更无法真正检验学生的阅读情况。
上述困境体现出整本书阅读教学在发展中不断受阻又在阻力中不断发展的特征。那么,教师如何破局?
一是任务驱动,化解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困境。教师可以围绕阅读序列化,运用任务驱动的形式合理规划阅读内容,走出学生假读书、不读书的困境。张小兵、倪峰老师提出,整本书阅读应走向“校本化”“班本化”道路,可以构建校本阅读体系,从阅读时间、阅读篇目、阅读输出等方面提出具体规定,布置阅读任务。笔者提出“援疑质理”“一书三课”等做法。“援疑质理”即教师通过布置阅读提问了解学生的读书状况,研判他们是真阅读还是假阅读,再基于读情进行指导;“一书三课”即教师针对一本书开展三种课型的教学,分别为重在激发阅读兴趣、消除学生与经典间隔阂的“读前引导课”,根据学生阅读现状采取不同推进策略、让学生顺利读下去的“读中推进课”,以及在学生读完整本书后通过多种方法助其深度理解的“读后提升课”。总之,教师在设计整本书阅读任务时要贴近学生,由浅入深、由单本到专题,对整本书阅读作出长期规划与序列化训练。
二是提炼策略,纾解整本书阅读的实施困境。整本书阅读教学最大的考验来源于教师自身,如果教师喜欢读书又乐于思考如何教学,那么一定可以走出目前的教学困境。笔者认为,首先,教师要将整本书阅读当成一门课看待,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思考教学设计。其次,不同类型的书读法不同,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在读书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如《儒林外史》这部小说,不是靠情节生动取胜,而是靠塑造人物取胜,因而阅读这本书应该探寻作者是如何把人物刻画得形神兼备的。最后,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不同书籍,找到适宜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从语文学科出发,围绕语言建构、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等维度进行深入阅读。如对于《昆虫记》,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科”和“普”两个维度进行探究,把握作品的科学知识,理解法布尔的科学观察和探究精神,探寻法布尔的写作秘诀和语言特色;而对于《海底两万里》,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科”与“幻”两个维度展开探究,其中“幻”包括小说的构思艺术和丰富的想象等。
此外,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着眼于“整”字,引导学生在宏观视野下把握整本书的内容(即范多伦所说的“检视阅读”),并找到作品的“纲”。如《西游记》的“纲”是“成长”,孙悟空从石猴成长为“斗战胜佛”的故事,告诉人们“斩断心猿即悟空,行者斗战成圣佛”。在完成“检视阅读”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批判性阅读阶段,以问题切入文本,考虑整本书的功能定位、作品的母题定位及独特性定位等,还可设置指向批判性理解的写作任务。
三是完善体系,缓解整本书阅读的评价困境。整本书阅读的过程性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推手,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阅读问题,提出针对性改进意见,促进学生反思阅读过程、改进阅读方法。如何完善整本书阅读的评价体系?首先是打通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壁垒,优化过程性评价效能。教师需要“抬头望天”,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整本书阅读的评价趋势,设计过程性评价的落点。然后是改进整本书阅读的评价目标。除了着眼于学生读了没有、读得怎样,教师还要重视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毅力”“阅读意识与眼光”“阅读策略与迁移”等,让学生成为终身阅读的爱好者。最后是改进整本书阅读的评价方式。教师可通过真性视野(即围绕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最真实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调查)、交互视野(即关注学生与阅读环境或活动间的互动)、长线视野(即长线观察与记录)等方式,观察学生在阅读兴趣、阅读策略运用、阅读效果等方面的表现,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综合考量学生的阅读素养。
(作者系南京市科利华中学教科室主任,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24日 第03版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