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一组关于中国与印度最新外交互动的数据让亚洲局势再度进入舆论焦点。联合国亚太事务署刚发布的报告显示,上半年中印贸易总额同比增长超12%,而中印高层会谈也成为各大权威媒体的头条。
8月,一组关于中国与印度最新外交互动的数据让亚洲局势再度进入舆论焦点。联合国亚太事务署刚发布的报告显示,上半年中印贸易总额同比增长超12%,而中印高层会谈也成为各大权威媒体的头条。
就在中国外长王毅南亚之行刚刚落幕,印度却突然对台湾议题做出高调表态,“中印和解”表象下涌动的暗流,令全球瞩目。到底印度的立场为何如此反复?
中印关系刚刚出现些许缓和迹象,突然迎来一记“急刹车”。8月21日,外交部官微发布王毅外长圆满结束南亚多国访问的消息,强调中国与印度就边境稳定、经贸合作达成积极共识。多家海外媒体如BBC、路透社也以头版报道了此次会谈,认为中印关系正尝试走出2020年边境冲突的阴影。
但就在舆论预判区域局势有望趋稳之时,印度外交部在22日突然公开声明,强调“台湾问题立场未变,印度将继续与台湾保持经济与文化联系”。这一态度与不久前联合公报中的“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完全不同调,令外界哗然。
数据不会说谎。上半年,印度对台出口总额同比增长近18%,而印度电子制造业有三成原材料来自台湾厂商。印度一边在联合声明中释放善意,一边又在关键时刻“澄清”与台联系,背后凸显其政策的双轨运行。
“印度的外交表述之所以反复,是受多重外部压力所致。”新加坡国立大学南亚事务专家Arvind Menon在《南华早报》专栏中分析称,近期美印高层互动频繁,美方在贸易、科技领域的政策施压,让印度对中方释放善意时不得不留有“后手”。印度国内民族主义情绪与国际战略考量交织,直接影响了其涉台表态。
舆论注意到,印度在“一中原则”上的实际表态始终采取“模糊战略”。自1972年中印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以来,印度并未像绝大多数国家那样在公开文件中直接支持中国对台主权,而是维持技术性模糊。8月,新德里方面更是把“与台湾经济、科技、文化合作”这一表述放在了外交声明显著位置。
印度智库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研究员数据显示,印度与台湾科技合作项目同比增长11%,涵盖芯片、AI等新兴产业。在对华关系刚刚重启的敏感节点,印度为何如此执意要“区分”与台经济往来?
“这其实是利用台湾议题作为对华博弈的筹码。”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蒋涛在接受央视时政频道采访时指出,印度历来在西藏、台海等问题上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一方面释放和解信号,另一方面又在核心利益问题上不断试探中国底线。
反观印度国内,8月最新的民调显示,超过56%的民众支持政府在对华谈判中“保持强硬”,而印度议会多位议员公开要求政府“绝不能在台湾等问题上让步”。莫迪政府在权衡国内压力时,也不得不在官方表态上反复权衡。
经济和地缘政治的现实压力,让印度不得不在大国之间左右腾挪。近期,美国对印度征收新一轮高科技产品关税,IMF数据显示,印度第二季度出口受美关税影响下滑2.3%,这让印度开始重新思考“单边押宝”的风险。
与此同时,印度加大了与俄罗斯的能源、军备合作。俄罗斯能源部官网数据显示,前7个月印度自俄石油进口总量同比猛增25%,而印俄武器贸易额也创下十年新高。印度国防部高官在8月初公开表示,将采购更多俄制S-400防空系统,并寻求在新型导弹领域深度合作。
这些动作释放的信息很明确:印度不愿在美中之间彻底倒向任何一方,而是选择多元合作。中国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印双边贸易额达741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尽管政治层面龃龉不断,经贸往来依然紧密。
更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军界对历史“旧账”始终心有不甘。上半年,印度国防开支同比增长7.1%,重点投向边境防御与高原作战能力提升。印度智库IDSA分析指出,印方对1962年边境冲突的记忆至今影响着中印边境部署与军演节奏。防范中国,始终是新德里安全政策的“主旋律”之一。
从8月的“变脸”风波看,印度在对华政策上反复横跳,并非只是权宜之计。新德里在南亚地区的地缘野心和“战略自主”倾向,决定了中印之间即使出现阶段性缓和,信任基础仍极其脆弱。
《印度时报》8月23日社论指出,印度政府“即使在面对美国霸凌时也不愿完全倒向中国”,其外交核心逻辑是“永远为自身留有迂回空间”。这种“左右逢源”的姿态让中印之间的合作进程变得更加复杂。
中国学界对此有清醒认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勇在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时表示:“印度对中国统一事业始终保持疑虑,双方即使在经贸、反对单边主义等领域达成共识,只要涉及中国核心利益,印度就会反复‘试探’。”
印中关系的脆弱性也体现在边境管理、科技交流等细节。8月中印边境联合巡逻计划因技术细节分歧一度搁浅,相关谈判进展缓慢。中国商务部8月最新通报显示,部分中资企业在印度市场受限措施有增无减,双方经贸信任基础远未巩固。
面对印度在台湾问题上的表态反复,以及其在国际多边舞台的摇摆姿态,中国如何应对?多位专家建议,既要坚持核心原则,也要做好防范和策略调整。
“一中原则不容挑战,必要时应通过多边和双边渠道,及时表达立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8月22日例行发布会上回应称,对印方相关表态表示强烈不满,并将采取必要措施维护国家主权。
与此同时,专家普遍认为,中印关系未来一段时间将继续呈现“缓慢恢复—反复震荡—有限合作”的格局。在经贸、科技等领域,可以通过加强产业链对接、优化市场准入,稳步推进双边合作;在安全与敏感议题上,则应坚持底线思维,做好“防火墙”建设,避免风险外溢。
中印关系的未来并非一帆风顺。全球供应链重组、地缘竞争加剧、政治风向多变,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着两国互动节奏。对于中国而言,既要看到合作的空间,也不能忽视对方可能的“突然转向”。稳中求进,防患于未然,才是应对复杂变化的关键。
参考资料:中方回应印度官员涉台言论:希望印方切实恪守一个中国原则
来源:通文知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