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港再扬帆 政协聚力送东风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2 21:27 3

摘要:8月21日,泉州市政协召开“东方第一大港政协说”座谈会。省市政协委员及来自经济、文化、传媒、医药卫生、高等院校等领域的共15位专家学者,围绕深入挖掘宋元时期泉州经贸往来、多元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价值,为泉州重振“东方第一大港”雄风建真言、献良策。

千年古港再扬帆

政协聚力送东风

宋元时期的泉州,帆樯林立、商贾云集,以“东方第一大港”的恢宏气度,铸就了古代中国与世界文明交融互鉴的璀璨华章。

8月21日,泉州市政协召开“东方第一大港政协说”座谈会。省市政协委员及来自经济、文化、传媒、医药卫生、高等院校等领域的共15位专家学者,围绕深入挖掘宋元时期泉州经贸往来、多元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价值,为泉州重振“东方第一大港”雄风建真言、献良策。

与会专家学者以全球化视野为经,以历史纵深为纬,既深刻诠释了泉州“市井十洲人”的开放包容精神,又立足当下,就创新讲述“宋元中国·海丝泉州”故事提出了诸多富有见地的实践路径。

建言献策

打造21世纪

泉州海上丝路“数字东方大港”

李冀平

泉州市政府经济顾问组副组长、市政协经济高质量发展智库专家、市政协原副主席

泉州应围绕打造21世纪海上丝路世界数字商埠目标,再造新时代的“数字东方大港”。

建议:以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为引擎,建设21世纪海上丝路数字节点城市,打造海上丝路“数字东方大港”。推动人工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应用,制定实施《“十五五”至2035年海上丝路智造强市与海上丝路数字东方大港》发展规划。加快构建海上丝路智能制造产业生态链,打造国内国际产业与市场互通,“AI+”赋能全周期制造业与服务贸易业协同创新的“数字东方大港”共同体。建设数据治理与安全示范城市,探索AI时代数字智能制造与贸易管理的安全机制,构建海上丝路“数字东方大港”的信任基石。深度推动世界互联网数字贸易合作,围绕共建“一带一路”新十年全球数字贸易发展新格局,构建21世纪海上丝路新“数字东方大港”。

重振东方古港雄风

骆沙鸣

市政协经济高质量发展智库专家、原一级巡视员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及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曾经辉煌的刺桐港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契机。

建议:发挥泉州作为智造强市和拥有千万侨商的两大优势,大力推动海外仓和友城产业合作园区建设。

打造“首发泉州”聚集全球首发、首秀、首展的效应,使泉州成为众多国内外品牌的首发首选地,布局形成更多“全球新品首发地示范区+首发首店地标性载体+网络新品首发平台”的首发经济载体建设体系,并在泉州“十五五”规划中,紧密结合首发经济与城市定位。还要优化泉州对外出口贸易和数字贸易,制定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发展规划和促进泉州邮轮经济发展若干意见等。

打造“东方第一大港”

核心在于文化

蔡崇达

福建省政协委员、福建省作协副主席

打造“东方第一大港”,文化是最根本也最核心的立足点,也是重要的框架和方法。那么如何从文化角度进入,打造“东方第一大港”?

建议:首先是“神”的确立,即核心与框架,建议泉州组织来自学术、文学、艺术、媒体各领域专家,共同制定系列的学术研究、创作规划和传播策略,打造理念总纲。其次是“形”的鲜活,建议围绕着“东方第一大港”留存在人心的各种精神、气场、力量和历史故事,发动各种文艺形式进行创作。再次是“新”的生发,建议泉州考虑组织国际文学艺术创作交流活动,从“东方第一大港”中汲取文化的资源、力量,重新确立在文化上“东方第一大港”的责任和可能。

让“东方第一大港”

重返世界C位

周智琛

财新传媒副总裁、财新创意董事长

若让“东方第一大港”重返世界C位,要寻根,更要再造文明。

建议:聚焦文明价值,打造全球叙事体系,重点打造“文明互鉴”核心标识,避免将“东方第一大港”IP窄化为单一“贸易港口”,要从器物、制度、商业、精神、生态五个层面,立体地讲好泉州,也要将“刺桐符号”置于一个更广阔、更有生命力的跨国网络之中。聚焦“人—港—城”共生,做沉浸式的传播,要构建全球传播体系,加快推进“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设,打造超级体验区,用数字博物馆、沉浸式场馆把22个世遗点“串珠成链”。聚焦“古今双港”战略,用IP拉动发展,要打出“刺桐通关”标准,开辟“新海丝黄金航线”,把泉金航线升级为“闽南文化走廊”,还要推动“港区变景区、航线变文旅线”,打造临港文化经济带,并建立健全厦门和泉州海关在组织架构层面的协调机制。

推动文化景观设计

重塑“东方第一大港”文化地标

丁毓玲

市政协常委、致公党泉州市委会主委

如何将文献记载转化为可触摸的实体景观,整合碎片化的历史痕迹,重构连贯的城市记忆?通过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文化景观设计重塑泉州文化地标,正是打造这座“东方第一大港”超级文化IP的关键路径之一。

建议:通过港口景观与城墙城门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历史场景的再现与活化。港口场景:在昔日东方第一大港最繁华的晋江岸边,以“万商云集”“舟楫往来”“福船建造”等主题,结合传统石雕与当代雕塑的实景复原,再现古港繁华。城墙城门系统:针对古代城墙已湮灭现状,依据文献和考古资料,采用“片段复原+意象提示”的策略,在保护原址基础上选择性复原部分区段。朝天门、泉山门、临漳门三处复建精良的城门,通过“地面步行+地下短通道”的微改造增强连通性,使其成为可接近、可互动、可停留的古城活力节点。整体以实景装置为主体,融入数字交互等技术,提升叙事层次与参与感,平衡文化表达与体验创新。

重构海洋文明叙事激活千年“海丝”基因

杨旭东

市政协委员、泉州广播电视台台长

今天,我们亟须激活泉州“东方第一大港”的文化IP,以此为支点重新审视中国对全球海洋文明的贡献,构建属于中国的世界史观。

建议:一是聚焦国际叙事传播:将泉州定位为“海洋文明的东方原典”与“多极世界的活态证据”,塑造其为全人类的共同精神遗产。具体举措:如联合国内外权威学术机构,发布《从市舶司到WTO:千年关税演进》白皮书;又比如,在国际平台举办“宋元海商法:东方的海洋治理智慧”全球巡展。二是推动跨国城市联盟:争取国家与联合国支持,发起成立“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城市联盟”,常态化开展学术研讨、经贸产业展博会、文化体育交流,深化文明互鉴与经济交融。三是拥抱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传播:对22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产点进行高精度扫描与场景复原。在未来中国(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辟沉浸式数字展区,并基于此开发系列文创产品,让辉煌历史走进大众生活,扩大全球影响力。

设立泉州—南洋经贸合作发展示范区

白晓东

市政协常委、华侨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当前,泉州与南洋的经贸关系迎来新的历史机遇。

建议:要立足战略交汇,把握泉州—南洋合作的时代机遇,即着眼于世界经贸视野,抓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政策叠加机遇、与南洋国家的产业互补机遇和激活侨商网络的当代价值侨力汇聚机遇。要聚焦先行先试,构建泉州—南洋经贸合作创新发展示范区,即以泉州—南洋经贸合作为支点,创新跨境贸易便利化机制;构建“泉州—南洋产品互补性生产销售”格局;从营商到争议解决,构建“聚侨促贸”服务机制;创新金融支持,破解跨境合作资金瓶颈。要争取国家的保障措施,为先行先试提供制度支撑,比如,可向国务院争取批准设立泉州—南洋经贸合作创新发展示范园区,向国家争取“泉州南洋经贸合作先行区”政策等。

打造“海丝”中医文化国际交流旗舰平台

阮传亮

市政协常委、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泉州市中医院副院长

自1991年以来,“中国泉州—东南亚”中医学术研讨会已连续举办14届,影响力覆盖东南亚12国及欧美多国,2016年纳入国家“一带一路”卫生合作重点项目。我市可以此为载体,将其打造为泉州中医药“走出去”最直接、最有力、最具特色的国际交流旗舰平台。

建议:一是提升能级,高规格、高水平、有特色地办好即将召开的第十五届“中国泉州—东南亚”中医学术研讨会,借机系统推进泉州中医药国际化布局。二是积极构建中医药“走出去”长效机制,并支持海外泉籍侨团参与中医药中心建设和中医药贸易。三是促进产业文化融合,讲好“可感知”的中医药故事,推动“道地药材+文旅”融合,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贸易,打造“泉州中医药”国际品牌矩阵。四是强化保障,确保国际化交流落地见效。

探索港口新质生产力运用

为千亿产业崛起筑基添翼

张志强

福建省湄洲湾港口发展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

“东方第一大港”是镌刻在泉州市港口血脉中的历史荣光。当前我市探索港口新质生产力运用,将为泉州的千亿产业崛起筑基添翼。

建议:一是支持管道互联互通,构建临港工业配套库。二是拓展保税船燃油加注,提高港口服务能力。三是支持推进航道项目建设,提升航道通航效能。四是大力发展海铁联运,持续推进兴泉铁路效能发挥,同时推动降低铁路运价,将运距优势转化为物流成本优势,打造兴泉铁路“桥头堡”,扩大泉州市港口的辐射能力。五是强化科技兴安,赋能石化产业安全发展,推动专利落地,深化石化产业生产作业的动态跟踪和智慧监测预警,做到自动预警、主动管控、联动处置,保障石化产业发展行稳致远。

建设“一区百馆”打造文旅“拳头产品”

王景贤

泉州市木偶剧团名誉团长、艺术总监

鲤城区是我市历史文化的富集区和核心区,理应有更大的担当。

建议:一是组织对鲤城区历史遗迹、古今名人遗址、中西古建筑等存留情况进行分类盘查,从中精选优质项目,分批实施“一区百馆”计划,使中山路及周边形成集博物展览、技艺演示教学、沉浸式体验及商业经营于一体的创新型产业区。如此,既有利于非遗资源的活态保存和有效利用,又有利于建成一个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非遗之城”。二是将已举办7届的“中国泉州国际木偶节”加以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使之真正成为一个重要国际文化品牌。三是我市具有聚集全国各品种木偶艺术,并抢救已流失越南的“水上木偶”的艺术潜能,可在现有基础上创建集木偶表演、木偶影视及相关延伸产品于一身的“中国泉州国际木偶城”,使之成为全国乃至亚太地区的木偶艺术重镇,为我市增添一个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文旅“拳头产品”。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

传承发展“海丝”文化

陈敏红

泉州师范学院研究生处处长、文化遗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泉州拥有多层次、多门类的海丝文化遗产体系,务必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为抓手,打造世界遗产价值挖掘、保护传承与全球传播的学术引擎与人才库,全面激活泉州海丝文化的时代生命力。

建议:一是推动泉州师范学院文化遗产紧缺急需学科硕博点建设。二是建议探索与海丝沿线高校、在地文博机构共建“海丝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实验室”,开展文化遗产交流合作、技术培训等项目,打造立足泉州、面向两岸、辐射亚太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创新高地。三是依托泉州文化遗产研究院,培养兼具技术能力、人文素养与国际视野的文化遗产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为海丝文化保护、活化与国际传播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撑。四是出台文化遗产专项政策,建立产教融合大平台的运行与评估机制;设立文化遗产研究专项;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学科建设,形成政府引导、高校实施、社会参与等长期稳定的支持格局。

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

许瑞峰

福建省政协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如何推进泉州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

建议:健全“泉州典范”法规制度体系,实施遗产保护提升工程,实行“负面清单+正面清单”双轨管理,把22处遗产点、缓冲区、景观视廊、关联区一并纳入法定图则,实现刚性管控,并建立“泉州世界遗产基金”。创新“见人见物见生活”遗产阐释体系,实施文旅融合工程,打造“宋元泉州”沉浸式城市客厅,建设国际访客中心。培育“宋元文化百千万”传承人体系,实施世遗人才强基工程,实施“世遗进校园”计划,实施“青年使者”计划,设立“海丝英才”专项。推动“遗产+”产业融合体系,实施世遗数字文创新兴工程,继续实施“优品出海”计划。

深化提振消费行动

打造“世遗泉州时尚之都”

林宏楠

市政协常委、福诚(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

如今,泉州再次站在世界舞台中央,致力于打造“世遗泉州时尚之都”。如何深化消费升级,推动泉州成为“中国时尚”对话“全球时尚”的主窗口?

建议:一是以产文融合推动消费升级,构建“市—县—区”一盘棋机制,形成规划共谋、活动共办、资源共聚的协同格局;打造“非遗+设计”“世遗+秀场”新场景,形成文化赋能产业的示范样本;打通“时尚×文旅”到消费的转化链,提升文旅消费协同效益和全链条市场活力。二是以时尚设计扩大全球声量,可引入国际时尚资源,加大本土设计师培育,鼓励时尚创意跨界合作。三是以资金政策引领时尚发展,市县两级配套专项扶持资金、出台针对性政策,重点支持泉州时尚产业生态建设,并支持设立时尚产业发展基金,探索多元化的政府支持模式。

加快建设“聚侨促贸”

先行先试示范城市

苏欣欣

福建省政协委员、港区省级政协委员联谊会副秘书长

泉州应充分发挥侨乡优势,加快建设“聚侨促贸”先行先试示范城市,重现“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

建议:构建“三位一体”聚侨平台,比如成立“泉州市侨商联合总会”,设立“海外侨胞服务中心”,建设“数字侨乡”平台,定期举办“世界泉州侨商大会”。实施“侨资回归”工程,比如设立“侨商投资基金”,打造“侨商产业园”,建立“侨资项目库”。创新“以侨促贸”模式,比如与侨商所在国共建“海外仓”,发展“侨商跨境电商”,组织“泉州品牌海外行”活动,探索“市场采购+跨境电商+海外侨商”新型贸易方式。强化“文化引侨”举措,比如建设“海丝文化体验中心”;优化“为侨服务”环境,比如设立“侨商法律服务工作站”;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争取国家支持泉州建设“侨务改革试验区”等。

打造古城保护发展样板

何振良

市政协委员、泉州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

泉州古城保护更新要不断创新保护举措,加强多方位、系统性创新,重新激发古城的文化活力、居住活力和经济活力,助推其复兴。

建议:要持续推进古城保护更新,打造古城保护发展样板,按照“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的原则,完整保护好、永续传承好、科学利用好古城,努力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发展提供范例和样板。要优化古城保护更新的理念创新,打造福建文化标识,坚持整体保护理念,创建世遗宋元古城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做好古城保护更新总体设计,并深化“宋元中国·海丝泉州”品牌建设。要积极举办国际性展会活动,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世界遗产城市的友好合作交流等。

热点推荐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吴丽娇

图片来源:陈晓东、泉州市政协

编辑:吴秋蓉

二审:肖国敬

三审:彭斌

点亮

来源:周顶你

相关推荐